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求学忙今夜故乡月明人尽望
李淑荣站在院坝里望着远方,思念孩子山里考出一个大学生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事情,而乐山市夹江县梧凤乡余沟村却走出了4位研究生。今(15)日是中秋,中秋佳节倍思亲。正所谓,春节大团圆,中秋小团圆,但团圆分别总有时。这不,余沟村的这几户人家却因子女求学在外,一家人未能聚在一起吃饼赏月。但他们深知,今天的未团圆,是为以后长久的团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讲中秋故事,更道亲情温暖。
为自己 几千元的医药费都舍不得
为子女 上万元的花费一点不心疼
9月13日上午,小雨,三江都市报记者前往夹江县梧凤乡余沟村采访,经过狭长蜿蜒的泥泞路和一丛一丛的树林,终于来到李淑荣的家。“这么远跑来,辛苦了,屋头条件差,别见笑。”一见面,李淑荣反复说着“不好意思”,质朴的性格生怕怠慢了谁。
快到中秋了,她在集市上买了一些小月饼,见记者来,赶紧拿出来分享,“女儿回不来,我们就随便买点来尝尝,便宜”。
记者了解到,李淑荣今年45岁,女儿李春晓现在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每年花费上万元。李淑荣和老公都在当地的瓷砖厂打工,两人加起来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但由于现在瓷砖行业不景气,他们经常没活做,用她的话说就是,现在一年能有五六个月的活做就算不错了。
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但这么多年来,女儿李春晓的学费,她可是年年都先攒着的,日子过得再紧张,她也不会动这笔钱。
“读书是大事,只要她能读,我们就供起走,没有钱也会想办法去筹。”李淑荣告诉记者,女儿现在读研究生三年级,学的是历史。“其他情况,我就不是很了解,我们没什么文化,女儿学习上的事也不懂”。
但如果你问李淑荣,钱比命重要吗?李淑荣会说,是的。几年前,李淑荣因子宫瘤大出血,情况危急,医生说要输血,但她却坚持不输血,让医生直接手术治疗。“我也晓得输血最好,但输血太贵了,要几千元,我舍不得这笔钱,我就给医生反复说我家里的情况,医生才给我继续治疗。”李淑荣说,医生也告知了她,情况危急时,如果不输血治疗,她有可能人身安全不保,但她还是坚持不输血。
“这人啊,如果真这么走了,也是命,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不能因为自己生病了,就拖垮这个家,拖累屋头人。”所幸,最后通过手术治疗,她保住了性命,而她最关心的却是:“最后一共花了6000多元,没输血节约了3000多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把3000多元看得比命重要的女人,却花了十几万元供女儿从小学读到研究生。
外地求学 7年中秋未回家团圆
毕业回乐 未来只想就近陪父母
当然,这件事,学校里的李春晓是不知情的。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关于自己的病,李淑荣一个字也没有提及。如今,李淑荣的身体好了,为帮助更多人,她坚持每年都去无偿献血,今年已经是她无偿献血的第四个年头。
献了血,买了月饼,这个中秋一如往常,李淑荣会和家里人一起吃个饭,然后按惯例等着女儿每年中秋的电话。
记者了解到,由于李春晓在河南读大学,现在又在南京读研究生,路途遥远,她已经7年没回家过中秋了。
“不是不想回来,主要是来回车费得花1000多元,而且坐火车单边都要25个小时,来回路上就耽搁两天了,实在是费时费钱。”当天中午,记者拨通了李春晓的电话,电话中,她告诉记者:“这个中秋节,我又只有和父母在电话里过了”。
“她节约,我晓得,一般一年只有春节回来一次,只要她在外面过得好,我们不需要她回来陪我们,以后她毕业了,在外面当老师也挺好。”李淑荣说,女儿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出了山村,一个人在外闯,作为父母,都盼望她好,没想过其他。
整个采访中,李淑荣话不多,只有提到女儿,她才说得多点。然而,一心望女儿好,为女儿“飞出去”而付出和高兴的她不知道,女儿最大的心愿却是“飞回来”。
李春晓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越长大,很多话越不好意思说,在外读书的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快乐开心。“等明年研究生毕业了,我打算回乐山工作,在外读了7年书,陪父母的时间太少太少,以后不想远行了,只想就近陪伴父母,什么节都一起过。”这话,当隔着电话传到李淑荣耳里时,她眼睛湿润了。
等记者挂断电话后,李淑荣说,等女儿回来,以后的中秋、春节都得拍点照片,大半辈子过去了,一家人竟没有一张合影。
一个村走出4位研究生
有人开学离家 有人毕业回家
李春晓说,妈妈打电话永远都在问:“你钱够用吗?”李淑荣说,女儿永远都是回答:“够用!”和这对母女一样,以上对话成为日常通话主要内容的人,还有村里的杨琴和杨开友这对母子。
今年,23岁的杨开友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然后又考上母校的研究生,中秋前几天才离家去学校报到。“我这个娃娃听话,学习又自觉,都没怎么让我们操心。”杨琴告诉记者,这个夏天,儿子才给她看了大学毕业证,然后又收到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真是意外又惊喜。
说起儿子,杨琴自豪又心疼。“这么多年,他每次从学校回家都穿的是同一双鞋,喊他换掉,他说又没烂。高中时买的羽绒服,他也是穿到现在,给他买,他总说够穿就行,不用买。”杨琴说,每次打电话问儿子钱够用吗,收到的回复永远是“还有,放心”。
据悉,大学四年,除了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杨开友从来没提过其他需求,对此,杨琴也清楚,儿子是为这个家节约。记者了解到,杨琴今年53岁,老公今年56岁,两人年纪大了,都还在打零工,收入也不稳定。
最令杨琴感动的是,虽然儿子中秋节都不在家,但每年农忙时节,他都回来了。
“今年也是打了谷子才走的,每年到农忙,我儿子就会打电话回来问,家里谷子能打吗,好久打。”杨琴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儿子每年坚持回来打谷子,他们也不会通知他,“我们自己也能做完,只是动作要慢点”。
她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儿子从学校回家打谷子,一身干干净净的,很快就整得全身都是泥和汗,再累也不叫苦不抱怨,还对着她笑。“当妈的,我看着肯定心疼,但他却时时刻刻体谅我们做父母的,晓得我们年龄大了,回来帮我们干,这不容易”。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余沟村虽然很偏僻,但近几年,村里却出了4位研究生。巧的是,这个夏天,杨开友成为四川大学的研究生,而村民王顺清的女儿娟娟则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
“这几年我们村的确出了一些高材生,我女儿是这4个研究生中年龄最大,也是最先毕业的。从小读书,她就是乡上数一数二的尖子生,自己也相当努力,就连读研的时候,每次回家晚上都看书看到凌晨。”王顺清表示,现在女儿毕业了,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成都上班,离家也近。“她15日回来,想想一家人在一起过中秋就感觉真好”。
此外,余沟村的周仪谋,今年刚去云南大学读研究生,这个中秋不能回家陪父母共度佳节,虽然思乡心切,但因忙于学业,也只能在今夜,在异乡遥望明月思家乡了。
记者手记>>>
月圆人圆总有时
今日中秋,有人团圆,有人分离。相信还有很多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有外出求学、追求梦想的,有努力打拼、挣钱养家的,也有离家太远、来不及往返的,很多人可能一年只有春节回家一次。那些暂时不能回家过中秋的人,请相信:月圆人圆总有时,今天不能团圆,是为了以后长久的团圆。
采访中,当李淑荣说,子女没回来,他们就随便吃点过节时,记者很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父母而言,节日不重要,重要的是子女回家。中秋节甚至春节都可以简单对付,但只要子女回来,他们就隆重对待。中秋小团圆固然美好,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让家变得更好最重要,虽然不能回家,但心存家人,互相理解,真正的团圆在心里。与几位父母交谈下来,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要说最无私的爱,那一定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山村,为人父母都把自己所能给的都给了,真心地希望子女好,而幸运的是,这份感情和付出,子女都懂。
记者 魏玉婷 文/图
新闻推荐
夹江,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千佛岩、东风堰、杨公阙、夹江年画、竹纸制作技艺、“中国武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书画纸之乡”、“中国西部瓷都”……一处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