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一台戏 传承夹江年画
杨继蓉为印好的年画盖章。
游客体验年画印制。
冯骥才发现的夹江年画。
□本报记者 吴平实习生 贵茜 文/图
纸画最怕水,然而夹江年画的传承人杨继蓉却故意往画面上擦了一层水。瞬间,擦水地方的颜料不仅没有稀释、模糊,反而更加鲜亮!“这就是为啥人们说夹江年画能镇邪的原因。四川雨水多,一下雨天就阴沉沉的,唯有贴了年画的家里,显得格外亮堂。”9月19日,在第五届国际成都非遗节上,杨继蓉的现场展示格外精彩,然而却抵不过夹江年画后继无人的尴尬:“2008年成立了年画挽救恢复和保护传承的研究所,其发起人吴泽全已经80多岁,所长张荣强搞外联,我负责绘图,雕版、做颜料的是殷志强。一个萝卜一个坑,4个人就像一张桌子的四条腿,缺了哪个年画都走不起了。”
国家级非遗面临断代危险
夹江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为四川三大年画,绵竹年画已经在商品化的道路上发展多年,夹江年画却刚刚被恢复。
夹江年画创始自明朝,已有400多年历史,县城北郊的谢滩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年画村,来自云南、广东等地的客商,每年春节前必定云集到此,购买年画作为必备的年货。然而在文革期间,年画作为 “四旧”遭到破坏性打击。为了避祸,很多作坊将世代累积的雕版付之一炬。
上世纪80年代,夹江县文化部门曾经试图恢复年画,那时很多老艺人还健在,整理了不少文献、录音等资料。然而由于手工年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缺乏生产动力,此事不了了之。当时,夹江一中生物教师吴泽全“先知先觉”,遍访民间收藏了12个两次套色画像,共24个梨木底板,成为日后再次中兴夹江年画的星星之火。
2008年夹江年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退休多年的吴泽全的倡导下,成立了一个致力于年画挽救恢复和保护传承的研究所。然而,雕版、绘画、纸张、颜料怎么弄,吴泽全对此并不熟悉。
听说研究所急缺人手,吴泽全的朋友介绍了自己会画画儿的儿媳妇杨继蓉过来帮忙。
白手起家合力创建研究所
杨继蓉是中国画科班出身,丹青水墨在她的手中呈现万千姿态。因为对水墨画情有独钟,刚开始接触年画时,杨继蓉有些抵触:“颜色大红大绿的,看起来好土,跟淡雅的水墨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人物造型也奇怪,素描基本遵循正常人体比例,是7等分,而年画多半是5等分,显得矮胖矮胖的。”
后来阅读了一些介绍年画的书籍,杨继蓉的态度发生转变:“它其实是大俗大雅。以前,人们的房子哪有什么装饰,四面土墙,都是灰头土脸的,而鲜艳的年画一贴上去,感觉整个屋子都亮堂了。此外,夹江年画坚持使用矿物、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空气越潮湿,年画的颜色越鲜亮;它用的夹江纸也是国家级非遗,防虫固色,颜料不容易剥落。一幅画含有两项国家非遗,让我们非常自豪。非遗这种东西,越了解,就越发感到它的魅力。”
喜欢上年画的 “代价”很大。杨继蓉曾经是个生活优越、时间自由的青年画家,她画的弥勒组图神态喜气祥和,在上海一些画廊卖得很好,像葡萄、菊花等小作品,几分钟就画好一幅,找她求画的络绎不绝。此外,她还在美术培训班做老师,课时费每小时100元。
然而,加入研究所之后,每天早出晚归,比上班族还累,一个月只休4天,领着1000元的月工资,那些赚钱的商品画也抽不出时间画了。由于研究所经费有限,为本次非遗节准备的几幅8尺整张的大画轴门神,都是杨继蓉自费画出来的。白天从研究所下班后,晚上还要加班4个小时,连着画了一个多月,如果算上材料、人工、误工费,成本可就太高了。“只能说因为喜欢、热爱,自己给自己报销了。”
既然牺牲这么大,为什么不“开溜”?杨继蓉觉得不忍,吴泽全80多岁了,女儿曾带他去加拿大颐养天年。但因为放心不下年画,吴老今年初又回国,并且天天风雨无阻到研究所。“这个月完成什么,下个月做什么,他制定规划很有条理,是我们的主心骨。看到他如此投入,谁都不忍心辜负。”
此外,负责雕版、制作颜料的殷志强也曾是外行。以前做蝴蝶画的他,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学起,现在与杨继蓉一样,都是夹江年画的市级传承人。殷志强的腿有残疾,女儿今年上大学,即使给人看门做保安,工资也不止1000元,但殷志强说,大家白手起家创建研究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而年画就像自己孩子一样,眼看它一点点长大,再艰难也舍不得离开。
自制颜料画家变多面手
夹江年画涉及的雕版、夹江纸、颜料等,一项项都需要从头恢复,只要跟年画有关的书研究所全部都买。在海量的资料中,他们找到了《中国美术全集年画集》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年画》分别收录的3张和35张木板套色夹江年画。今年3月,所长张荣强联系上著名艺术家冯骥才,后者提供了他在波兰的华沙博物馆拍到的4张夹江年画;加之吴泽全收藏的,以及收藏在夹江民间的,截至目前已经恢复了100多套,题材除了门神,还涵盖了人物花鸟、戏曲神话等题材。
“现在刻板基本延续老办法:对位对版、把线条和色块分出来,阴阳刻结合、梨木材质。”殷志强介绍,只要耐心细心,刻板并不难学,但刻一块板仍旧需要两个月甚至半年,比较耗费精力和时间。
除了刻板,画纸也非常讲究。以前的纸是通过日头暴晒来天然漂白,现在纸里常常有漂白剂,一上色就起反应。为此,夹江画必须配夹江纸。后者也是国家级非遗,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恢复,但用在年画上的纸还要再加工一道,才能保证在一年的时间里不褪色。“在印画那一面刷一层特殊涂料,由夹江当地特有的泥土制成,我们叫它‘粉笺纸\’,防虫并且着色能力强。”殷志强介绍,最麻烦的还是颜料,研究了两三年,才凑齐年画最主要的红、黄、蓝等主要颜色。
夹江年画色彩的丰富性,并不比使用锡管颜料的绵竹年画等差很多,其采用的植物、矿物原料多达十多种。有些能在药店买到,比如苏木、姜黄,有些却要自己采摘收集,比如板蓝根。“板蓝根制取湖蓝色,熬了以后还要发酵,这个工艺试验了好久,才掌握到关键。由于板蓝根还必须使用新鲜的,如果今年没成功,就只有等到下一年。”殷志强介绍,每次试验,他们像化学家一样精确记录试验环境、条件,在不断的试错中摸索到正确的做法。
颜料出来理想的颜色后还要兑胶。一般的胶不能用,容易跟颜料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失去自身颜色。苏木加了一般胶水甚至还会发生沉淀无法使用。所以他们会买现成的骨胶,兑的量也是凭感觉来,多了,纸张发硬,裹起来麻烦,少了就掉粉。
每次研发出来一款颜料,杨继蓉就画一批画,分别放到室内室外等不同环境,看它定性的效果如何。两人开玩笑说,自从接触年画后,化学物理知识反而比上学时都学得更扎实了,感性的画家也被锤炼成什么都会的多面手。如今,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颜料的制备方法,尤其引以自豪的看家作品黄丹门神,无论怎么风吹日晒都能经久不褪色。
传承发展依然长路漫漫
今年3月,冯骥才看到恢复后的夹江年画,表示颜色已十分接近传统的用色。这对于研究所多年来的努力来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实,从2011年开始,夹江年画便积极走出去,传播年画文化,参加过省博物馆的活动,武侯祠的庙会,博览园的展览以及农民艺术节的展出等。“亲自动手在木板上刷上颜料,覆盖夹江纸,然后用刷子刷几下,就印出一幅年画线描作品,还可以给体验者带回家。参与感、体验性很强,很受欢迎。”
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只要把握住夹江年画的基本色调,还有常见的莲花、祥云、蝙蝠等吉祥物的元素,就有大致的形了。此外内容要让百姓喜闻乐见,接地气,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就有了‘神\’。”
但是这些仍然改变不了夹江年画叫好不叫座的窘况。在非遗节期间,5元一张的线描版画体验6天内只卖了200多幅,售价100元的经典年画如“鲤鱼跳龙门”“福禄宫”等少有人问津。
“缺乏宣传,大家对夹江年画的价值认识不够。另外,我们也承认,年画几乎已经丧失了实用价值,作为收藏品,少有懂行并真心喜欢的;而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又很不够。”杨继蓉介绍,下一步,希望能仿照绵竹年画的商业模式,开发出抱枕、背包、挂历等多种类型的产品,但前提还是要有人才支持。“完全没有‘替补\’,就四个人撑着不是长久之计。”杨继蓉说。
张荣强认为,在研究所自己生成造血能力之前,还待相关部门扶持一把,让他们积蓄能力、打造条件。值得高兴的是乐山美术学院的老师曾经走访研究所,希望能对其进行开发。除了从内容上增加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载体上也从传统的纸张发展了瓷砖、磁盘雕刻年画、门帘、T恤、旅游产品年画等等,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夹江年画的传承和发扬。
新闻推荐
王菲在朝天区蹲点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打赢脱贫攻坚第一仗
王菲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亲切交流,了解相关情况。本报讯(记者蒲洪旭)市第七次党代会刚刚闭幕,8月27至28日,市委书记王菲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深入朝天区蹲点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实地检查中央、省委和市...
夹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夹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