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指画: 指间凝深情 战“疫”聚大爱

四川经济日报 2020-03-12 06:43 大字

□ 蔺问/文 林栩供图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庚子新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凶猛而来,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场全民参与的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与武汉人民心手相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指画”保护单位峨眉山市图书馆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发起了“战疫情峨眉山市文学书画摄影网络展览”,“峨眉山指画”传承人林栩及其弟子,以指代笔,深情表达了医护人员在战“疫”中的英雄事迹、牺牲奉献和家国情怀,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非遗力量”!

“峨眉山指画”2006年申报为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峨眉山指画”列入“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指画《使命》

指画《英雄》

指书《天佑华夏》

指画《家》

指书《春暖花开消百邪》

独具特色的非遗名片

“指画”亦称“指头画”“手指画”,故名思义,就是以指代笔,在小小的方寸之间,用手指和手掌画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峨眉山指画”为中国指画鼻祖、清代画家高其佩所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高其佩在四川做官10余年,闲暇时研究指画艺术,不断练习、琢磨和深化,并继承了传统国画的一些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将指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手画艺术,流布四方,繁荣了巴蜀画坛。

同我国的众多传统艺术一样,“峨眉山指画”也历经了它的兴衰流变。随着后来高其佩宗师的离川,四川指画逐渐衰落,指画技艺虽在民间流传,但真正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不多。十多年来,经数代民间艺术家的艰辛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文化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峨眉山的指画技艺不断被挖掘、传承及发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峨眉山指画”,成为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峨眉山市图书馆馆长、画家林栩先生是“峨眉山指画”的第三代传承人,第三届“四川省民间艺术(指书画工艺美术)大师”。他十几年前,与归隐山野的指画大师李克雄相遇并拜其为师。李克雄毕业于重庆的西南美术专科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曾师从清末峨眉雅士、著名学者及画家李怀庚(李笔珊),学习指画,并与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大师多有交往。林栩与李克雄结成“忘年之交”后,开始学习和研究“峨眉山指画”。

传统“指画”作品多以强“骨”而轻“墨”“色”,即强调用线勾勒实物的轮廓,后略施淡墨或淡彩,难得有“全墨”“全色”,为此,林栩创立了“全墨全色指画”,以“没骨画法”创作了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指画”的“全墨”“全色”,在强“骨”的同时强其“墨”“色”,将“全墨”“全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没骨全墨、全色指画”艺术特色。

多年以来,林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深入研究“峨眉山指画”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内涵的同时,还撰写和发表了不少研究峨眉山指画的文章,在理论上进行了提升。他创作的指画作品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外,还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国外艺术机构收藏,国家邮政总局为“峨眉山指画”出版了独幅龙年纪念明信片,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著的《峨眉山指画》一书。今年1月10日,在首届天府文创设计论坛暨“双千”工程首批授牌仪式上,“峨眉山指画”传承人林栩荣获“行业专家人才”称号,并作为四川省首批专家级设计人才入选“西部文创设计人才库”。

为让“峨眉山指画”后继有人,他还培养了五个弟子,多次带领他们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国际非遗节等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峨眉山指画”的魅力,海内外媒体也多次对“峨眉山指画”进行报道,“峨眉山指画”已成为四川省独具特色的“非遗”名片,登上了“大雅之堂”。

林栩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让“峨眉山指画”再次绽放动人的魅力,把这一失传多年的民间艺术再次发扬光大,形成了“峨眉山指画”的民间艺术流派,为行业所赞誉和认同。

方寸之间的文化使命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全民参与的防控抗疫阻击战在全国打响之后,峨眉山市动员全市文艺战线开展战“疫”主题创作,发起了“战疫情峨眉山市文学书画摄影网络展览”,开展了“非常时期”战“疫”主题网上全民阅读活动;大家创作了大批反映峨眉山市人民在抗“疫”一线奋勇战斗的事迹和歌颂抗“疫”英雄的“峨眉山指画”(指书)书画作品,通过网络展览展出,广为传播。

“题材主要来自于新闻报道。”主办方介绍说,一方面是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战疫情的动人事迹,另一方面就是以本地新闻中一件件鲜活的感人故事,通过手指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向抗击疫情的英雄致敬,鼓舞各界人民的抗“疫”士气,提振社会战“疫”的信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精神力量。

《出征》画了2天时间,记录了峨眉山市中医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10名医护人员出发前庄严宣誓的瞬间。画中的10个人物,着装整齐、精神饱满、举止坚毅、充满激情,他们高举着的右手和戴着口罩的脸告诉人们,这是一支业务过硬、临床抢救能力强、敢打能战的医疗小分队,这是峨眉人的骄傲;《我在岗》,表现的是峨眉山市融媒体中心4位新闻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和照像机,准备奔赴一线,及时报道峨眉人民在此次战“疫”中的先进典型和动人故事,以鼓舞全市人民战胜疫情的士气;《劝导》,记录了基层党政领导与工作人员劝导老百姓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会、不串门、不走亲、不访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接地气”感人场面。

指画《家国情怀》告知人们,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这是不可分的整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命观体系。“家国情怀”四个字,表达了艺术家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刻画一线民警、医务人员坚守岗位的《峨眉山卫士》,有描绘“村村响”广播员工作画面的《最美小广播》,有以红梅为题材、赞美“疫”线英雄的《中国精神》,还有记录“疫”线女护士为了作“战”方便剪去秀美长发后动人瞬间的《“疫”线天使》。

作为“中国绿茶之都”所在地的峨眉山市,茶产业一直是该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春茶采摘期间,峨眉山市坚持做到茶叶生产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特殊时期保障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茶农持续稳定增收。在此期间,艺术家深入茶山,收集素材,创作了戴着口罩采春茶的“指画”《峨眉山茶》,记录了特殊时期,峨眉山人防疫采茶“两不误”的场景……

方寸之间,画面生动、举止传神。据介绍,创作一幅作品一般要两天左右时间,画好每一幅画,就是记录下这段难忘历史的每一个瞬间,就是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力量。艺术不是孤芳自赏,应该雅俗共赏,更应该为时代服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指画”传承人,必须要有文化自信,担当起应有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师徒同心的时代担当

林栩共培养了五个弟子,他们当中既有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的美术硕士李松蔚,在美国深造的博士林葳,也有年青的书画艺术家林一雷,还有努力勤奋、成绩卓著的农民书画家易树生和刘成明。他们当中已有一人为“峨眉山指画”的乐山市级非遗传承人,四人为峨眉山市级传承人。他们的作品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受到社会好评。

在此次的全民战“疫”活动中,“峨眉山指画”传承人们没有缺席。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发挥各自的本领,展现各自的才能,共同战“疫”情,创作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峨眉山指画”艺术作品。

林一雷的指画作品《红梅》《小鸡》分别在《 艺术先锋人物》和《收藏快报》上发表,并在2019年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成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此次战“疫”创作活动,林一雷创作了指画《天使》和指书《天佑华夏》,指画动人传情,指书刚劲有力。此次战“疫”中,远在美国的林葳激情地创作了指画《英雄》,表达了对奋战“疫”线“白衣天使”的崇敬之情。

另外两位农民艺术家弟子,一位是1958年出生于峨眉山市九里镇的农民画家易树生。其多年苦心钻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将写生与创作有机结合,渐有所得。他的手指画常以焦墨形式表现,独成一体。峨眉山市曾为易树生举办过个人美术作品展,展览所卖作品6600元全部捐赠给了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小学。

此次抗“疫”中,易树生率领志愿者坚守在乡村路口,创作了题为《家》的指画,刻画了在村口设卡检查路人,不让疫情蔓延的志愿者和路卡后面美丽的家乡风光。同时,他还创作了《众志成城抗疫情》,融入了民间传说中钟馗驱邪的艺术形象,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会赢。

另一位农民艺术家弟子刘成明,是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桂花桥镇的农民书法家。2018年以来,他潜心钻研指书技法,成功地将毛笔书法转移为指书形式,成为“峨眉山指画”(指书)传承人。在此次战“疫”中,刘成明创作了《抗疫前线传捷报》《春暖花开消百邪》《战疫号角》《华夏一家、同舟共济》和《祈福》等独具特色的指书作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几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50余幅不同题材、不同技法和不同风格的“峨眉山指画”(指书)作品,涵盖了峨眉山市人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方方面面,既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了正能量,又以“峨眉山指画”的独特形式展现了“非遗”的无穷魅力。

新闻推荐

徐杉的世界

徐杉近影《中国·嘉定往事》书封■记者杨心梅人物徐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作家、宗教文化...

峨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眉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