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定府(6)
2003年在犍为县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藉客家人墓碑,其中“道光十七年”碑载邓姓迁入犍为县;“光绪辛卯年”碑载魏家迁入犍为县;“同治十一年”碑载周姓迁居于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乾隆《犍为县志》载:“二十年来,楚粤流亡,纷纷入籍。食我桑葚而不怀好音,使我善良俗变为狡黠习,讼狱繁兴,有由然矣。”在记载了“湖广填四川”这一事实后,对客家人的到来“败坏”了当地原本良好的社会风气似有微言。
峨眉县“湖广填四川”的情况相类似,刘君泽在《峨眉伽兰记》中载:“县人追述本源,云自湖广上川者,十恒八九。”
“湖广填四川”及“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造成了四川人口的激增。到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时,相当于汉犍为郡的地区,同期人口由431,341人增至5,160,522人,增加了近12倍。该年统计,嘉定府七县一厅共计人丁16万4千,“盛世滋生”(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新增)人丁1万4千6百余,合计人丁已近18万(同治《嘉定府志》)。按通常一丁一户,一户五口计算,人口总数已近90万人,远超明代的约16万、宋代的约21万人了。
到清末,人口更是大增。夹江县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统计一十四万三千六百零四人,比较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报部之数,增加几近一倍”(民国《夹江县志》);峨眉县在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有“一十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八丁口,视嘉庆时实增丁八万一千四百四十八丁口”(宣统《峨眉续志》);犍为县在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共有四十七万九千四百九十七丁口”(民国《犍为县志》)。峨边厅“丁口合计五万三千四百二十七”(民国《峨边县志》)。清末乐山县人口失载,民国《乐山县志》载民国中期全县“丁口”共364889丁口,清末数当与之不远。故嘉定府清末总人口数当在110万以上(不包括嘉定府属的洪雅、荣县、威远三县)。
公元1644年,大西国把嘉定州纳入版图后,改设为平定府,南明政权沿用,平定府下辖夹江、峨眉、犍为、洪雅、荣县、威远六县。公元1661年,嘉定一域纳入大清版图,平定府复为嘉定州,属上川南道(后属建昌道)。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嘉定州升为嘉定府,增设乐山县,“以境内至乐山(金灯山)为名”(清同治《嘉定府志》)。
在峨眉夷区,清初战乱时,夷人脚备率众于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围攻太平汛,击毙守备周宪固等。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夷人攻太平堡,不敌清火铳队,烧毁营房后败退。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归化乡更名为峨边甲。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80年),峨眉县设主簿,分驻平夷堡。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夷区战乱,清政府军平定后,改土归流,置峨边厅,长官称通判,治大堡,始建石城。同年,添设经历,分驻沙坪。至此,嘉定府下辖乐山、夹江、峨眉、犍为、洪雅、荣县、威远七县和峨边一厅,终大清一朝不改。
新闻推荐
罗家祥在犍为县的城南黄花冲(今名红花冲),埋葬着一位智者,已经在这里长眠了一千年。他,就是精通风水的邵伯温(公元1056年—1134年)。说邵伯温是位智者,不仅是因为他能按照父亲的指示,来到四川...
犍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犍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