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担银农”之“夹江方案”

乐山日报 2019-04-02 07:56 大字

梧凤茶山张勇刚 摄绿山针茶业公司茶产品琳琅满目传统古法造纸技艺展示省农担公司工作人员在千里云茶业公司负责考察夹江参展茶企展示茶艺法国嘉宾品夹江茶夹江纸和年画衍生众多产品夹江造纸产品■记者杨心平张斯炜文/图

时值决胜全面小康攻坚冲刺阶段,时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时期,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意义重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工程中,金融依然具有源头活水意义。

牢牢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切实发挥好农业农村压舱石作用,夹江县以增量思维创新探索现代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路径方法,努力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顽疾,在全省率先探索产业金融互助模式——

2018年5月9日首笔贷款落地,全年共受理农担贷款业务119笔8000多万元;

今年1-3月,全县共受理农担贷款业务133笔9000多万元。

——这是夹江县农业担保贷款的成绩单。纵向比可以看到,无论贷款笔数还是额度,今年前3个月业绩已全面超越去年。

这般良性向上的喜人态势,对夹江“政担银”金融支农模式给出了积极回应。

还有一组呼应数据同样令人欣喜:2018年,夹江县新增家庭农场15家达到13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个达到433个,农业产业化带动率达71%。

“乡村振兴,产业怎么做?钱从哪里来?有限的财政资金如何发挥杠杆作用?跟谁合作?如何落地?夹江引入金融资本,定向做活做强涉农市场主体,实现强中间连两头,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活了。”走在春天的田野上,夹江县委书记龚德勤对夹江“政担银”金融支农探索给出解读。

“政担银农”一体驱动,金融活水汩汩而来,“夹江方案”豁然开朗。

模式

“四轮驱动”互助金融

3月21日一大早,夹江县土门乡骑江村3组村民吕明全开着自家的小轿车,径直来到三洞镇千里云茶业有限公司,从车尾箱里扛出两大袋白茶鲜叶。验叶、称重、定价,与企业负责人简单交流后,他便将茶叶倒上蒸汽烘干机。

“今年我这批茶叶拿给千里云‘包圆’喽!”吕明全一边在生产线上摊铺茶叶,一边愉快地跟记者聊着,“流转60亩土地种植茶叶,现在正是春茶上市季节,茶园每天产鲜叶100-150公斤,都送到千里云公司来了,每天都是现款结算。”

千里云茶业公司日产优质干茶500多公斤,流水接收着来自周边茶农的鲜叶。公司负责人周洪伟介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鲜茶叶卖价高于去年同期,市场行情看好,一方面茶农增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茶企流动资金需求。“正在紧要时候,县农担办领导一行送来好消息,不到10天就办好了‘政担银’贷款200万元。”不仅有了流动资金保障,周洪伟还升级设备扩大产能,现状和预期都妥妥的。

“政担银”及时解渴,千里云茶业公司是夹江诸多涉农受益者之一。

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多数农业企业,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形成常规抵押资产,融资难、融资贵成常态。

有效破解“三农”领域无担保融资难题,钥匙在哪里?“政+担+银+农”一体化产业互助金融模式,洞开夹江“四轮驱动”产业振兴之门,乡村振兴及县域经济生机盎然。

2018年4月9日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天,夹江县政府与四川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农担公司”)签订《财金互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信贷担保合作协议》,授信额度60亿元,夹江“政担银”模式由此迈步。这一签,也是四川和乐山“第一单”。

何谓“政担银”?省农担公司夹江办事处常务副主任杨宏介绍,“政担银”模式是政府、银行、农担公司三方合作模式,由夹江县政府搭建“政担银”财金互动合作平台,建立农业发展融资担保风险保障金;省农担公司对夹江县政府认可、推荐并符合约定条件的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为农业经营主体增信用,为涉农金融机构分风险;金融机构对县域涉农主体特别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单笔融资主体信贷担保支持额度原则上控制在10万至200万元,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执行同等条件下的优惠利率,以信贷支持推动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如出现逾期风险,省农担公司、夹江县政府、金融机构按照4:3:3的比例分担风险。

让政策落地更“轻松”,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夹江县金融工作局局长宋斌介绍,“政担银”模式探索过程中,夹江做好“加减法”:“减”贷款流程,提出申请到拿到贷款从需要至少15个工作日缩减为7个工作日;“加”融资环境,开展农担业务的银行增加到4家,良性竞争让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县内金融机构针对性提供优质金融产品,推出“茶叶贷”等特色定制产品,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成本大幅削减。

“政担银”金融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实现农产品到市场商品的无缝高效转化,激活“三农”这一池春水;有了经营主体带动,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农民参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决胜全面小康和推动乡村振兴意义深远。

效果

杠杆撬动乘数效应

点上落地,面上开花。

“政担银”模式快速复制推广,夹江产业范围和支持对象实现“扩容”,茶、书画纸等重点涉农特色产业纳入其中。

有限的财政涉农资金不再“撒胡椒面”,夹江“政担银”模式下的“打捆集中”,改变了财政资金惯有使用方式,由无偿补助调整为放大杠杆。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解决第一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以10倍“乘数效应”进入农业,催生无限希望。

2018年,夹江县进入四川省“天府龙芽”地理标志划定地域保护范围,茶产业迈入发展新阶段。“政担银”助力,新型茶业经营主体快速崛起。

“政府对茶产业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茶产业摸爬滚打30余年,四川绿山针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廷云感触颇深。绿山针2018年申请农担贷款150万元,补给原料收购流动资金,建起新生产线,预计今年产量增加1倍。“我们打算将生产基地打造成观光科普基地,建成发扬茶文化的综合性标杆企业。”跨界一二三产,朱廷云稳扎稳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和“推进器”。“政担银”撬动,夹江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乡村振兴动能满满——

环境优化。“政担银”正向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夹江”渐成品牌。良好信用环境反哺金融生态,2018年全县存款余额220亿元、同比增长15.43%,贷款余额113.52亿元、同比增长26.12%,增量均位居乐山第2位。

模式创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农业、合同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模式,现代农业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等不断涌现。仅2018年,全县新增家庭农场15家达到13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个达到433个,农业产业化带动率达71%。

产业壮大。资本下乡产业旺,2018年夹江改巨桉林建茶叶基地1.9万亩,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6.5万亩,产量3.2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稳居“全国重点产茶县”;新改建蔬菜基地0.62万亩,达到21万亩,总产量50.37万吨,产值11.67亿元;建成水果基地6.36万亩、中药材基地3.2万亩,跻身全省中药材基地县。

启示

金融资本这样下乡

“金融资本下乡,造血农业农村,打通产品商品,为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找到了关键和突破口。”夹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漆宾说,夹江“三农”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政担银农”在夹江县试水破冰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为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有益启迪。

启示一:机制创新是前提。“夹江方案”首在机制创新,从源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18年4月9日与省农担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赓即成立“政担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夹江县关于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实施方案》,制度性保障推进工作落实。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站台”护航,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成立办事处隶属县财政部门管理,通过金融政策将产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

启示二: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用好有限财力,突出茶、纸等重点涉农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中间加工主体,无缝衔接农户、连通市场,持续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启示三:良性互动可持续。“政担银农”既是联结机制,也是合作平台。新平台显现“雪球效应”,夹江农村普惠基础金融服务拓展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库动态充实,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有效实现供贷精准对接。目前,已与信用联社、农行、邮储银行、昆仑银行4家银行共同开展农担业务,形成良性竞争,提升服务质量。

更大范围内,成立基金资本化运作激发市场活力,“夹江方案”正在发扬光大——

锁定“土地流转,农民下山”思路,大力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配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争取土地难、资金筹集难、设施建设难、自身发展水平低“三难一低”问题;

成立政府相关部门、农担公司、金融机构等多方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小组,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建档立卡和预授信工作;

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担保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加大茶产业和书画纸产业等重点农业产业支持力度,让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资本下乡,金融之手挥动发展之翼,“夹江方案”活力彰显。

新闻推荐

“众筹”餐厅 爱心帮扶新路子

本报讯(实习生宋宇凡记者甘国江)“我们希望爱心不断凝聚,但也不希望爱心成为一种负担。”昨(19)日上午,身为夹江爱心志愿者协会...

夹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夹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