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与郭沫若研究有关的吴伯箫手迹

济南日报 2022-03-29 11:41 大字

□孟兆印

2022年3月13日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先生诞辰116周年纪念日,同时今年也是他逝世40周年。这位从济南市莱芜区吴家花园村出生,曾在孔府教课,又从延安走出来的红色作家,一生创作了200余篇散文,其中18篇先后选入中小学课本,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记忆。

坐落在莱芜区三味书屋里的“垂杨书院莱芜文化中心”,展柜里陈列着吴伯箫先生的两件手稿。一件是毛笔书法小品,一件是手写发言稿。

四十四年前的1978年6月12日,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去世。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研究学习郭沫若先生的热潮。

在郭老去世一周年之际,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伯箫先生倡议,1979年6月11-19日,在郭沫若先生的家乡四川乐山召开了郭沫若研究学术研讨会,吴伯箫主持了这次会议。

与会期间,吴伯箫先生游览了峨眉山,并应四川大学陈厚诚教授的请求,写下十六字诗句“凌云钟秀,沫水深情,友以文会,同仰金顶”。

6月26日,吴伯箫先生从乐山到达成都,参加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室”成立大会,并发言,全文如下:

继倡议并且主持郭沫若研究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之后,四川大学紧接着正式建立郭沫若研究室。这是高等学校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的两件重大的创举。对全国来说,走出了影响广泛的第一步,做出了榜样。我们从乐山赶来参加研究室的成立大会,感到非常荣幸。让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代表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也代表从北京来的几位同志,对郭沫若研究室的建立致以热烈的祝贺。

郭沫若同志在考古、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上,都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比之峨眉山,毫无疑问那是金顶。我们对郭老著作的研究就要不倦地向金顶攀登。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开会的时候,我曾就这点意见写了十六个字,叫做“凌云钟秀,沫水深情,友以文会,同仰金顶”。就是说,我们举着对郭老山高水长的景仰,用学术论文来表达我们攀登郭老这座学术高峰的共同心意。很多代表同志会后攀登了峨眉山,是实践的象征。但是,真正登上金顶的据说只有四位同志,多数到了万年寺,有的只到报国寺。我虽然到了万年寺,但对郭老著作的研究上,只能算望见了郭老提的“天下名山”那四个大字,还没入门。郭老形象的高大,学识的渊博,思想的邃密,心里蕴藏着殷切的向往。

四川大学不同,地处郭老的故乡,山水秀丽,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登过峨眉山,到过金顶的自然要多得多。就是研究郭老也开始得早,研究得深,只郭沫若研究讨论会上,提出的学术论文就有十七篇,占论文总数二十七篇一半以上。比之登峨眉,不能说已到金顶,那不容易,至少已到报国寺,入门了,或去净水,清音阁,升堂了。成就是很大的,我们大家应当学习。

在郭沫若研究室建立之后,那将是继续向万年寺、金顶迈近。郭老在学术研究上给我们打开的视野,绝不只是一线天,而是极为广阔的天地,预祝郭沫若研究室的工作,日新月异。不像一般需雨现彩虹,只见弧形一弯,而要像金顶的佛光,五彩灿烂,出现整圆。

乌尤寺百丈禅师要则有一条说:“语言以减少为直截”。语短意长。就说上几句。再祝郭沫若研究室工作兴旺。

吴老发言中对十六字诗句进行了阐述,返回北京后,吴伯箫先生重新整理发言稿,写就一篇散文《攀金顶》,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上。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经多方“打捞”,吴伯箫先生当年书写的十六字诗句和发言手稿被重新发现,现珍藏在先生家乡的“垂杨书院莱芜文化中心”,供大家欣赏。

睹物思人,追忆一代散文大家的点点滴滴,令人快慰。

新闻推荐

全省景区管理服务走向“精细化”

四川省旅游景区精细化管理服务质量提升规范》4月起实施全省景区管理服务走向“精细化”春日里的峨眉山。(峨眉山景区供...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