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保卫桑梓杨展公 (下)

三江都市报 2018-01-18 08:10 大字
唐长寿

杨展打捞“江口沉银”主要用于购粮救急。欧阳直《蜀乱》明确记载:杨展“募善泅水手打捞江口金银。时无栽插,内地无粮,惟远诣董卜高杨诸边土司籴运。计斗米需值六七十两,尚难寻买。”刘景伯《蜀龟鉴》有类似记载:“分给兵民,易米于董卜高杨各土司,南道多全活命。”就是说,江口沉银用于购粮救荒,救川南军民于水火之中。此外,李馥荣《滟预囊》记载说:“初展于江口得献忠所弃金宝运万年寺,募兵屯耕为长久计,令子璟新主之。”这是以江口沉银“益军储”,用来募兵屯田了。

由于兵祸连年,又适逢天灾,川西平原“虎入市,人相食”,纵横百里荒无人烟。为养兵赈民,杨展一面派人赴川边土司购粮,一面“籍有民之田,亩征二三斗,无民之地,则放兵自屯。民愿从戎者补伍,百工杂流各以技养。复行承平之制,自绅士下至弟子员皆给赀。及秋成,食渐足。于是嘉定之属,城有夜市,街见醉人,民以为乐土焉”(顾山贞《蜀记》)。

杨展还调整嘉定州行政区划,“将近州处所并铜山、沫东、茶土溪等处及杨镇以下田地丈入嘉定州版图”(乾隆《峨眉县志》)。奠定了清代乐山县的版图。

火烧江口大败张献忠后,杨展威名大震,从此保得嘉定一方平安,使嘉定成为当时四川仅存的两大镇(嘉定州和保宁府)之一。杨展并“耕屯于上南嘉、峨间,储粮于峨眉万年寺。”史载:“于时全蜀,惟嘉定不饥。”故彭遵泗在《蜀碧》中称杨展:“蜀为赖之。”乐山土著更得以生存下来,以至于今日。所以,在今天的乐山方言中能保留大量古代入声韵。

清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清军自成都来攻嘉定,围城五日,杨展仅一战便大获全胜,击退了清兵。杨展因功被南明政权提升为总兵,先后封华阳伯、锦江侯。

可惜的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杨展被前来投靠并“结生死交”的袁韬、武大定在犍为谋杀,时年仅四十五岁。杨展被谋杀一事在南明军中产生了恶劣影响。彭遵泗《蜀碧》云:“杨展智勇冠诸将,献贼深畏之,川西东之起兵者,倚为长城。既死,人心解体,士无固志矣。”顾山贞《蜀记》道:“人以展有抚残救死之善而毙非命,哭之如丧考妣,是知展之德亦大焉。当其时,诸军以掠为饷,民畏之若贼,独展招民屯耕,军垦自养,循制度焉。其才虽不堪恢复,而力足保乡邦,故川南倚为长城。终其生也,恒击西而尽天职,拒清以守明土。明季蜀中诸将,展最为英雄也。”

杨展死后,嘉定州邑人念其忠贞保境安民之功,集资在嘉定城北皇华台修建杨公祠祭祀,置华阳伯牌位,称杨展为忠义公。撰联道:“忠烈发幽光,列传垂名公不朽;贞灵崇祀典,故乡有庙神其依。”又修杨展墓,其墓则多次搬迁。民国《乐山县志》载:“初葬东山,继葬中峰寺,三迁而始卜葬于此。”即第一次筑墓于乐山城岷江东岸之东岩山,第二次迁到峨眉山中峰寺,第三次迁到了大渡河南岸车子茶山上。到清代,杨展墓仍存。嘉庆时,举人唐张友凭吊,有《经杨将军展墓下作》诗道:“私祠伏腊走村邻,国史春秋列姓氏。将军虽死尚如生,后来敢忘保聚始。”可知当时杨展墓尚是墓园祠堂一处,乐山人还岁时祭祀,大有杨将军永垂不朽之意。然而到今日,杨展墓已不知去向,而知在明清战乱之际保卫过家乡的杨展者,乐山人中又有几人?

新闻推荐

四川工业打响文化名片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杨萍实习记者李珊文/图开栏语>>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2016年岁末,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工业文化是伴随...

犍为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犍为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