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嘉定州(2)

三江都市报 2016-10-22 00:00 大字

遂山堰唐长寿摄

">

遂山堰唐长寿摄

饱经战乱后的嘉定州,其农业在明代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正德七年统计,有耕地4805顷。在此基础上,在政府官员的重视下,水利建设远远超越前代。嘉靖时,知州高登“穷历泉源,凡因湮而疏者,沿旧而新者,无所承袭而创者,环州境无弗利于水矣。外至属邑,亦各以水利告成。是岁,农无激引之劳而毕事,高田瘠地秋则大熟,数倍他时”(彭汝实《嘉州水利功成记》)。立竿见影,水利建设惠及一州之民田。

从万历《嘉定州志》记载州境内(不包括属县)堰渠看,已达20条之多,大至永丰堰、牛特堰、红花堰、猫儿堰(4堰至今还在使用),小至“合诸山水无源”的虾蟆堰。其中,楠木堰、白滩堰等12条堰均“引沫水(大渡河)”,永丰堰、牛特堰“引青衣水”,小坝堰等4堰“引峨眉河水”,铜锣堰“引临江溪水”。其中,引大渡河的堰渠最多,故万历《嘉定州志》总结道:“名堰则沫水过半,利赖讵不大哉。”

20条堰渠中,宋代已有的永丰堰和牛特堰最出名。《嘉定州志》载:“永丰堰,北十五里。起风洞子,至白岩坝止。……引棉竹铺青衣水,佥事张思齐开,知州魏(瀚)、曾(介)节修。”“约计润田六千余亩”(《江公堰记》),“易禾黍为粳稻,亩收可令十倍”(《魏公堰记》),效益明显,该堰也被感恩的嘉定州百姓称为“魏公堰”。

张思齐为弘治中四川佥事,有名声。魏瀚于成化中任知州12年,政绩卓著。时人评说道:“公之迹可嘉者,若怯宿蠹,裁冗费,修学校,厚伦理,字孤寡,雪冤滞,均徭役。毅然公廉自持而诚心以爱物,又能表章先贤陈迹,如璧津楼、旷怡、竞秀、清音、浮杯、漱清、涪翁诸亭,皆为一新,岂止于作堤而已”(《魏公堤记》)。“文学,政事,两者皆优”(万历《嘉定州志》),当属于物质、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名宦良吏。弘治(公元1488~1505年)中,堰又淤塞,嘉定知州曾介修浚,施惠于民(万历《嘉定州志》),堰因之改名“魏曾堰”(民国《乐山县志》)。

牛特堰也是引青衣江水,从洪武时起就多次疏浚,“明中叶,大水迭次冲崩其间。创改迁移,皆(帅宣)策前人帅贯、帅智及刘南阳数公买业重开,引青衣水灌溉”(帅宣策《牛踏堰争讼始末记》)。

夹江县引青衣江水建有凿箕堰、八小堰、市街堰等。嘉庆《夹江县志》载:“凿箕堰,西北五里。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县令林于化山下堰取青衣江之水,每三四年砌石为闸,计石堰九道,绵长二十里,至观榜山止,灌永兴、汉川二乡。”

在峨眉县修浚了博济堰、黄公堰等。其中,嘉靖四十五年大旱,百姓要求政府主持修堰,知县熊公先立法度,“立堰长二人,计旱所田,编夫十以一人领束之,百以上一长督之”,百姓“斩崖凿石”,次年修成该堰,“秋用有成”,“道路欢呼,咸名曰熊公堰”(《新堰记》)。曹学佺游峨眉山亲眼所见峨眉农田灌溉情况后,在《辛丑游峨记》载:峨眉“县田食堰水,膏液云油,有沃益之称。”故峨眉平原在后世相比于成都平原而有了“小川西坝子”之喻。

犍为县与州境接壤的龙池坝(今冠英一带)有隧山堰,与流经安谷乡的隧山堰相接,长三千九百余丈(嘉庆《犍为县志》)。

除堰渠外,更为普遍的水利设施还是自汉代以来的陂塘,尤其在丘陵地区更是农田主要的灌溉设施。万历《嘉定州志》载:“无堰者,名为山田,又名雷公田,听命于雷公者也。”这种山田,“虽多筑塘,亦无源,仅积水耳,不雨则涸。”所以丘陵农田多为靠天吃饭的贫瘠农田——“雷公田”也。

当时,堰渠有管理机构,设有“堰长”等职。“凡堰源须浚培,流忌壅塞。若堰长非人,则源不治;豪强横据,则流不通。岁岁争水耳”(万历《嘉定州志》)。修堰后,管理工作就至为重要了。

新闻推荐

乐山金名仕集团资助40名贫困大学新生

捐赠活动现场三江都市报讯(记者甘国江摄影报道)昨(18)日上午,由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乐山市分会、市扶贫开发协会和乐山金名仕集团联合举办的2016“圆梦大学·爱在金名仕”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捐赠仪式在乐...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明嘉定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