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嘉州产香茗
孙道伦(左)在茶园指导孙道伦供图蜀国多仙山,峨眉多药茶。在乐山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峨眉山茶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们同乐山儒、释、道文化组成了绚丽多彩且博大精深的文化大观。
在乐山茶业界,活跃着一位“茶专家”。他的工作既与茶息息相关,又与文化密不可分,他就是乐山市峨眉山茶茶业协会秘书长、乐山市经作站站长孙道伦。从1984年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开始,他的人生就与茶紧紧联系起来,如今,他已经与茶叶打了32年交道。
日前,三江都市报记者在乐山市农业局采访时,得到孙道伦的热情接待。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将乐山茶历史及茶文化娓娓道来。
孙道伦说,茶文化和历史具有古意盎然、恒化心灵的特质,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核心内涵之一,尤其对于现代人群,“品茗的过程,就是体验艺术与生命之美”,从中足以感悟传统文化意蕴。
又到春茶飘香的时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孙道伦的脚步,一道去探寻乐山茶叶的历史渊源。
乐山茶叶历史的渊源>>>
峨眉山茶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年间
据孙道伦介绍,乐山最早茶事活动及生产可追溯到东晋年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彼时,峨眉山中道、佛两大文化共存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道家与佛门弟子,均将茶事活动纳入修为课业,每年春天,大小寺庙及道观的道士与僧人都要适时采摘新茶焙而饮之,取名为“峨眉山茶”。
据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市)人常璩著《华阳国志》中就记载:“南安(今乐山市)、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平羌峡),南有峨眉山”;唐显庆年间(公元655年)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所著《昭明文选注》也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
峨眉山茶声名噪于宋代
作为乐山茶叶代表的峨眉山茶,到了宋代,更是声名大噪。地方官府专门划定山林让道士、僧人进行茶事生产,位于峨眉山海拔500米至1500米之间的众多寺庙和道观,都兴办茶园。峨眉山茶事活动遂成较大规模,茶叶量多质好。宋代大文人苏东坡及弟携友游历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留有“分无玉碗捧峨眉”之句。
苏东坡尤喜峨眉山茶,认为汲峨眉山之玉液泉煮峨眉山茶,乃为上品善水而绝佳,并自制提梁壶,后人称“东坡壶”。
到了南宋乾道六年,陆游入蜀任嘉州通判,与峨眉山中峰寺别峰禅师结为知交后,尤喜品饮寺中峨眉山茶,并在诗中写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诸春(顾诸春为唐、宋两代贡茶)。”
明清两代峨眉山茶成为贡品
而到了明、清两代,峨眉山茶得到朝廷重视。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及明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独崇峨眉山,先后御赐茶园与万年寺、黑水寺、中峰寺、广福寺、伏虎寺、报国寺、大峨寺等。每年春茶新摘,地方官府均遣员到众寺,将最好的新茶锦囊赦封急驰送京,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明神宗朱翊钧及生母李妃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十八年,御赐茶园300亩给黑水寺,作为香火资费。黑水寺僧众感念皇恩,每年春,特制峨眉山茶一担作为贡茶进献朝廷及后宫。在普兴场(今普兴乡)明代国师宝塔附近,发现《御茶文》碑一通,虽字迹剥蚀难辨,但知其记述与贡茶有关。
明洪武年间,御赐万年寺的茶园因故佃出,时至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阅奏后下谕旨令地方衙门赎回归还寺庙。此事《峨眉县志》中记载:“明初赐有茶园,在白水寺(今万年寺)植茶万本,为云水(三云二水五大寺庙)常住之用。万历末为僧典去,至康熙初年乃以金千两赎还”。
开栏语:乐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树木苍翠,山峦起伏,特征明显,是名优绿茶的最佳生长区域。
近年来,乐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第一产业,坚持发展信心不动摇、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发展路径不动摇。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2月31日,峨眉山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地理保护标志,成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2011年,乐山还荣获“中国绿茶之都”荣誉称号。
本月29日到5月2日,为期4天的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将在峨眉山市举行,本报特别推出“茶汇乐山缘结天下”系列报道,为您呈现乐山香茗的独特魅力。
峨眉山茶史的5个阶段>>>
孙道伦说,峨眉山茶先后经历了药用、品饮、回落、发展、加速等5个阶段。
药用阶段
在东晋至唐代早期,峨眉山茶基本上处于量少质优的药用阶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乐山境内道士、僧人所采摘的茶叶几乎都来自于山林中的野生古茶。极少数道观、寺院开始小规模引栽茶树。饮用者几乎都是道观和寺院中的道家和佛门弟子,而且都把茶作为一种可以防治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饮品来饮用,从采摘的选择、焙制加工、贮藏到饮用,皆为嫡传承袭,绝少示人。
至今,在峨眉山浩瀚的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二十种野生古茶。已故中国现代著名的植物学家方文培先生,生前花费40多年时间,潜心致力于峨眉山自然物种群落的收集与研究,其中就有包括经他发现并以其姓氏命名的“方氏柃”野生古茶树。
品饮阶段
从唐代中期到晚清为品饮阶段。其中,唐代中期,正式称之为“峨眉山茶”,在中国名茶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作为贡茶年年上贡。这一时期,由于产量有限,尤显珍贵。各寺院及道观,把峨眉山茶作为一种珍贵的仪品,用于接待有身份的施主、香客、文人墨客,以及来峨眉山讲学或参学的海内外大德高僧。
明代,有斯里兰卡僧众朝觐峨眉山并赠“贝叶经”(现经文存于万年寺),万年寺主持仪赠“普贤骑白象”画像和“峨眉山茶”以为交好。
回落阶段
在晚清末至1949年这一阶段,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峨眉山茶事活动趋于平淡,处于回落阶段。但是,各寺庙仍然重视峨眉山茶的采摘、焙制加工,将其作为仪品,接待施主、香客、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
发展阶段
从1949年到2000年,峨眉山茶迎来空前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农业政策的指导下,由原供销合作社牵头,引导农民种植茶叶,这一时期,乐山境内开始成片种植,发展茶叶生产。1950年至1960年先后开办过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沙坪和沐川椒子坪、五马坪等集体茶场(厂),1955年茶叶产量达1262.5吨。
1965年,由原峨眉县供销系统选送的峨眉山茶·峨蕊获全国供销系统名优茶评选一等奖。上世纪70年代,因国家出口创汇需要,由原外贸公司牵头,扶持发展了大量村办茶场。至此,乐山茶园已初显规模,各地连片茶园已发展到8万亩。
上世纪80年代,农业部门承担了峨眉山茶叶发展和技术指导工作。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和乡办茶厂兴起,家庭丰产小茶园迅速兴起,夹江县甘江镇新民村李泽林、季安俊等家庭小茶园亩产高达325公斤,曾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示范教学园,被农业部作为高产典型在全国推广。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茶区积极调整茶类结构,先由红茶转到绿茶,再由大宗绿茶转到名优绿茶,名优绿茶效益显著,各地茶农开荒种茶,积极性高涨。
加速阶段
从进入2000年开始,乐山茶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茶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建基地、兴龙头,全市茶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迅猛势头。
十二五期间,乐山茶园面积达122万亩、茶叶年产量8.6万吨,鲜叶产值36.6亿元,综合产值100亿元。茶叶已成为乐山优势最明显、市场最稳定、效益最好、农民收益最稳定的产业。
孙道伦说,目前,乐山已拥有31个规模化企业,“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多次被国家相关部门作为赠送各国元首的专用礼品茶,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同时,“竹叶青”品牌跻身中国十大名茶行列。而峨眉山茶更是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日本、俄罗斯、美国、欧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吴薇
新闻推荐
国内知名茶企展区">国内知名茶企展区沐川馆">沐川馆峨眉山馆">峨眉山馆马边馆">马边馆井研馆和金口河馆">井研馆和金口河馆犍为馆">犍为馆本届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茶博会...
峨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峨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