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板古镇:从历史中走来
有千年历史的箭板古镇怡然自得的古镇原住居民近400年的古树见证古镇兴衰古镇老街的青石地板清晰可见■ 张志文本报记者许金波文/图
在古代,相较于陆路,水路的交通便利性显而易见。于是乎,逐水、临江而建码头,然后发展、演绎而成商贸中心镇、物资集散地,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乐山尤其如此。正是缘于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得以形成清溪、罗目、苏稽、罗城等众多曾经风骚一时的繁华古镇,时至今日,虽风华不再,却得以难得的历史文化留存于世,供我们后人流连其间、深长回味。
青石板、古民居、古寺庙、吊脚楼……在风景如画的绿色“明珠”——沐川龙溪河畔,记者一行有幸得以再次与类似风貌的历史古镇遭遇,通过这些穿越时空的历史风物,来近距离感受、勾连它的曾经的繁华、兴盛与熙来攘往。
这,就是沐川县箭板古镇。
A因码头而兴 成就千年古场
在明清或者更长时期,作为一个曾经的繁华之地,箭板古镇具备了所有它应具备的有利条件:脚依龙溪河,背靠鱼箭山,东到岷江9公里,地处川南沐川、犍为、宜宾三县交界地,可谓依山扼水,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十分有利于物资集散和商贸往来。
至于古镇兴起于何时,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但根据《屏山县志》、《犍为县志》以及《四川地方历史》等提供的大量信息和遗迹表明,古镇应始于唐宋时期或更早年代,其起始点则是以王爷庙为中心而发端的。
之后,伴随着地利之便而来的,是物资集散和商品交易场地的形成,自此,人们便以此为发端修房筑市,逐渐形成一定的古场规模。随后,古场向上、向下两端延伸,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明清时已形成有两三百户人家、上千人口的繁华小镇。
正是凭借地利之便,外地集镇和坝区的布、烟、糖、花生与山区的粮、茶、桐棬、药材、草纸等等,均在古镇交汇。明清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兴盛,这里的商贸和手工业更是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老人们回忆,兴盛之时,古镇上油坊、米坊、染坊、槽坊、铁匠铺、糖果坊、旅栈、茶馆、药铺、绸布店等等,一应俱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靠做生意为生。“一到逢场天,周围数千民众都来赶场,把整个街场挤得水泄不通,一公里的街市一个小时也难以走通。”
伴随着商铺而兴的是,如宣禾堂、回生堂、义生隆等商号的产生。据当地人讲,箭板场最大的老板当数“义生隆”号的李碾成,经营有丝绸、洋布、食盐、中西药商铺,以及槽坊、油坊等。
鼎盛时期的水运更为壮观。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辉煌时期,本地和附近集镇有10多支大木船常年从事水上运输。通过船只,把岷江外的工业品(如食盐、布匹等)和土特产(叶子烟、糖、花生等)运回,后经人工背扛至几十、上百里地的大楠、底堡、商州等地,再把山区的粮食、桐棬等农产品运往岷江两岸,成为方圆百里老百姓的油盐场和商品集散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商州五间房等地农民上交的农税(实物税粮)和征购粮还是统一运到箭板场,再由箭板水运转运出去。
随着工商业的兴盛,箭板古镇的评书、杂技、金钱板等等民间技艺、市井文化,也随之繁盛起来,根据县志记载,清光绪30(1904)年,古镇上建立了全县第一所小学堂,其文化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B成片吊脚楼 凝聚先民智慧
“挑不完的商州,塞不满的箭板”,一句普普通通的民谚见证了箭板古镇的昔日繁华与辉煌,也促成了记者的此次箭板之行,来一探究竟。
从县城出发,在一路的青山绿水中,约个把小时的车程,在穿过一座拱桥之后,记者一行来到了宽阔的箭板新场镇。
下车步行,在不远处的一左侧入口,沿着阶梯徐徐而下,拐过一道弯,便进入到取名“顺河街”的箭板古镇古场:脚踏青石板、两旁古民居(古寺庙)、旁边龙溪河,也就是在这一刻起,在探幽索奇中,大家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另一段历史、另一段仿佛充满生活质感的世界。
徜徉在古镇古场,首先吸引记者眼球的,自然是满眼所及的古民居。这些夹街而建的房屋,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极具川西南传统民居特色。据该县文广局相关人士介绍,由于水火灾害时有发生,目前留存的古民居约有200多间,上万平方米,占整个民居数的50%以上。还有近一半的是在水打火烧基础上建的木板房,虽不算久远,却仍然保存了古朴的民居特色。
实地踏勘后,通观之,这些古民居多数系穿逗结构的木板房,房与房之间紧密相连,中间普遍由木板墙隔为边界。房子进深一般20—30米,为11—17柱,临街都作铺面做生意,门面几乎全为木板,白天做生意时全部取下,晚上关上恢复原状。为采光和气派,多数民居房屋建为二层。顺着吱吱作响的楼梯上行,曾经作为“闺房”或子女读书房的二楼,如今早已是空无一人、尘土遍布,空留清幽的环境静候曾经的才子佳人。
古民居中,最有看头的,当然是古镇下场临河边的成片吊脚楼。
顺着凿石而成的阶梯下到码头,一幢幢甚为壮观的吊脚楼便呈现在记者的眼前,很有气势。据了解,这些吊脚楼一般高达30余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吊脚楼充分利用地形,从河滩边垒砌而成高达三丈的石保坎,再在保坎上立石柱或木柱建造两三层的木板房。楼底部位,以防水患,平时则堆放杂物等;二楼平行街面,主作店铺和生活居室;三楼灵活使用。如此的结构与格局,让人不禁赞叹先民们的智慧与毅力,以及战天斗地的精神。也许,正因为这些震撼人心的独特人文景观,才使得大家流连忘返,印象深刻。
C四宫十八庙展现昔日辉煌
根据史料记载,唐宋以来,随着古镇的日渐繁盛,佛道二教也在箭板境内兴盛起来,并且庙宇众多。
根据县志,在清朝初期,箭板境内共有各类庙宇20多个,可谓香火兴盛。规模较大的有王爷庙、川主寺、三圣宫、鱼箭寺、庆元寺、吴家观等等,路边岩石上凿的观音佛、阿弥陀佛岩腔更是遍布各地,有四宫十八庙之说。而其中,古场规模最大且遗迹尚存的宫庙当属禹王宫、万寿宫、南华宫和天后宫。
禹王宫位于古镇上场,占地约5亩,建筑面积1400多个平方,是上场规模最大、坡度最陡、结构最复杂的建筑群。根据专家考证,古庙依山而建,应为三重迭式结构。第一重为大庙门墙建筑,庙门墙体由巨型条石和大青砖砌成,门前立两尊石狮,门厅两侧为四尊大石佛,门厅二楼为戏楼和生活用房。一重与二重为四合院建筑群,由前殿、厢房、钟鼓楼及石坝子等构成。第二重与第三重又是一个四合院双殿堂建筑群,其前后两大殿由过堂及两个大天井和厢房连接形成“小桥流水”,作为饮水、防火、养鱼之用。“从整个殿内精美石雕、木雕、彩画残存部分来看,禹王宫在当时的确具有极高的规模和品位。”
然而,世事沧桑。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曾经的禹王宫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全然没有了当时的辉煌气象,倒是正殿残存的四根石柱、石狮间,绿意盎然的翠竹、农家菜园生机一片,展现着生命新的力量。
移步位于下场的万寿宫。其宫庙为二重式建筑群,规模与艺术品位与禹王宫相当又各有特色,尤为吸引眼球的,是其独特的宫墙青砖。只见这些大青砖每块约10多斤,上面均烧制有“万寿宫”字样,且形状各异:有凹的、有凸的,有楷体、有隶书等等,共约有六种模具所为,可谓别具特色。于此同时,砖彩绘、龙凤脊、双龙防火墙等,也都颇有特色、吸引眼球。只可惜,和禹王宫的命运一样,在岁月的侵蚀下,如今的万寿宫只剩下四周的墙体和石坝,任由风雨冲刷。
至于南华宫和天后宫,一个在清光绪30(1904)年改为小学,一个仅仅剩下巨型地脚石和几个磉磴,其余的则风化在历史的岁月中,了无踪迹。
D冰臼古榕树汇聚自然奇观
在箭板古镇,除了突出的青石板、古民居、古庙宇等人文景观外,周遭山水相依、竹海葱茏的自然景观同样独具特色,引人注目。其中,尤以冰臼景观、箭板古树为最。
冰臼产生于第四纪冰期后期,距今200多万年前。根据相关专家介绍,箭板冰臼分布于龙溪口火尾子和上游黄沙溪共10多公里的龙溪河河滩一带。其中,特别集中在箭板古镇中段王爷庙大石板滩上。每至冬季枯水时节,都能清楚地看到这片大石板滩上分布的数千个形状各异的冰臼石坑,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弯月形、葫芦形、马蹄形等等,而且冰臼大的超过1米,小的只有鸡蛋大小。“其范围之大、数量之多、形状之美,在全川乃至全国也都是极其少见的。”
时值夏季,山洪正盛,冰臼景观自然难以一睹其全貌,但顺阶梯而下,石滩边若隐若现的部分冰臼,还是给记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为这一难得一见的神奇自然景观所吸引、所赞叹。
作为一种自然景观,箭板古树既是古镇的一景,又是古镇昔日繁华历史的重要见证。据该县文广局相关人员介绍,箭板千百年古树之前约有30余棵,主要分布在古镇上下场口及南华宫沿河一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华宫10个古树中有3棵树龄达到400年以上,直径达两人合抱之粗。
可是,和古建筑一样,这些古树的大部均已泯没不存。“万寿宫旁边和附近的几根两三人合抱的桢楠树,在解放前便砍作成渝铁路的枕木,和五八年大跃进造大船而毁;八五年修箭板公路大桥,又将两边的3根四五人合抱的黄葛树砍掉。”该人员告诉记者。
所幸的是,现如今,硕果仅存的10余棵古树已经登记在册,挂上了标示标牌,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国庆假日,位于犍为县的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1日至3日,小火车共发观光专列27趟,运送游客4033人,今(4)日的全程观光专列预订也已经饱和。昨(3)日一大早,记者在嘉阳...
犍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犍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