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艺术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 付小惠
马甲、围腰、头帕、帽子、挎包……形式各样、色彩鲜艳明快的绣品琳琅满目;花草、牛羊、窗角、日月……一针一线描绘着秀山秀水,记录着彝家人日常耕作劳动。近日,记者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的绣品店见到这些记录了彝族“乡愁”的刺绣。
“绣这件马甲用了一个月时间,上面的花纹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绣品店主人解数阿石热情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绣品。开了17年店,阿石已经是经营绣品店的老人了。许多妇女把自己绣品交给她加工制作成成品出售。现在,解数阿石的绣品店年收入有7万多元,还带动30多名妇女实现增收。
作为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珍珠”,彝绣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仅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光彩,也带动峨边彝族妇女实现增收致富。
穿行于大大小小的绣品店,同行的该县妇联副主席张正英告诉记者,近几年在刺绣培训班和绣品店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彝族妇女形成商品意识,加入到创业就业的队伍里。解数阿石的妹妹在她的带动下开起了绣品店,现在年收入也有近4万元。黑竹沟镇马杵千村村民拉格左子参加了4次培训,不仅成为刺绣巧手,还是刺绣能手,现在她每月做绣片可实现增收600多元。目前全县有彝族手工刺绣专卖店24家,平均年收入3-10万元;有6000余名彝族家庭妇女参与手工刺绣,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来到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年轻的妇女主任邛莫星星正和几个妇女围坐在自家坝坝里缝制绣片。“既能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农活,在家就可以挣钱,真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去年刚接受培训的她,现在靠做绣片每月增收700多元。农闲时候,她还积极组织大家一起做活。目前,底底古村有50名妇女经过刺绣培训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增收300元以上。
不仅如此,邛莫星星家还开设了“彝家乐”。走进客房,房间打扫得干净整洁,电视机也准备齐全。她告诉记者,除了接待客人住宿和吃饭,她还在“彝家乐”出售自己绣好的挎包、手提包等彝绣绣品。“之前卖些自己的绣品,现在我会把村里的妇女绣好的成品收集起来卖。”
前不久,乐山市出台《关于发展彝绣产业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意见》,大力引导彝绣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良好市场反馈增添了我们发展彝绣产业的信心。”该县妇联主席陈允秋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黑竹沟、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景区,把彝绣与旅游商品更好地结合,让彝绣走进景区,走出乐山,真正让这门指尖上的艺术焕发生机,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
新闻推荐
峨边彝族自治县森林经营所职工李强,你于2008年3月至今未到单位上班了,现单位通知你于2015年5月30日前回单位报到,逾期不归,单位将按相关规定处理。特此通知峨边彝族自治县森林经营所...
峨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边彝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