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稽,邂逅风景与人文
■程川
苏稽,史称桂花场,是乐山市中区有名的千年古镇、鱼米之乡,历来都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市井乡场。古镇大约形成于1400年前的隋朝,至于苏稽之名的由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也为古镇笼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一个地方之所以有名,无不与当地人文、风景、物产丰富密切相关,苏稽也是如此。发源于峨眉仙山的峨眉河从苏稽古镇中间流过,把镇子一分为二,两岸风景、建筑倒映在盈盈清波中,如梦似幻。古谚:风景绝佳地,人杰地灵处。
著名的明朝“嘉定四谏”之御史程启充、徐文华,就出生在这儿,是古镇最亮丽的一道人文风景。在镇边的寨子山上,至今还保存有程启充的墓地。
程启充,出生于峨眉河畔的程公式村(小地名葫芦坝),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考取功名(进士)入朝为官,才远离故土而去。程启充一生刚正不阿,因痛斥朝廷污垢而落得充军流放的凄凉境地,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赦免还乡,叶落归根。
2018年春夏之交,笔者有幸在苏稽镇程公式村村民程昌才家中看到了一本有关程启充的族谱(晚清残本)。这本族谱是程氏后人参照先人记载,于晚清重新修定的,上面有不少关于程启充的文字,为今人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
自古以来,苏稽都是各地文人雅士、香客居士朝拜峨眉山的必经之地,但把古镇景物以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传与后世的不多,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的笔墨。据相关记载,《嘉定州志》中记录有关苏稽的诗文,是两位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文人。
一位是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他在去往峨眉山的途中留宿苏稽,写下了彼时彼景与情:“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眼。”从诗句“夜蝉咽”,我们可推测,诗人到达苏稽的时间应是夏天或初秋时节。另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巴蜀才子”李调元,自嘉定至峨眉道中云:“水驿江城日日去,云峰高处见三峨。狄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蜡多。”再现了苏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百姓昔日的生活场景。
再说苏稽的风景,除却山清水秀之自然馈赠,其他景物也可圈可点,且不说镇边的“东坡院”因与苏东坡扯上关系而让人心生遐想,也不说镇边的“天王寺”被誉为峨眉仙山第一拜,可遥想当年本地寺庙之盛、香火之旺,单说建成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的石板桥儒公桥就让人流连,虹桥卧波,与下游近在咫尺,修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乐西公路苏稽大桥交相辉映,成为苏稽一道标志性的景观。儒公桥上游不远有一滩,地名由来以久,曰罐儿滩,据说是宋代烧窑之地,至今还能在滩涂之上,看到散落陶瓷的碎片上静泊着旧日的时光。由此让人对古镇昨天商贸的繁荣,浮想联翩。
苏稽是有名的丝绸之乡,著名的“嘉定大绸”就产于此,苏稽镇上杨码头成片的川西民居院子的主人,大多因经营丝绸生意发家,从而筑高墙筑大院,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苏稽的又一道风景。
苏稽因拥峨眉河之故,古时是乐山市中区有名的水码头,又因清道光年间就修成的儒公桥,陆路畅达,自然吸引四方商贾,历来商贸发达,物产丰富,造就了当地的美食特产。苏稽香油米花糖、苏稽跷脚牛肉汤锅、洒琪玛,被誉为“苏稽三绝”,因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米花糖、跷脚牛肉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稽,走过了千年的时光,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对着清清的峨眉河梳妆,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小镇,等待着你有缘走近,共赏今日之佳景。
新闻推荐
乐山特驱饲料有限公司位于有“海棠香国”美誉的乐山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建材产业园(乐都镇),于2016年1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