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指画传人的指上舞蹈
□本报记者 庞峰伟
一棵苍劲的古松,树干龙鳞密布,枝条风骨遒劲,松针稠密有致……这幅名为《青春常在》的画,乍一看以为是一位书画大家的工笔画力作,殊不知,却是艺术家以手代笔、蘸墨而作。此画的作者,是峨眉山指画的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林栩。日前,林栩所著的《峨眉山指画》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他的指画代表作品和研究性文章。
多方寻得指画大师
指画,亦称指头画、手指画、指墨画。林栩告诉记者,指画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绘画”形式,在唐代已初步形成,盛行于清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峨眉山指画”为有“指画鼻祖”之称的清朝画家高其佩所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林栩与指画结缘,纯属偶然。林栩1964年出身于峨眉山市的书香世家,18岁前一直学习中国画。1981年,他无意间听说在峨眉山乡村有一位农民画家用手画画。巧的是,有一天他看到了这位画家的画,“觉得画得太好了,我当时就决心要找到这位指画大师。”
经多方打听寻访,一年后,林栩终于在峨眉山乡村的一处老房子里见到这位农民画家——指画大师李克雄。李克雄一生波折,曾跟徐悲鸿有过交往,也听张大千授过课,但由于历史捉弄,隐居山野数十年无人识。
林栩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克雄时,又破又矮的房子里,李克雄警惕地打量着他。“当时很多人说他的画是‘旁门左道\’,常来毁画,所以他对来客很警觉。”林栩说明来意后,李克雄被这个热爱艺术的小伙子所感动,一来二往,两人成了“忘年交”。李克雄为人十分谦虚,虽然常与林栩交流指画创作,却并不以师自称。
一年后,林栩第一次用手指创作了一幅《归去来兮》,李克雄看后大为赏识。
“没骨画法”勾绘天下
兼善指画的著名画家潘天寿曾说,“毛笔画,笔到易,意到难。指头画,意到易,指到难。故指头画,须注意于意到指不到之间。”笔墨意境,是林栩在指画创作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峨眉山指画具有高古、朴拙、老辣、苍劲的特点。”林栩告诉记者,指画有钩、皴、染、洒、抖等技法,就拿钩来说,有指尖钩、指甲钩、指甲间双勾等,其线条有断有连,虚实相宜,墨不到而意到。
因为手指蓄水、蓄墨、蓄色的量少,指画很难像毛笔那样画出丰富的层次来,所以指画作品皆以强“骨”,而轻“墨”、“色”,即强调以线勾勒实物的轮廓,而难得有从最淡至最黑的全部层次的“全墨”、“全色”。而林栩以创新的“没骨画法”创作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指画,在强“骨”的同时,也注重“墨”、“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没骨全墨、全色指画”。
虽然叫“指画”,但除了手指,整只手都是他作画的工具,“5根手指都要用上,指甲储墨储水,可以勾勒细致的线条,要画荷叶、山脉时,手掌也能派上用场。”如指画《氤氲润峨眉》,落墨处枯润相济,干湿相间,整幅画墨色层次分明,浓淡相生,意境深远。
不遗余力爱洒社会
除了醉心于指画艺术,林栩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
上世纪80年代,乐山市组织了一次为残疾人义捐义卖的活动。当时虽年轻,但在艺术上已小有所成的林栩受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他精心创作了数幅传统国画作品捐赠。从此,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高涨,20多年来,他已记不清为义拍义卖活动捐赠过多少画作,参加过多少次深入社区为城乡居民普及艺术的活动。
一个炎热的夏天,林栩随峨眉山市文化下乡活动来到一个农家书屋,“现场有6个可爱的孩子,对我的指画特别感兴趣,我创作时他们也在手上涂上墨,学着我画。”当得知这些孩子是留守儿童时,林栩专门为他们每个人创作了一幅指画,画的是每个孩子的生肖,“孩子们拿到画后特别开心。而最感动的是我,他们对艺术那么热爱。”
因为热心公益,林栩还被峨眉山市共青团市委聘为爱心大使。
新闻推荐
坐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峨眉山,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说佛教文化是峨眉山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峨眉武术则是峨眉山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旅游资源得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