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真诚打动群众 用真心换来信任

四川日报 2014-04-30 13:18 大字

群众工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报告四团成员“言传身教”

□本报记者 安微/文

张通/图

4月 11日至 25日,四川省群众工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报告四团成员7人,先后到凉山州攀枝花市甘孜州阿坝州等地宣讲。

报告团成员岗位性质有异,却都有着“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如何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怎样为群众撑起一片天?报告团成员用鲜活的事例言传身教。

松茸出了国却欠儿子一次家长会

背景:毕世祥生前是甘孜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作巡回报告的是他的儿子、省森林公安局民警毕达。他以自己的回忆重现了毕世祥常年奔走在外、一年出差200天以上的无私奉献形象。

毕达: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父亲是一个忙碌人,忙着出差、忙着开会,忙得连过年都回不了家。我曾经不理解父亲的忙碌,希望他像别的爸爸一样,能时常陪伴我,但父亲总是说:“等忙完这一阵就好。”

记得1994年我开始上小学,整整6年,父亲从来没参加过学校举办的活动,甚至连家长会都没来过。爸爸去世后,我听他生前同事郎加叔叔说,其实爸爸很想陪我,很想参加一次我的家长会,但那时,甘孜刚获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爸爸正忙着帮助农牧民将新鲜松茸出口日本。

随着海外市场的开拓,一箱箱松茸自甘孜运出国门,爸爸欣慰地笑了,可他却永远欠儿子一次家长会。

以身作则群众自然跟着干

背景:彭斌,阿坝州马尔康县白湾乡党委书记。这名从高山藏寨走出来的农村小伙,17年来一直工作在基层一线,谋求发展、维持稳定,他不断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去打动群众,取得群众信任。

彭斌:2002年,我在梭磨乡任副乡长,有一次,我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们清理马塘村二组的河道。河沟里堆积着大量水泥袋和生活垃圾,大家都在河边拾捡,没有人下水去打捞垃圾。见此情景,我二话没说,跳入了水中。

深秋的高原有些寒冷,下水不久就感觉腿脚僵硬,丢垃圾时几次差点滑倒。村民见状,一个个下水,同我一起把垃圾抛上岸。有村民劝我上岸休息,或到岸上转运垃圾,但我没有同意。清完上岸,我都快不会走路了,鞋底被划破,脚心的伤口也被河水泡白。当村民王刚拿出他的新衣裤和新鞋袜让我换上时,我知道,在村民心里,已有了我的位置。

巾帼不让须眉为缉毒蹲守四昼夜

背景:杜萍,生前是凉山州会理县公安局禁毒缉毒大队副大队长,作巡回报告的是她工作上的战友,会理县公安局民警罗玲。她讲述了杜萍在禁毒缉毒大队工作8年间,对违法犯罪毫不留情,对群众同事柔情似水的事迹。

罗玲:杜萍常说:“只要毒品没有禁绝,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有案子甚至几天几夜不合眼。

2005年9月,杜萍刚任副大队长3个月,州县两级公安机关获悉一起武装贩毒案件线索。杜萍奉命带领4名男民警,与州局民警共同把守进出会理县的咽喉要道——云甸乡三岔路口。进驻设立的卡点后,他们便停止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蹲守的4个昼夜,杜萍几乎未曾合眼,检查了近千台过往车辆。9月27日,终于挡获运毒车。行动中,杜萍被犯罪嫌疑人踢伤腹部,可她依然带伤赴成都,在上级公安机关支持下,成功将接货下家一网打尽,取得了打掉1个涉枪贩毒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缴获毒品海洛因1100克、手枪3支、假币30万元的辉煌战绩。

11年青春热血只为山里孩子的笑容

背景:马剑霞,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大坪子乡是雷波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初到学校,她便向全乡承诺:不把孩子带到小学毕业,绝对不离开大坪子乡。从18岁到29岁,她的青春留在了山区学校。

马剑霞: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课外活动是空白,我忧心忡忡,课外生活对于孩子思维拓展、心理成长、习惯养成何等重要。于是,我从孩子的课余生活入手,激发孩子们的生气。利用废弃的电线、广播设备等资源,创造了很多看似平凡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办红领巾广播站,第一次推行课间广播操,第一次举办“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孩子们感受到校园带来的快乐。

2012年9月10日,我和孩子们在中央电视台全国教师节晚会上表演了节目,孩子们与在场观众自信互动,让亿万电视观众领略到彝家孩子别样的风采。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自信的神情,我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没想到,梦想的实现可以给人带来这么大的触动。

怀揣医德外来医生融入彝寨

背景:韦琼英,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卫生院院长。23年前,未满20岁的她从乐山卫校毕业来到杨河乡,这个纯彝族乡距县城40多公里,没有公共汽车,不通电话。在点滴付出中,韦琼英做到了她当初立下的誓言——“一定要成为杨河乡最好的医生”。

韦琼英:在彝乡,毕摩文化深入人心,转变“毕摩治病”的观念,要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1995年6月的一天,一个患化脓性扁桃炎的小孩到卫生院就医。高烧41度,我迅速为孩子打点滴消炎。过了一会儿,孩子父母看到还没退烧,便找来一位毕摩,在病房里做起法事,不准我再给孩子输液。我用了一个折中办法,请求毕摩说:“我用我的方法治,你用你的方法治,孩子病好了,算是你的功劳。”慢慢地孩子高烧退了,病也好了。巧合的是做法事的毕摩因支气管炎发作病倒,在家里做了法事,病情反而加重。我背上药箱上门给他吃药、打针,耐心讲解医学治病的道理。在我的治疗下,毕摩的病也好了。他竖起大拇指说:“韦医生,瓦几瓦(非常好)。”此后,这位毕摩成了我科学就医的义务宣传员。

“数一数”奉献成功化解矛盾纠纷

背景:西尔甲参,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纵宁村党支部书记。纵宁村曾是贫困村,老百姓“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干部为民意识不强、群众感恩意识弱。他用“三个数一数”工作法,带领村子摘掉“后进村”帽子。

西尔甲参:2011年初,纵宁村通村公路完成前期招投标工作,可不直接受益的两个寨子的村民不支持建设。一时间,有反对的、有扬言上访的、有阻工的,使得公路不能动工,寨子之间火药味十足。我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群众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我们将“数奉献”活动搬了出来,让三个寨子的群众心平气和坐下来,互相数一数,自己的寨子为全村的稳定发展贡献了什么。事实面前,村民们心服口服,大家握手言和,并且主动投工投劳,让这条进村主干道顺利竣工。

村民们说,西书记,以后我们叫你“数数”书记吧,你搞了几个“数一数”,我们村就有了明显变化,你是有远见的书记,以后村上的决定,我们举双手双脚赞成。

“爱谱连锁”工作室带动无数志愿者

背景:丁爱谱,攀枝花市东区长寿路街道健康路社区居民,党的十八大代表。她退休后23年坚持为社区百姓解决困难。2009年社区成立“丁爱谱工作室”,现已发展党员志愿者186人,并在市里建成6个连锁站点。

丁爱谱:宋师傅老伴是残疾人,女儿是精神残疾二级,犯病时经常会发脾气摔东西,以前的邻居认为影响他们休息,为此宋师傅先后搬了三次家,直到1992年,搬到我楼下。宋师傅是一线工人,常加班,家里病人吃不上热饭,晚上吵闹不停。我天天给他家送饭,我说,“老宋,你放心工作,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决不让你家哪个人饿着!”

2008年宋师傅生病住院,我每天早上做好绿豆稀饭先给他家送去,再让老伴送到宋师傅病房。老宋的女儿也赶上生病,我让老伴在家照顾,我在医院照顾,直到老宋康复出院。出院那天,老宋拉着我的手,不停说“谢谢”。在我和党员志愿者共同帮助下,老宋家一天天好转,如今他也成了名热心助人的志愿者。

新闻推荐

“向土地要效益”成脱贫秘密武器

□本报记者赵若言“以前我家房子在山上,没水没电,连一条平整的公路都没有,现在搬到了山下安置点,环境好多了。而且我还进了合作社,靠种核桃,收入比两年前翻了番。”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凡山村2组村民...

峨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峨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