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竹乡“微电影” 演绎百年农耕史

乐山日报 2013-09-29 19:32 大字

手工制茶和手工抄纸用具占据展厅中心地带农耕博物馆掩映在翠竹水景中农耕博物馆吸引众多的游人参观▲▼农耕展品种类齐全■本报记者 王京川 

宋亚娟 邓里 文/图

金桂银桂,点点桂花飘香沐溪河畔;紫薇金桔,缤纷秀色晕染桃源山居。

金秋时节,记者一行沿沐川母亲河——沐溪河行走,寻觅沐川人打造的位于沐溪镇三溪村的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农耕文化扑面而来。

沐川县1408平方公里,山区占97%,山区县特色鲜明;目前该县26万人口中,农民占20多万。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如何在泥土味中结合竹乡旅游,寻找到新的文旅经济结合点?桃源山居的呈现,从一个侧面给出了一种解读。

移步桃源山居,鸟语花香之中,川西式民居触目可及,点缀其间的则是“二十四节气”、“牧童与牛”等各类民俗装饰、雕塑小品。当然,这只是沐川山区农耕文化的现代版本,在桃源山居的核心部分——沐川农耕文化博物馆内,1000多件农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穿越百年时光,像一幕欲动还休的“微电影”,演绎出一个世纪以来沐川农村生产生活日新月异的变革历程。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幕幕场景,还仅仅是这部“微电影”的序曲与开篇。

伴随农耕博物馆二期工程的启动和“桃源山居”后续工程的渐次推行,精彩,正在继续。

面孔1

千件藏品下的民俗生活图景

五谷丰登,稻米满仓。走进竹林掩映下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一个贴着“丰”字图案,装满了五谷的大米桶映入记者视线。米桶旁边,真人大小,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手握锄头的“农民”栩栩如生,鲜活地再现了沐川山区群众劳作归来的场景。

“全方位勾勒出近现代山区农耕文化的全景图,立体呈现沐川农民一百年来劳作生活的图景。”博物馆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米 ,拥有藏品1000余件,分农耕生产、农耕工匠、农耕生活、农耕文化4个展区,巧妙地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法,将农耕历史、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农副生产、交通运输、乡村民居、农耕嬗变、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等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堪称沐川农耕文化发展的“百科全书”。

农耕生产展区, 犁、锄、风机、蓑衣、斗笠……这些曾经出现或者正在消失的乡村用具已经面露衰容,但是透过背后展板上黑白的老照片,让我们的记忆缓缓复苏;农耕工匠展区,“赤脚医生”行走田野农家携带的医疗包、针筒、瓷托盘等医疗行头,屠户手中早已锈迹斑斑的宰杀工具,弹棉人那套令人耳朵铮铮作响的弹棉花机,手工造纸繁复考究的各流程造纸工具……让人窥见中国式乡村手艺人的娴熟技艺;农耕生活展区,渔民晾晒岸边的渔网、停歇水中的渔船,轻轻吟唱出一曲悠扬的“水上渔歌”,而一组造型生动的“手工制茶”雕塑,则将沐川山区采茶人的采茶制茶手艺描绘得惟妙惟肖。展区中最为抢眼的农耕文化展区,大量凸显沐川民俗风情的婚床、八仙桌、明清服饰、石雕、木雕、民俗表演道具、屏风,以及现代草龙、竹编等让人叹为观止,一睹竹乡丰富的民俗文化风貌。

“这是全县各相关部门,民间文化研究者、收藏者通力协作的结果,”该县文体局局长徐芸告诉记者,博物馆自2012年开建以来,在规划出4个展区的内容之后,迅速投入到藏品的征集工作中。“农业局主要收集农业生产类、林业局负责收集竹乡农户经常使用的砍竹工具,”徐芸介绍,农耕文化展区的收集工作主要集中在民间收藏人士,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走乡串户深入农户家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藏品除了数量的多,在质量上也引人骄傲。”徐芸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清婚床为例,“这件文物本来属于沐川,后被卖到雅安那边,我们得知消息后,又以4万元买回。目前,这件婚床的市场价保守估计在10万元以上。”

面孔2

浓缩的沐川古民居

“自2013年1月一期工程免费开馆以来,日接待游客400人次。累计接待旅行团、学生和散客8万人次。”一期工程中积攒下的人气,令人对农耕博物馆的二期工程充满期待。

站在农耕文化博物馆对面的桃源山居小道上,远远望去,一栋白色、造型雅致的白墙青瓦房和一个大大的黄色“粮仓”相连。白色的为博物馆一期工程,黄色即是以“粮仓”为造型的二期工程。据了解,二期工程继续延续一期纯朴的农耕文化,以古老的沐川建筑为依托,向人们微缩呈现具有沐川特色的吊脚楼、古镇、古街,以及小镇集市里的药铺、布庄、酒肆文化等。

脚依龙溪河,背靠鱼箭山,东到岷江9公里,地处川南沐川、犍为、宜宾三县交界地的箭板古镇是沐川古镇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据《屏山县志》、《犍为县志》以及《四川地方历史》等提供的大量信息和遗迹表明,古镇应始于唐宋时期或更早年代。兴盛之时,古镇上油坊、米坊、染坊、槽坊、铁匠铺、糖果坊、旅栈、茶馆、药铺、绸布店等等,一应俱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靠做生意为生。箭板场有名的“义生隆”号,经营有丝绸、洋布、食盐、中西药商铺,以及槽坊、油坊等。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辉煌时期,本地和附近集镇有10多支大木船常年从事水上运输。随着工商业的兴盛,箭板古镇的评书、杂技、金钱板等民间技艺、市井文化,也随之繁盛起来,根据县志记载,清光绪30(1904)年,古镇上建立了全县第一所小学堂。

古镇衍生出的建筑文化、集市文化、器具文化等成为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期的重头戏。除箭板古镇之外,在大楠镇陈家大院,古老的川西民居风格建筑还依稀保存了部分,随着岁月的流逝,损毁较为严重。“通过雕塑等民间工艺的形式再现古民居,将一个浓缩了的‘沐川民居建筑群\’展现在人们眼前,通过一条街、一座吊脚楼、一个茶铺,还原百年前沐川人的生活场景,抢救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芸告诉记者,目前二期馆藏内容部分正在进行石雕的制作,工程即将完成财评工作,下一步将进行招投标,农历春节后二期将正式开馆,与市民见面。

面孔3

农耕博物馆的标本意义

其实,关于农耕的博物载体,沐川并非先行。

在湖南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紧临政府大楼与神农广场,体现了耒阳农耕文化的悠远和深邃;

在河南洛阳,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全面展示现代农耕机械装备的发展历程;

在福建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已形成“十展馆两基地两长廊”的成片规模,馆藏各类古物、文物1万余件;

在辽宁朝阳,农耕博物馆广泛展示种类农耕器具及历史凭证,老少皆宜,乐而忘返;

在河南许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立足当下回望过去,突出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勾画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我们的博物馆,就是要突出沐川的地方特色,同中有异,传递竹乡血脉。”徐芸的这番解读,与满眼充满蜀南农耕色调的器具相互映衬,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根植热土,薪火相传。

“在这个节点,乐山出现了这样一个反映农耕文化的博物馆,可以说具有标本意义。”乐山市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自谦,在初次目睹沐川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千余藏品之后,作了这样的积极评价。

郑自谦介绍,博物馆对一个城市而言具有多重意义。它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浓缩和见证,让人瞬间肃然起敬。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而且首先应该有博物馆,这对一个有文化抱负的城市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政府和个人建博物馆的“热情期”,初衷原本是好的,但是由于一些博物馆在思路和操作上不够严谨,从开馆之日起就面临关门的尴尬。“博物馆三字最为关键的在‘博\’字上,只有藏品多,货真价实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对于乐山的博物馆构成,郑自谦用了“屈指可数”几个字来形容。“上个世纪90年代,乐山相关部门就曾规划建设10大博物馆,有民俗、农耕文化等内容的,但到现在为止一半的任务都没完成。”郑自谦坦言,沐川在城市亟需博物馆来填充文化空虚的时候推出农耕文化博物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农耕文化绵延流长,在世界农耕历史上有着绝对的位置。而沐川农耕文化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既有自己的特色,也代表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侧面。沿着我们祖先劳作的场景和步履,使我们更加懂得劳动的艰辛,体味到中国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勤劳和朴实的精神。”

新闻推荐

犍为工业集中区:新姿态追逐新目标

犍为县精细盐化工产业园一隅(犍为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供图)■本报记者尹瑶周黎丽□数字点击今年1-9月,犍为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完成投资1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亿元、同比增长17%,工业...

犍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犍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