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嘉定府(16)

三江都市报 2017-07-20 08:02 大字

1914年的牛华溪盐厂色伽兰摄有清一代,四川盐业兴盛。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载:“四川货殖最巨者为盐。……大盐厂如犍、富等县,灶户、佣作、商贩各项,每厂之人以数十万计,而沿边之大宁、开县等厂,众亦以万计。”嘉定盐业后来居上,称“犍为盐厂”和“乐山盐厂”,其前身为明之永通厂。“永通为蜀中大厂之一,其地包清、安二乡,绵亘数十里。而永通之名则在王村上游五里。旧有盐场使驻扎所遗址犹存”(嘉庆《犍为县志》)。《清史稿·食货志》载:四川之盐“始以潼川府之射洪、蓬溪产盐为旺,嘉定府之犍为、乐山、荣县、叙州府富顺次之。不数年,射洪、蓬溪厂反不如犍、乐、富、荣。”其原因,一是犍、乐、富、荣盐厂盐卤丰富,二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方便就地煮盐。

犍为盐厂(简称“犍厂”)中心产地在犍为县属的五通桥,故又称“五通厂”,形成于清代乾隆初年。嘉庆《犍为县志》载:“国初,王村盛。今盛在五通桥,几以千计,深者百余丈。出产之富,无踰此矣。”至清乾隆、嘉庆之际,据范声山《花笑顷杂谈》载“犍为县五通桥之永通厂今为最盛,不下万井”,为全川五大盐井之首,犍为盐厂已然成为四川盐业中心。其盐厂中心四望溪“人烟两岸,万井相望”(民国《犍为县志》)。犍为一县也因盐利而成为上等县,民国《犍为县志》载:“县境遂成乐土,彬彬然有衣冠文物之盛。”“犍为盐务……商有定名,销有定岸。名无淡食,税无蒂欠。官民两便,地称富饶,时有金犍为之称。”县属五通桥也得以号称“川省精华之地,富庶甲于蜀中。”

乐山盐厂(简称“乐厂”)中心产地在乐山县属的牛华溪,形成于乾隆初年。清《一统志》载:“盐场在乐山县东南十五里红岩山,今盐场在油华溪(即今五通桥区牛华镇)。”程尚濂《五通桥观煎盐》道:“井眼旧在桥之西,新眼乃达牛华溪。”刘应蕃嘉庆七年作《油花溪即事》诗记其盐业云:“江水回环溪水萦,嘉阳廿里附南城。人家半籍盐为市,风俗全凭井代耕。”盐区东至乐山县河儿坎,西至沙湾太平寺。

嘉庆时,据《嘉定府志》载,乐山盐厂有“下井,311眼,征银793两”。犍为盐厂有“上、中、下井,1186眼,征银4183两”。两厂盐井质量和数量差距颇大,国家所得税收也差5倍之多。故嘉定府在嘉庆年间每年所征各种盐税有80%就来于犍为盐厂。道光年间,富荣盐厂发现天然气,制盐成本降低,产量猛增,犍乐盐厂降居富荣之后,在川盐产业中只能名列第二了。

作为盐场工人,工作异常艰辛。乾隆《犍为县志》载:“犍邑东南勤于农事,而西北多务煮海。勤农者皆享逸,而煮海者率多劳困。”“凿井之工,岁停除日、元日,烧盐之工,岁不停工。盖天下至劳苦者也”(《自流井记》)。凿井工一年只能休息农历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烧盐工竟然一年到头一天也不能休息,真是做牛做马般辛苦。在乾隆年间,推水工每日工钱仅45文,按月支付。工作艰辛,待遇却如此低下,令人感叹。

犍为县还出石油、铁矿等。乾隆《犍为县志》载:“货之属,有盐、井油、白蜡、黄蜡、蜂糖、石炭、木炭、铁矿、桐油。”“油出四望溪之井筒溪”。“原额油井课银六十四两八钱。新增无,老井亦渐固”。石油产量不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小,且到嘉庆时差不多就要采完了。

煤矿主产区仍在犍为县。同治《嘉定府志》载:“迩者五通桥盐泉大旺,日需煤数十万斤。而三圣站(今金粟镇)以下逮炭坝口袤延百里,愈掘愈旺,水陆负运,日活数万人,为利甚溥。”乾隆《犍为县志》载:“石板溪在县北三十里,土产煤炭,灶民取以煮盐。”嘉庆《犍为县志》则载:“溪山出石炭。”五通桥煮盐所用之煤主要就来自于金粟、石板溪。嘉定府数万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因两地煤矿而得到解决。其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肖凤来开办“肖泰厂”(即凤来煤矿),是为川南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而石板溪煤矿还发展成为民国始建之嘉阳煤矿。

铜矿有乐山县老洞沟铜厂,其地即唐宋铜山(今铜街子)。嘉庆《乐山县志》载:“县属映碧乡旧产铜。乾隆十年开采成课。后因洞老山空,出铜稀少。署县王来麟祥请封闭。奉文裁撤。”民国《乐山县志》载:“岩关,……清乾隆时,老洞沟铜厂丰旺,设关于此,委员以监察之。”出铜多时,还设“岩关”置吏监管。乾隆《犍为县志》载:“铜山,山产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与沙湾铜山属同一矿区。

新闻推荐

远程“直播”监管“坝坝宴”这下大家可以放心吃了

远程监管“坝坝宴”7月5日下午,一场“坝坝宴”正在犍为县舞雩乡双桥村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在独立的厨房操作间里,案板上堆满了新鲜蔬菜和肉类。厨师们穿着统一的制服,戴着卫生帽和专用的口罩正在...

犍为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犍为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