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定州(4)
《嘉定州志·物产》“货之属”列出了白蜡、纸、石炭、石灰、盐等。最重要的自然是盐业。
盐业兴起是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四川盐法志》载:“洪武间,永通七井盐课司盐八十四万四千七百七十斤。”天顺《大明一统志》载:“盐,犍为县东山出。”产盐区主要集中在犍为县东部地区。《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五》载:“初,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民言,嘉定州犍为县有四盐井可以开煎,命户部遣人往验之,至是还奏如所言。盖岁通得盐十万九千八百斤。”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犍为县福泉井、保通井年产盐十余万斤。嘉靖《四川总志》载:“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布政司因云南商人江浩言上流属井课少水多,遣官于永通等九井榷出盐七十五万二千一百二十斤。”永通井在今井研县马踏王村场一带,明代已成为四川最重要的盐井。
《读史方舆纪要》载:“又(犍为)县东北百里有四望溪口巡检司。其相近者,又有永通盐课司。又税课司,在(犍为)县西十里。”即在王村设永通盐课司署,在茫溪河口设四望溪口巡检司,在犍为县设有税课司收盐税。
清乾隆《犍为县志》载:“明之镇江坝、九井凹俱涸。”“盐井溪在县北二十里,在净(镇)江坝山麓,明初产盐。”即今犍为县塘坝乡镇江坝、清溪镇九井凹在明代均是产盐之地。
牛华溪也是明代产盐地之一。有意思的是,牛华溪红岩子凿盐井还打出了石油。明任有龄《青衣义桥碑》载:“郡东南历凌云、乌尤诸山而下为青衣川,沿川而下为红岩,产盐复产油泉,代灯烛,光益焰。”显然,这“油泉”就是石油。杨升庵称为“火井”。《升庵外传·卷四》载:“火井在蜀之临邛。今嘉定犍为有之。其泉皆油,热之燃,人取灯烛。正德中方出。”明李实《蜀语》载:“火油,似井中臭水而绿,燃时焰青微臭,遇水不灭,更增其焰。正德间,犍为、嘉定出。”这“火油”也是石油。《本草纲目》记载更祥:“国朝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则焰弥甚;扑之以灰则灭。作雄黄气,土人吁为雄黄油,亦曰硫磺油。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是石油,但出于井尔”(曹学佺《蜀中广记》有相同记载)。明确认为“石油”,故红岩子盐井应为石油竖井。美国到1859年才钻成一口深21米的油井,红岩子油井比它早了三百多年。
此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夹江县有千佛寺小溪和大坡滩两处共12小井开煮。既为小井,产量不大,在嘉定州盐业生产中自然没有多高的位置。
明代有煤矿生产。万历《嘉定州志·物产》中记有“石炭”,又载:“炭场,协气山”,“协气山,州东二十里,走麻坪路,达井研尤捷。”同治《嘉定府志》载:“前明惟铁山有之,产亦不广。”显然,明代嘉定州的煤炭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造纸业的情况在万历《嘉定州志》有记载,所产为“绵纸、粗竹纸”两种。又说:“尖山,下为纸房,雅水经流。”“纸房坝,在西尖山下。”即明代在今市中区徐浩尖山子下有造纸作坊。绵纸即采用楮树皮为原料制成的楮纸,《蜀中名胜记》载:“尖山,其下为纸房,楮薄如蝉翼而质坚可久。”所以,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就用楮纸来印制,官方和私人文书、券契、书籍也都采用楮纸。
至于“粗竹纸”或是清代夹江竹纸的前身,民国《四川手工纸业》载:夹江竹纸“创始于明末。最初仅造少量极粗之纸类。”正是一种“粗竹纸”。
新闻推荐
仁沐新高速仁寿到井研段所有工程今日完工 预计今年底通车 本报讯(记者 王眉灵)12月25日,仁沐新高速公路仁井试验段所有工程完工,预计今年底可通车。
仁沐新高速公路全长约公里,其中主线长公里,马边支线长公里。项目起于仁寿县满井附近接遂(宁)资(阳)眉(山)高速公路,途经乐山市井研县、犍为县、沐川县,在宜宾市屏山县新市镇附近接新市至攀枝花段高速公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