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道工序彰显古法造纸智慧
古法造纸。
杨占尧展示手工纸。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72
夹江县马村乡一带,自古以来造纸业兴旺。当地传承古法的手工舀纸制造技艺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吻合,再现了伟大的蔡伦造纸术,至今仍闪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之光。
杨占尧,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占尧家的房子在当地格外引人注目,“状元书画纸厂”、“竹纸制作技艺展示基地”、“古法造纸培训基地”……大门两侧挂着不少牌匾。沿石阶而上,一幢用木板搭建的川西南传统建筑映入眼帘。古朴的老屋似乎与造纸工艺一起,讲述着传统造纸悠久的历史。
名噪一方的造纸大户
72岁的杨占尧是当地有名的手工造纸能手,因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国画纸,曾被县里评为“纸状元”。300多年前,杨家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迁徙夹江。当年,入川先祖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当地造纸户的作坊里做伙计,学手艺,逐渐建家立业,成为名噪一方的造纸大户。杨家将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纸手艺作为传家之宝,至杨占尧已有12代。
杨占尧家的作坊里,55岁的工人吴忠友正在抄纸。两手握住竹帘,放进浸泡纸纤维的大缸,前后左右一晃,一层纤维就上了帘。
“这道工序很讲究,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说话间,吴忠友有条不紊地将刚抄的纸摊在一旁的平板上,“我做手工纸快30年了,以前家里也有作坊,后来娃娃上大学去了,人手不够,就来这儿打工了。”
夹江手工造纸曾遍及全县“四镇、五乡”,从业人员近8万人。至今,手工纸产量仍居全国前列,花色品种多达140余种,形成了书画纸、染色纸、纸制品三大系列产品。
张大千赞为“国之二宝”
杨占尧说,以前每年五六月和十十一月,马村山岭茂密的竹林深处,伐竹的山歌此起彼伏,人们将百万斤生嫩竹砍下,运送到山下的大池窖水沤杀青、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历时3个多月,才能造出一张张洁白的手工纸。
“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这座立在夹江县迎江乡古佛寺的“蔡翁碑”,从清代道光十九年保存至今。上面镌刻的这24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四个环节、72道工序全过程。
严格按照72道工序生产的夹江纸,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与安徽宣纸齐名,一同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赞之为“国之二宝”。
为展示夹江手工造纸的悠久历史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夹江修建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它曾经是全国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馆之一。1996年,博物馆搬迁至千佛岩景区内佩玉泉旁,占地面积约18亩,展馆面积约800平方米,以丰富的史料再现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
造纸村工艺改良与兴衰
马村乡作为夹江传统书画纸重要产地,2000年以前,仅金华村就有上百家造纸坊。杨占尧历历在目,讲述了许多生动的劳动场景。
如今,热闹场面已失。夹江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文表示,随着时代变迁与工业化进程,夹江手工纸生产流程与传统纸张的品质有了较大变化,全县3000余个纸作坊中,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工艺已不多见,手工造纸的传承发生断档,30岁以下的抄纸艺人几乎难寻。
杨占尧说,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进,统一制浆代替了篁锅,打浆机代替了脚碓,千斤顶代替了木纸榨,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现在规模较大的纸坊甚至仅需 20天左右就可以制出一批一流的国画纸。
“高压锅蒸煮时间很快,大量使用烧碱代替石灰浸泡,降低了成本,生产的纸不如传统工艺结实。烧碱刺激性太强,破坏纸纤维,刚产出来用着好,但保存时间不如传统方法生产的纸。”令杨占尧欣慰的是,不管工艺如何改良、简化,国内很多书画家依然钟情于他家的纯手工制作。
新闻推荐
返程路上想占应急车道?头上的无人机可不答应 成都交警出动无人机抓拍,可清楚地拍下车牌号码
交警通过无人机取证后,现场拦截违法车辆成都绕城高速锦城湖出口至天府出口外环,有部分车辆侵占应急车道,交警通过无...
夹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夹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