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

四川日报 2021-11-19 06:21 大字

——走进成都体育学院中华国术院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志愿者展演先秦射礼。

成都体育学院中华国术院博物馆复原大宋捶丸。

西晋投掷武士俑。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涵予 摄

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

金代磁州窑童子蹴鞠纹陶枕。

汉代绿釉六博陶俑。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体育学院提供

武侠小说中可以飞檐走壁的武术,在历史中究竟是什么模样?峨眉武术等地方武术又有何特色?11月11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成都体育学院,穿过桂冠路旁的足球场,便是行健楼,“行健不息,积健为雄”八字校训映入眼帘,中华国术院博物馆就在行健楼一层。在那里,成都体育学院首席教授、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长、中华国术院名誉院长郝勤为记者一一解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涵予

A

初心

将中华国术的精髓保存下来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体育学府,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体育院校。建校初期,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中医骨伤科专家、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郑怀贤,先后创立了武术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和运动医疗系。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称赞为“成都体院两枝花”。

1962年,一批国内著名的老一辈体育史专家在成都体育学院开创了体育史研究室,1985年经国家体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体育史研究所。“可以说,成体的‘两枝花’、体育史研究所与如今的中华国术院有直接的渊源关系。”郝勤说。

据郝勤介绍,上世纪上半叶,篮球、排球、田径等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为了保存、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张之江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人士,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国术研究馆”,希望传承振兴中华传统国术。“国术并不仅仅指武术,还包括一批中华传统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中国式摔跤、传统弓射、斗脚等。”

为了研究、传承和创新国术文化,打造国术文化交流平台,成都体育学院整合武术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体育医院等平台资源,于2020年5月正式成立中华国术院,其首个计划就是发起中华武术史研究项目。

郝勤认为,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就是对它的历史、源流、脉络、内涵的梳理。“因为很多已经历史久远,甚至沉默了、消失了,有些可能作为技术形态、非物质形态,保存在一些传承人手里,不为人们所知,也有一些文献典籍珍藏在民间,我们去把它们发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然后再去开发、落地、推广。”

除了进行文献研究之外,中华国术院还做文物考古研究。自2007年起,成都体育学院便建立国内高校独一无二的体育史博物馆。十几年来,博物馆已征集大量的武术、弓射、摔跤等考古文物2000余件。另外,便是建立专业的研究团队,体育史研究所、博物馆、文史系三位一体,集纳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外语等各方面的专家,形成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所有这些计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中华国术进行发掘,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出来。”郝勤说。

B

特色

发展以峨眉武术为符号的地域品牌

中华国术院还有一项重要课题:打造以峨眉武术为符号的、具有浓厚四川特色的地域品牌。

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的总称。门派有80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郝勤认为,无论少林还是武当,都是符号化的,既是地域性符号、又是一个文化符号。“比如少林寺,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那里是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名气、形成的经济形态,武术功不可没;再比如武当山,加上‘武当派’这一文化符号后,名声显赫……地域性符号对地方文化品牌,经济、旅游发展而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与军事武艺的标准化程式不同,武术本是一个民间行为,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高度私人化、个体化的特点。武侠小说中的流派、兵器五花八门,这是武术的民间性特点决定的。武术流派、风格的形成,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以峨眉武术为代表的地域性武术过程中,中华国术院就从四川的历史、文化、经济、民风、民俗等多角度切入。

不同于“四战之地”的河南与“九衢天下”的湖北,四川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四川盆地,气候特殊、地形复杂,巴蜀民众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因此,峨眉武术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指兼用、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击法变换于瞬间,做到“有形打形,无形打影”。

据郝勤介绍,峨眉武术还经历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受到唐代武举制、元代选仕制和明清武举制及民间众多武术门派的影响。在峨眉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拳师们不断地汲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发挥机智灵巧、顽强勇斗精神,打法则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点,从而使其技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在继承中华武术固有的防技击性和运动形式基础上,发挥四川人拳术技艺独特打法,扬长避短。”郝勤说。

C

解密

武侠小说中的飞檐走壁是否真实存在

走进中华国术院博物馆,一套“十八般长兵”映入眼帘,刀、叉、枪、矛……十八件冷兵器整齐排列在木架上,十分震撼。据郝勤介绍,这套兵器打制于清朝末期,是他在2009年从西安的一位藏家那里征集而来,“连架兵器的木架都是原件,跨越百年,整个文物能保存完好真的不容易。”

西晋时期的投掷武士俑、宋代的彩绘童子抱鞠俑、汉代技击画像石、战国青铜剑、清代腰刀……在中华国术院博物馆,像这样大大小小的体育文物共有2000余件,目前展出的有百余件。所有的文物都是郝勤十几年来走遍大江南北,一件一件征集而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也由此支撑起中华国术院的体育文物考古研究。

在中华国术院博物馆内,有不少文物俑展现古代武术的招式和技法,不禁让人产生好奇,武侠小说中的“飞檐走壁”“凌波微步”“踏雪无痕”“水上漂”等轻功绝学真实存在吗?它们在历史中究竟是什么模样?

《北史》曾记载:“禅定寺旗幡竿上绳索断了,有沈光者口里衔着绳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事毕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时人称为肉飞仙。”这部《北史》中的沈光就是会轻功的高手,他利用绳索和竹竿的借力达到一跃而起的效果,而非神话般一跃数米。

“跑步,走步,跳跃,投掷是人类的自然基本技能,通过一定的训练,人的身体素质将会变强,在爆发力、敏捷性、协调性等运动表现上也有所提升,那么经过训练的这些人会比平常人跳得更高、跑得更快、甚至跨越障碍的能力更强,这是毫无疑问的。”郝勤解释说,但武侠小说或武侠影视作品中,人在天上飞来飞去,在河上蜻蜓点水一般,都是文学或艺术性的夸张,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D

传承

《古代中华武术史》丛书预计明年出版

中华国术院自2020年5月正式揭牌成立以来,一直在筹备《古代中华武术史》系列丛书,将古代、近代、现代的武术历史,通过文献、文物考古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目前,系列丛书的武术文献资料、文物考古材料的收集工作已接近完成,接下来就将按照时代进行撰写。

据郝勤透露,《古代中华武术史》系列丛书预计包含4至5本,将于明年底出版。“现在初步设想的是古代一本,近代一本,现当代一本。再配套一些内容,如图谱,峨眉武术史等,形成一个系列。”

除了丛书之外,中华国术院还将在新校区扩大国术博物馆的规模。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位于简阳三岔镇,预计2022年入驻,目前已经规划一栋单体建筑作为“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而在这座博物馆中,国术馆便是其中一个重点。

“我们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准备做一个更全面的中华国术馆,给体育文物一个展出的平台,如兵器、各类国术器具、图谱等。”郝勤说。

另外,新校区的国术博物馆将利用3D、VR等现代科技辅助手段,来对如峨眉拳等中华国术技术、特点、历史传承等,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介绍、普及和推广。

下一步,中华国术院将系统构建郑怀贤武学精粹、峨眉武术、中华导引等国术教学体系,培养一批研究领军人才,构建四川国术文化研究综合体,建立国术考评等级体系,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四川特色的武术文化交流平台。

新闻推荐

峨眉山农商银行“星辰计划”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峨眉山农商银行坚持“谋、抢、优、实”工作思路,念好“四字经”,启动“星辰计划”专项营销活动,有力促进了峨眉山市...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