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丢钱农民工为何被赞为“诚信哥”

四川日报 2013-02-20 16:45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爽

年关时节,一个悲情事件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犍为县玉屏乡楠木村村民朱祥云是成都某建筑工地钢筋班组组长,由于银行下班无法存钱,他在2月6日带着自己和6名工友的工资,搭乘摩托车回犍为老家。途中,装钱的编织袋破了,14万元现金不见了踪影。而真正搅动人心的是,丢了14万元后,欲哭无泪的朱祥云首先想到的是尽力还工友的钱。“答应帮工友领工钱,就得说话算数。钱是我丢的,我必须负责任,无论如何都要支付他们工钱。”看得出,已熬红双眼的朱祥云心情是怎样的沉重,但他这几句朴实的话格外有担当。

凡人善念,大大地感动了网民,他们称朱祥云为“诚信哥”。

丢在路上的钱依旧没找回来,但事情似乎有了另外的转机:朱祥云找亲朋借钱,大家知道他平时讲信用,纷纷把钱借给他;他把丢钱的事告诉工友姜大火,姜大火虽也着急,但清楚朱祥云的为人,说钱慢慢还就是……至此,原本悲情的故事流露出诸多温情。

与此事体现出的诚信、信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不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显示“我国道德和诚信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跌破底线”。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并不复杂的丢钱事件中,一个普通务工者的举动才会如此拨人心弦。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凡人善举:独自在深山为村民修路的现代“愚公”贝史汪古,为乡邻解急难、给员工撑巨伞的诚信企业家熊建华,为了一句承诺、照顾边远山区麻风病人30余年的医生易朝福……受到这些“正能量”感召的我们,是否也应思考,该如何为提升全社会的道德底线,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新闻推荐

茉莉飘香 人文乐山

——“2012年度四川新闻奖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会侧记□本报记者常雄飞陈四四4月8日—11日,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乐山日报社承办的2012年度省新闻奖报纸副刊好作品奖评选会在...

犍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犍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