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乐8年的百岁漫画大师,走了
作者与方成先生(右一)在乐山大佛景区合影方成先生在作者采访本上留下的自画像■ 记者 王京川
8月28日,百岁仙逝的漫画大师方成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当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副刊”头条位置刊载本报记者王京川撰写的回忆文章,在静静的追思中,表达所有副刊人的敬意。此文,追忆了方成先生1939年至1946年在乐学习、工作经历,回顾2001年方成先生回乐“寻根”之旅,字里行间,充分展现出这位百岁大师与乐山乐水的深厚感情和不解情缘。
清晨,浏览朋友圈,突然看到方成先生驾鹤西去的消息,享年百岁,不胜唏嘘!
我与方成先生的一面之缘,缘自17年前的一次采访。
那一年,先生回到抗战时曾呆了8年的乐山“寻根”,我陪同他和另一漫画家缪印堂先生,爬大佛、走五通、坐渡船……先生的谦逊和乐观,让我印象深刻。他在我采访本上随手勾出的自画像,时时欣赏,珍藏至今。
那是2001年5月22日,由中国记协与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主办的新闻漫画研修班在成都开课,著名漫画家方成、缪印堂等向各大媒体美术编辑授课。随后的24日、25日,方成、缪印堂二位先生结伴来乐山,一为采风,二为“寻根”。
在乐期间,作为小字辈,报社安排我跟随两位老人家,既采访、也导游,在乐山大佛景区和五通桥区,与两位先生共度愉快的“寻根之旅”。
对乐山,方成先生有着一份长达8年的的情感寄托。1939年至1942年,先生在这里完成了因避战乱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4年学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五通桥化工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一干,又是4年。
在乐8年,先生回忆:“在乐山,我不仅当过学生,从事研究,还当过老师,救过不少人的性命。”他告诉我,武大四年级时,他一边在武大上课,一边在凌云中学(现乐山一中、我的母校)教书,身兼学生与老师身份过了一年。当年,先生的漫画水平提升迅速,早已小有名气,顺势就在乐山开办了自己的漫画展,让好多乐山人笑嘻嘻地来,笑嘻嘻地看,又笑嘻嘻地走,从漫画带来的欢乐中,暂时忘却战乱的烦恼。
关于他在乐山的救人经历,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在五通桥时,当地曾经流行过一种叫“耙病”(音)的怪病,不只是当地人,还有些武大的同学都不幸因此失去劳动力甚至去世。得病后,人的知觉会从腿部到大脑逐渐消失,然后慢慢死去。更可怕的是,当地医生都找不到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对此类病人病情的发展束手无策。
经过深入研究,先生发现,五通桥是个盐卤重镇,当地制盐后的大量盐卤水渗入饮用水源,导致饮用水中的有害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他和同学们几经试验,终于用化学方法使饮用水中的这种有害金属得以转化、沉积,消除了隐患,这种病在当地的发病率逐渐降低,直到销声匿迹。
1946年,先生坐船离开乐山,顺江而下,抵达上海。他的人生轨迹由此发生巨大的转折:从一名优秀的化工研究工程师,走上了“以卖画为生”(先生自嘲语)的专职漫画创作道路。
从离开乐山,到再次返回,已是27年之后的事了。关于1973年的这次回乐情况,先生没有多言,交谈中一句带过。
1973年匆匆一别,又过了28年,先生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乐山。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寻找自己当年在乐工作4年的记忆所在。可惜,我陪先生在五通桥化工厂原址附近转了半天,从川盐化厂区,问到四望关一带;从五通桥区委,问到川盐化医院,终于从一个饭店老板处问到较为确切的地址,但等我们坐上游艇划去,那里早已物是人非,难寻当年遗迹。
“变了,全都变了!”茫溪河畔,先生一边走,一边看,他摇摇头,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归来途中,我和先生在游艇上并肩坐着,我把手搭在先生肩头,就像抱着自己的爷爷一般亲切。当天,我穿着一件白底蓝条的细方格短袖衬衣,先生穿着一件白底红条的细条纹短袖衬衣,衣着相近,容貌相近。后来看到照片的同事打趣我:“很有爷孙相嘛!”
那一年,先生83,我26,说“爷孙”,年龄结构是没问题的。我想,假如能有先生这样的“爷爷”,哪怕一天,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啊。
回到岸上,在刚刚修好的五通桥滨江路茵茵草坪上,横躺着一棵二三十米长、直径1米多的粗壮景观乌木,气势不凡。先生招呼我:“小王,来,我们在这儿合张影!”于是,请印堂先生帮忙,我和先生留下了一张难得的纪念合影。后来,我又多次去过五通桥,可再也没见过这根巨大的乌木。它去了哪里?不得而知。
从五通桥回乐山城,我陪两位先生进了大佛景区,慢慢爬上了大佛的头部附近。尽管已是83岁,可先生走起路来脚步生风,完全不像年过八旬的老人模样。当时,还差两年满1200岁的乐山大佛刚刚完成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整修,“洗脸”“描眉”“勾唇”一系列“美容手术”过后,大佛脸部的青苔和风化痕迹全部清除,面容光洁,慈眉善目。阳光正好,斜斜打在大佛正面,暖意融融。我和先生站在从大佛头部下到脚部的“九道拐”栈道观景台角上,一人手扶一边铁栏杆,以大佛为背景,再次合影留念。
垂直高度五六十米、总长100多米的“九道拐”栈道,坡度极陡,宽度仅容一人行走,在悬崖边频繁弯曲下行,一般有恐高症的人来了连看都不敢看,更不要说走下去了。在我的陪伴下,方成、缪印堂两位老人家都坚持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栈道,站在大佛莲台基座下,从脚部仰望、拜过大佛后,才又慢慢爬上了凌云山顶。在凌云寺的寺门前,我请一名游客帮忙,留下此行我们三人的唯一合影。在大佛景区的两个小时,先生除了仰望大佛、惊叹古人技艺之余,说得最多的就是对三江汇流乐山城的由衷感叹:“漂亮!”
在乐期间,除了步移景异的满目美景,乐山的传统美食也给先生留下美好印象,白油苦笋、西坝豆腐、红烧肉、烧麦……他来者不拒,胃口大开,吃得很香。吃过饭,他在街边小摊旁把玩印有乐山大佛的扇子、手帕、龙头拐杖等旅游纪念品,还问摊主:“还有啥子好玩的东西?”童心未泯、乐观豁达的性情让我不由得与他更加亲近起来。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按照安排,我只陪同先生在五通桥和大佛景区游玩采风,当天晚些时候,方、缪两位先生在其他人的陪同下去了峨眉山,准备当晚坐车和索道上金顶,第二天早起看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几大奇景。
与先生依依惜别后,我后来通过缪印堂先生留下的通讯地址,把两位老人在乐的留影以及我采访他们后发表文章的报纸寄了过去,得到老人家的高度肯定,专门回信表示感谢。
以后,偶尔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先生的消息,总是觉得有一份别样的亲切感觉,盼望先生能有机会再来乐山,陪他重上大佛,重走五通桥,去当年的“小西湖”畔,吃一吃油亮鲜香的“黄鸡肉”,摸一摸那茫溪河边遮荫蔽日的大榕树……
只可惜,先生百年,已是永别。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链接
方成,1918年10月生于北京,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研究专家,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以漫画开个展第一人。1942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入五通桥化工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1946年开始在上海从事漫画工作。先后任《新民晚报》美术编辑、《人民日报》社美术编辑、《讽刺与幽默》编委,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开创的水墨漫画,在中国乃至世界漫画界独树一帜,开一代新风。出版有《方成漫画选》《幽默·讽刺·漫画》《滑稽与幽默》《方成连环漫画集》《笑的艺术》等作品集数十部,主编世界著名漫画家传、集多种。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8月22日上午9时54分,方成因病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新闻推荐
1984年2月,通过招工,我顺利来到信用社工作,工作第一站就是黄湾信用社。我上班报到的时候,信用社只有3名职工,分别是主任兼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