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户岩悬村脱贫致富有“法宝”
村民采收菜椒挂满枝头的二荆条村民正在地里务工■张全胜 文/图
成立合作社,建立家庭农场,培育种植示范户……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岩悬村正以稳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全力脱贫攻坚。
示范种植 带动致富
火红的8月,骄阳似火。23日,笔者从沙坪镇出发,道路两旁一排排的玉米杆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挺立着,身上都插着“大棒槌”;树枝上知了吱吱歌唱,正演奏者一首首丰收的曲子。来到岩悬村,党员示范种植户赵大兵一家正在地里采收菜椒和二荆条,田地间火辣与收获交织在一起。“今年,我种了菜椒、二荆条、小米辣共4亩。菜椒和二荆条已卖了4次,小米辣要10月份才能上市,按照目前的市场价,预计每亩收入4000元没有问题。”赵大兵说,作为一名党员,起好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既是义务,更是责任。
岩悬村是个彝汉杂居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86户、1063人,其中,***户88户、220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蔬菜。
为加快群众增收脱贫步伐,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示范种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全村已有10 户群众发展种植业,其中贫困户 3户 ,蔬菜种植面积已达 20亩,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将超8万元。
“马车”拉动 “打捆”致富
“走出门就是坡,脚下就是激流奔涌的大渡河。”该村“第一书记”刘烨敏说,“穷、险”是她对岩悬村的第一印象。2015年8月,刘烨敏踏上了驻村帮扶第一线,来到岩悬村,通过挨家挨户调研,她发现有些群众一年下来毛收入才2000多元,连日常的生活开支都不够,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驻村工作组结合当地实际,走组入户深入了解群众的种植意愿,动员群众走“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户”的发展模式,改善村民传统单打独斗的种植局面,降低群众的种植风险。两年间,岩悬村益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岩悬村瑞鑫家庭农场相继成立,岩悬村从此走上了规模化“捆绑”发展的道路。如今,该村已流转土地260多亩,种植四季豆、茄子、海椒等高山蔬菜,并试种了20亩当归。
“乔位根四季豆50斤……”当天,岩悬村益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流转地里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七组村民乔位根一边过秤刚采摘的四季豆,一边告诉笔者,“以前,村民都是自己种菜,总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我们把家里的部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既能收取流转费,又能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去年,全家2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收入了10000多元,一点风险都没有。”
在岩悬村,像乔位根这样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务工的村民很多。“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村民务工已经覆盖了全村的10个村民小组。”岩悬村益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乔位文说,农场和合作社在蔬菜大量上市时,以不超过1元/公斤的价格支付村民的劳务报酬,最多的一天能挣100多元。平时,村民务工都是50元/天。
“从整地、除草、栽种到采摘,村民都能在农场和合作社务工,预计今年务工支付将达30万元,户均务工增收1000多元。岩悬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户’的发展模式,犹如一架架马车,正将村民带向幸福的生活。”岩悬村瑞鑫家庭农场负责人乔高明说。
依托茶园 共同致富
“村里的茶园养殖合作社即将成立,现已进入审批阶段。”刘烨敏说,该村还将依托200多亩的荒废茶山,发展生态养殖业,进一步为村民提供务工渠道,持续增加收入。
“好事,大好事。我们打工又多了一条路。”得知村里要利用早已荒废的茶山,发展生态养殖业,村民庞远刚激动不已,还算起他的收入账,以前,家里就种点玉米,一亩地最多收入800元。现在把5亩地租给农场,现收入2000元,加上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收入最少是1万元,整整多出6000元。
据了解,该村的饮用水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下一步,通组公路、新寨建设、通信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逐步实施。该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正逐年扩大种植规模,持续为村民就地务工提供条件,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新闻推荐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乐山,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号)和《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川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