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人才”文学“跨界”呼唤春天
文学讲座创作基地授牌现场刘常常 摄■记者 宋亚娟 文/图
11月18日,峨眉山市文旅小镇黄湾镇青年之家,来自乐山市文联、沫若书院,以及作协、音协等协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文艺骨干,见证了峨眉青年文学创作基地的落地。随着共青团峨眉山市委与乐山市作协共同打造的青年文学创作基地在黄湾镇青年之家的授牌,标志着市作协“基地+人才”文学振兴构想,正在一步步以点带面,蓝图渐显。
文学创作的意义,青年人才在文学事业中的地位,文学如何“跨界”实现文艺的共同成长……在黄湾镇青年之家,围绕文学这个大话题,与会人员通过对话与交流,以及散文接龙等方式,共同憧憬乐山文学的美好明天。
文学基地的“跨界”
作为峨眉山佛光花海音乐节的举办地,峨眉山市近年来倾力推出的文旅小镇黄湾镇的魅力可见一斑。初冬的暖阳中,银杏金黄色的叶片在黄湾镇错落的村民庭院间发出斑驳之色,而紧挨着居民住房的黄湾镇青年之家,静谧中透着一股活力。
办公区、阅读区、会议区、教学区、休闲区……在黄湾镇青年之家,小清新式的装修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针对青少年及广大游客免费开放的场所,鲜明的峨眉山元素比比皆是,大到整体的设计,小到窗帘上的花纹,峨眉风扑面而来。作为共青团峨眉山市委为青年一手创建的家园,这里不仅可以读书、下棋、看电影、互动交流,开展专题讲座、读书会,还是一个内容强大的“多功能站”,给予留守儿童、老人更多生活和心灵上的关怀。
此次市作协携手黄湾镇青年之家,共同建成峨眉青年文学创作基地,意义深远。市作协主席徐杉告诉记者,该基地是乐山第一个青年文学创作基地,建立的初衷,不仅仅只是培养和造就青年文学创作队伍、乐山乃至四川青年文学创作后备力量,而且还是乐山“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文化强市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个平台,今后要把乐山各地有文学情怀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知名作家、文化名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基地指导、培训,为乐山培养、造就更多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中国是一个崇文的国度,“文以载道”的观念由来已久,也表明文学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峨眉青年文学创作基地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以文载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青年之家的平台设定其实早已超越了它的名字,未来,青年文学创作基地应该吸纳乐山文艺界有共同理想的创作人才,不分青年还是中老年,不分文学、音乐,还是美术,通过艺术的交融和探讨,实现跨界学习,共享艺术的硕果。”市文联副主席夏建新建议。对“跨界”这个概念的提出,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编剧向响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文学是多学科艺术,它包容了一切艺术的因子。我曾经写散文、写小说,现在主力在戏剧创作上。希望将来有更多作家走进戏剧创作,其实纯文学和戏剧,不过是一墙之隔,作家应该有‘跨界’的欲望,试着突破自我,尝试全新的体裁书写。”
青年文学创作基地落户黄湾镇青年之家,共青团峨眉山市委书记陈志认为,此举既是对峨眉青年文学事业的鼓励,也是对当地青年文化建设的推动与支持。“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打造文学后备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峨眉山能出现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散文接龙活跃传统创作
“秋的雁群掠过时,芦花被月亮洗得白了。远山把影子交给流水,希企去到它自己去不了的远方。但这一个交付如同世间许多的交付一样,总也没有完成。好比果实终于把甜蜜交付给花朵,花朵却已经把芳香交付于春风。因此秋天成了一个奇怪的季节,似乎因了某种蓄谋已久的成熟而负重,又由于某种难以企及的交付而轻松……”今年9月,女作家苏西在微信群“市作协散文沙龙”抛出了第一篇300字的原创散文,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20名乐山散文写作者纷纷出手,以接龙的形式完成了市作协散文专委会策划的“橘诵”原创诵读主题活动。
此次活动,以“橘诵”原创写作为主题,以秋天、成熟、收获为创作母体,要求作者以发散、延伸的思维自由创作,字数限制在每人300字内。“要求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或转折奇妙推陈出新,既众彩纷呈,又浑然一体。”面对21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接龙结束后,组织者又把作品依据风格、内容的不同进行了重组。11月18日下午,在峨眉青年文学创作基地,参与接龙创作的乐山散文作者纷纷上台,在迟到的初冬里朗读自己写于秋天的作品。
“从散文接龙这个形式看,主题原创是个不错的主意,它对散文的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力,而且又团结了写作队伍,联络了感情。但从此次接龙的效果看,并不算理想,比如接龙前后的自然承接,创作者思维的过于重叠等。”曾出版散文集《六弦琴》《五味瓶》等作品的苏西这样点评此次散文接龙。
市作协副主席石念文告诉记者,为推动乐山散文创作,活跃散文作者的创作思维,今年秋天启动了“橘诵”原创诵读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是在微信群上展开的,作为新媒体的产物,近年来,文学接龙这一形式受到文学创作者的喜爱。通过线上创作和交流,给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的平台。“同一个题材,大家都在写,可产品却大不一样。”石念文说,希望通过新媒体,让线上线下的创作者们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创作氛围,积极拓展文学人的视野。
新闻推荐
■记者钟成甲一截不起眼的小树枝,旁人甚至都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在谢学勤眼中却是宝贝,随意摆弄几下,一株盆景便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