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乐山市创新实施彝区“七个一”工程 补齐彝区村级公共服务短板“面子”“里子”都有了

乐山日报 2015-12-29 19:01 大字

峨边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广场 王永春 摄峨边哈曲乡解放村广场王永春 摄峨边平等乡高岩村“三型”支部共建签约农家超市方便村民购物王永春 摄金口河区永胜乡顺河村卫生室马边荍坝乡会步村幼儿园■本报记者 陈兴鑫 付小惠 文/图

名词解释

“七个一”工程是指一村一“第一书记”、幼儿园、支教 、卫生室、便民店、村规民约、电商。

数字点击

1万多名党员干部奔赴扶贫一线,1376名干部人才入驻259个省定贫困村,市内企业联系帮扶469个省市重点贫困村。先后两批次下派“第一书记”746名,三批次下派“一村一支教”志愿者325名,为彝区110个村卫生室定向培养村医131人,组织社会各界捐赠1.3亿元。

坚持连片与插花统筹兼顾,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齐头并进,“户建卡、村建册、乡建簿、县建档”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实行,新建成扶贫新村16个,彝家新寨33个,新改建住房3307户,完成了88所彝区幼儿园、47个村卫生室建设。

261座彝家新寨分布彝区,如同珍珠一般点缀在马边、峨边、金口河的崇山峻岭。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彝汉群众,一步跃千年,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

新生活需要新风气,好日子需要好习惯。彝区扶贫开发不仅要解决“面子”问题,还要解决“里子”问题。

为此,乐山市创新实施彝区“七个一”工程,增强脱贫致富、文明生活的内生动力,防止贫困问题代际传递,着力解决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等制约彝区扶贫开发的瓶颈,补齐彝区村级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实现彝区与全市同步小康。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

峨边彝族自治县平等乡高岩村是省定贫困村,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市直机关党工委下派高岩村的“第一书记”陈文彦急在心里。在他的积极呼吁下,市直机关党工委党支部、乐山市浙江温州商会党支部和平等乡高岩村党支部负责人签订“三型”支部共建活动协议,向村民郑重承诺“不脱贫绝不脱钩”。 “三型”支部共建,助力精准脱贫,是乐山市众多“第一书记”在基层工作的缩影。

今年7月底,乐山市召开“千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动员大会,吹响***、精准脱贫的“集结号”。1376名驻村帮扶干部人才组成259个驻村帮扶工作组奔赴一线,扎根基层开展工作。

精准识别、摸清家底;制定规划、找准路子。乐山市驻村帮扶工作组入驻半年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259个省定贫困村共精准识别贫困户18458户、61115人。工作组在充分征求群众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结合乡村两级意见,经区县扶贫领导小组审核,“一村一策”完善了脱贫规划。全市共规划精准脱贫项目3097个,总投入45.5亿元,平均每村1755万元。

工作组带领党员群众外出学习906人次,引进企业44个,启动实施种植业项目158个、养殖业项目122个,交通建设项目135个、饮水工程建设项目69个、住房建设项目421户。探索了“党建结对型、支部领办型、协会互助型、招商引资型、保险托底型、网络众筹型”等扶贫模式,为全面扶贫攻坚提供了经验“范本”。

“一村一幼”补齐短板

走进今年10月新建成的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乡会步村,一座农家小院风格的幼儿园格外引人注意。借着彝家新寨建设的契机,会步村的13名儿童成为了第一批入读的孩子,他们终于告别过去来回近十公里的上学路,迎来了村里第一所幼儿园。

“幼儿园可接纳30名孩子就读,完全满足全村幼儿的上学需求,实现就近上学。”荍坝乡党委书记邓崇俊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是彝区教育的短板,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乐山市着力破解园舍、经费、师资三大难题,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原则,利用现有闲置村小和村级活动室,建设基本的、具有安全保障的幼儿园,解决园舍建设难问题;依托国家减免保教费的政策,以公办幼儿园为主,综合协调市财政和县财政解决生均公用经费、点心费、教师工资等办法,解决经费难题;采取“公招一些正式教师、转岗一批小学教师、临聘部分代课教师、村官和志愿者等兼任教师”的方式,确保稳定的“一村一幼”教师队伍,解决师资难题。

今年以来,全市完成了88所彝区幼儿园建设。两年内共建成彝区“一村一幼”155所,全面完成2014年初提出的用2年时间建成150所彝区“一村一幼”建设目标,彝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

“一村一支教”覆盖彝乡

46岁的罗有明每天要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达他所支教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新街小学,而他原本是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小学教师。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包括罗有明在内的134名全市第三批支教志愿者奔赴彝区和贫困山区开展支教。两年来,支教志愿者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用爱心为彝区孩子打开了一扇理想之窗。2013年9月,乐山市在“两县一区”启动彝区“一村一支教”志愿者工作,目前已选派三批共325名志愿者。在第三批活动中,乐山市将沐川县14个村小也纳入支教范围,促进实现爱心教育全覆盖。

心手相牵,共建校园。支教志愿者们还通过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彝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把健康文明教育贯穿始终,促进彝区孩子及他们的家庭养成健康文明好习惯。

“一村一卫”小病不出村

走进金口河永胜乡顺河村彝家新寨,如画的风景使得“水墨顺河”成为这座彝家新寨的一张名片。今年9月,来自和平乡的张代文经过申请来到这里,成为顺河村卫生室里唯一的医生,也成了700多位村民的卫生员。

60多岁的白淑珍患有糖尿病,平时常来村卫生室免费检测血糖。家门口看病让她免去了不少奔波的劳累。伤风感冒、支气管炎、高血压检测……村民平时的“小毛病”在村卫生室里基本得到了解决。除了看病拿药,张代文还负责给村民进行卫生保健宣传。“村民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基本解决了小病不出村。”张代文说。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彝区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乐山市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乡村卫生室建设,努力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水平。推进“民族医士班”“一村一医”工程,采取“县招乡用”“村医乡派”等方式,先后为彝区110个村卫生室定向培养村医131人,解决民族地区乡村卫生室人才瓶颈问题。

“一村一便民店”货真价实

临近年关,峨边彝族自治县新场乡桃花村彝家新寨便民店的主人特别忙碌,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节日礼品、牛奶都得准备充足,方便村民就近购物。

以前村民都要步行2个小时到新场乡才能买到年货,而现在步行几分钟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对于经营业主而言,只需要一个电话,商场配送的货车就把东西送到店子上,货真价实,保证质量。

随着彝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赶场就花一天”的情况已改变,如今覆盖率超60%的便利店让彝区群众享受到社区化服务。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彝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整合好各类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延伸和优化服务农民的渠道,进一步巩固、发展好基层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村规民约”移风易俗

昔日的彝区,婚丧嫁娶所需要的礼金,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在普通家庭的身上。“破除这些旧风俗,是彝族群众的强烈心声。”马边民建镇水碾坝村村委会主任俄木阿觉说,一些村民本来家庭生活还过得去,却可能因婚丧嫁娶等旧习俗返贫。

3月28日,在马边民建镇水碾坝村和灯杆堡村,该县首部针对破除彝族地区陈规陋习的彝汉双语“村规民约”举行签字仪式,彝区百姓纷纷签名表示赞同。

结合彝家新寨的建设,乐山市各部门引导基层结合实际建立“村规民约”,村民们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统一庆祝彝历新年,并对提高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法制教育等进行了约定。此外,各地新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还对环境维护、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社会治安等方面做出了约定和约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据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乐山市已在6月底前完成彝区288个行政村《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工作。

电商平台入驻彝区

12月初,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乡柏香村,京东为该村授牌,村民需要的农用物资只需一个电话即可送货上门。

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电商“狂欢节”当天,乐山同样热闹。当天,乐山首届特色农副产品O2O电商消费节暨彝区“农网对接、电商扶贫”活动在乐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乐山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启动,只需动动手指头,就可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购买乐山特色农副产品。

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彝区产品走出大山。据了解,为推动彝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电商作为现代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之首的发展战略。目前,乐山市已建成创客梦工厂、“土尔其网”等16个电商孵化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发展275家农村电商企业,配套建设乡村电商综合服务点、冷链物流周转与配送中心,引导专合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生产企业开办网店,推动形成“县-乡-村-专合社(企业)”四级电商综合服务网络。

新闻推荐

市民政局:驻村帮扶广收“金点子”

本报讯(记者雷黎丽)日前,市民政局召开驻村帮扶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前期帮扶工作情况,针对帮扶村的实际难题、脱贫规划等集思广益,收集“金点子”。“我认为田村可以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可以借鉴可视...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