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指成拳”打赢高标准农田攻坚战
——犍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纪略
犍为县是丘陵农业县,幅员面积1365.8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县耕地面积65.4万亩,其中稻田34.66万亩,占耕地53%,旱地29.62万亩,是乐山市的农业大县、全省“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100个县(市、区)之一。
近年来,犍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每年建设2万亩。两年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
规划、产业、项目、资金
整体推进
犍为县始终遵循“先规划、再实施”,“看产业、定规划”的原则,做到规划跟着产业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将项目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一是准确把握建设要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县域特色产业总体规划布局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总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有关建设内容再细化,对建设任务和目标再分解,对工作责任和实施进度再明确,确保了项目实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二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由建设村村民在县统一规划、设计的条件下,通过“一事一议”,将建设项目内容、规模、时间等以村民大会和公告等形式向全体村民公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和组织形式,经由项目实施小组把关后,在县、乡、村三级项目推进小组的指导下推进项目实施,确保建设“看得见、可操作、有指标、能考核”,既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发挥了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建设新农村示范园区为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粮食生产能力的瓶颈和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障碍性因素,努力实现项目区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结合全县产业规划布局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要求,将项目区确定在清溪镇,并围绕该镇主导经济产业——茉莉花开展建设,当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清溪片已初步形成集茉莉花茶、茉莉花加工、观光旅游等产业为支柱的产村相融新格局,建成继广西横县后的全国第二大茉莉花种植基地。
2012年,围绕水稻和茶叶产业在舞雩乡和岷东乡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初步形成了山上种茶、山下种粮(菜),满山飘香的多种经济发展新格局。
思想、人员、项目、资金
“四位一体”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犍为县突出抓好项目和资金整合,切实加强对项目区的投入。县上从2009年起就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各部门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涉农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财政局,由财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对资金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各类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集中用于规划区域内的项目实施。
为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首先是对相关部门的思想认识进行“整合”。制度的实施打破了部门界限,统一了思想,让各部门充分认识整合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对工作人员进行 “整合”。充分发挥业务部门各类人才的优势,按照各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共同打好攻坚战。三是对各部门项目进行“整合”。将各项目尽可能安排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区,并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本项目实施原则的前提下,统一技术标准、设计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在实施时由各部门分别实施,各记其功。四是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把投向相近但来源不同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归并,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近年来,犍为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了一大批涉农项目,共计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11431.82万元,投入项目区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同时,撬动社会投资24088.32万元,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比为1:2.1,群众主体作用、财政助推作用和业主带动作用发挥明显,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新格局,为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新貌建设。严格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资金管理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切实做到阳光操作、委托监理、规范报账,确保效益最佳化、成本合理化、质量最优化。
新闻推荐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犍为人共同奏响了文明的主旋律——9月26日上午,犍为县玉津镇85岁的唐安清大爷又来到县城余店街口每月一“光顾”的理发店。唐大爷为何对这家小店“情有独钟”?原来这家店主易师傅...
犍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犍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