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屼山在哪里?

三江都市报 2015-07-18 18:45 大字

五屼山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山,早在西汉时它就出名了,在扬雄(字子云)著名的代表性作品《蜀都赋》里就有它的名字:

“五屼参差,湔山岩岩。”

在西晋的左思(字太冲)《蜀都赋》也载:

“出彭门之阙,驰九折之阪。经三峡之峥嵘,蹑五屼之蹇浐(行走困难)。”

刘逵注:“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嶲,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对此“屼”字,《汉语大字典》解释为“高耸、直立貌。”

但是,后世的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太平寰宇记》均不载。这五屼山在哪里也就成了一个谜。明嘉靖、万历朝的《四川总志》也不载。

一、不应该在夹江

1995年版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没有引用文字。2005年版史为乐主编同名《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并举以上扬雄、左思二《蜀都赋》和刘逵的注。

早在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夹江县志》卷二《方舆志·山川》载:“五兀山:县北二十里。五峰秀拔,兀然高标,遥连蒙山,俯临列岫。”原志有按语:“此山即(扬)子云所谓‘五兀参差\’,太冲所谓‘蹑五兀之蹇浐\’也。二注并云在南安之南,此山与注符合。今峨眉(县)亦有此山,查汉时峨眉亦在南安治内,未知孰是。”2012年的标点本《夹江县志》有新的注释:“五兀山:又名仙掌山,为南北走向,有五处较高,其中任山周岩最高(海拔742米)……五兀山之名,最早见于扬雄(字子云)、左思(字太冲)的《蜀都赋》。”

从以上排列看,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五屼山毫无疑问是古代一座有名的山;

第二,古代五屼山的所在地并不详细。

第三,嘉庆《夹江县志》把“五屼山”写作“五兀山”,这二者是不是一回事,原志尚不能肯定;但2012年的标点本的新注却肯定五兀山就是“五屼山”,而且指名就是“仙掌山”。

其实,该标点本《夹江县志》的新注有失严谨,把尚不应坐实的五屼山所在径直定位在夹江县,而且就是“仙掌山”。依笔者之见,五屼山不应该在夹江县。

为什么呢?刘逵的注释很重要,在历代注解者,均引用这条注释,可见其信任度很高。

刘逵的注主要说明了三点:第一,“五屼”是山名,古今无异议;

第二,“五屼”山是依据其外观得名的:“一山有五重”。这种情况在古代比比皆是,如峨眉山的得名,西汉王褒《益州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当县南八十里,两山首相对,望之如娥眉。”

第三,从“在越嶲,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五屼山在西汉的越嶲郡,而非犍为郡。但是,这五屼山应该是在犍为郡与越嶲郡的交界处(今天则当属乐山市)。

南安县,当是战国秦置的县,包括今天乐山市十一个区市县除了西南一小部、东部井研县外的所有辖地、眉山市南部、自贡市西部和宜宾市西北角等地。它所不包括的“西南一小部”,就是今天的峨边彝族自治县西部、沐川县西部和马边彝族自治县西部。

今天的夹江县属乐山市,在汉朝就是属南安县——而且,根据民国《夹江县志》卷二《沿革》:夹江县“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夹江即南安旧治也”。它是说,今夹江县在西汉属犍为郡,而且还一度是南安县的县治。这就充分说明,全部属于西汉的南安县内部的今夹江县,不可能与越嶲郡接壤,毕竟相隔太远。在清朝,它也隔着峨眉县和犍为县。

二、有可能在犍为

如要相对准确地定位,笔者认为当在今天的沐川县五指山。

从地理看,古代的边界不像今天有很多界桩,所谓的边界首先是模糊的,其次又是多变的,随着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随时变动。以今天的地理察之,沐川县是符合“在越嶲,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的史载。

从沿革看,据1993年版《沐川县志》第一章《隶属》:“县境属犍为郡南安县南境。”这就说明沐川县在西汉的犍为郡南安县和越巂郡交界处。其后的沿革是:宋属犍为县(沐川寨),再属马湖路总管府,为沐川长官司;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为叙州府沐川长官司;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省沐川长官司入屏山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屏山县分设沐川分县;二十一年(1932年)裁减分县;二十四年(1935)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今乐山市);二十九年(1940年)12月析屏山县部分置沐川设治局;三十一年(1942年)2月升沐川县。

而且,从外观看,屼即“高耸、直立貌”,这座“五指山”正是类似直立的五指得名,又符合“一山有五重”之本意。在嘉庆《大清一统志》的《叙州府·山川》中有屏山县的记载:“五峰山:在屏山县东北二十里,五峰排列,高下相连。”与今天五指山的位置相合。又据该《沐川县志》第58页《山脉》载:“(沐川县)南部县界,五指山脉从黄连棚东南展为大坪、流星包、和尚山、五指山、老君山、老熊坪、尖包儿,深入屏山县。”它是县域东部沐溪河和龙溪河的分水岭。五指山往南一点就是屏山县了。

有的图书如两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均解释五屼山在今峨眉山市西南,这在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但今天大致可以确定为乐山市沐川县的五指山一带。

为什么五屼山出名这么早?这与一代大儒扬雄的经历有关——扬雄早年曾在乐山市中区、犍为县和屏山县一带隐居,根据古代的地方志等记载,市中区有子云洞,犍为县有子云山(上也有子云洞),西蜀子云亭所在就是今天的犍为县。据乾隆《屏山县志》卷五《人物志》载:“汉,扬雄,字子云,成都人。初隐居犍为之子云山,又筑室于邑之沐川。”——试问,如果扬雄没有到过沐川县,何以知晓沐川县(或曰屏山县)有五屼山?从目前的扬雄的文章《蜀都赋》(第一手资料)看,扬雄既然写有“五屼山”,他应该是到过沐川县(或犍为县)的,隐居于此的说法于史有据,非传说——即其文和隐居地可以互证。

或曰,扬雄不一定到过犍为、沐川,可以利用他之前的文人的资料啊?当然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问题是,就目前的史料看,包括蜀人司马相如、犍为郡资中县王褒都没有提到过五屼山,因而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扬雄到过犍为、沐川,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因而大体上是能够成立的。

关于扬雄在乐山,宋代就有一些遗迹的记载。这些是在他任官之前还是之后,众说纷纭。据五代杜光庭的《仙传拾遗》卷四《扬雄》载:扬雄在王莽篡位时,正校书于天禄阁上,听说理狱使者马上就要来逮捕自己,恐怕不免,自投几死。“天凤中,辞疾还蜀,卒于家。”唐末僖宗乾符年中,进士赵郁卧疾于嘉州开元观。身体稍稍好转了一点,一天他在殿上遇见个一少年,身着道衣,皮肤白洁。两人一起并坐,赵郁就问少年:“此观规模宏大,倾力而创,为什么俯逼殿后而有墟墓呢?我曾经问了这里的人,都不知道。”少年笑着回答:“这是汉相留侯张良之后,张辟强之孙,张天师之祖啊,为南安太守,去世于郡里,而葬于此。”少年又细说了两汉、魏、晋之间的事,好像都是他自己亲自看见般。赵郁问以姓氏,回答是:“子云,姓扬。”赵郁知道遇见了异人,就一定要跟随扬雄,于是出门而去,“至今往往有见者”。这里虽然说到了扬雄在天凤年中辞疾还蜀,但这只是小说家言,尚有待证实。

新闻推荐

入室盗窃伤人 四名嫌疑人落网

三江都市报讯(王永春吕仕平)近日,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成功侦破一起入室盗窃伤人的恶性案件,尼鲁某某、阿者某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今年5月16日凌晨2时许,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做收购中...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五屼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