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群星”闪耀 公共文化“直通”百姓

乐山日报 2013-12-22 19:31 大字

嘉州古艺萌春——沐川草龙文化嘉州讲堂承韵——彝族刺绣交流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乐艺大舞台广场■见习记者周友燕本报记者许金波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普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这句在文件中经常提起的话,现如今,正日益转化为全市上下努力践行的生动实践。

2006年,为深挖文化内涵,传承嘉州文脉,市文广新局、市文化馆共同创建了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

7年间,“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共举办各类大小型公益文化活动共计1800多场,直接参与群众数万人次,惠及全市城乡群众近百万人次。

7年来,项目创新探索出“城市带动乡村、专业带动业余、创作带动交流、培训带动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

现如今,项目以成功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的荣耀,彰显着乐山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群众文化品牌的实力。

歌台飞莺 小广场出“大文化”

“我们始终把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市文广新局局长谢晓明告诉记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使命,并依托乐山“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广场品牌文化、嘉州画派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自2006年起,该局组织创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文翰嘉州·百姓直通车”,并先后以嘉州歌台飞莺、嘉州画派传承、嘉州讲堂承韵、嘉州古艺萌春四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载体,在打造独具地域特色魅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方面,不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成绩斐然。

“嘉州歌台飞莺”,突出打造百姓化舞台,群众演群众看,增强群众文化活力。其中,尤以培育遍布乐山中心城区大大小小的广场文化,最为特色和主要工作着力点。

“每周五晚上沫若广场有文艺演出,周六晚上放电影;要唱歌就去肖公嘴广场,过年过节可以去阳光广场。”谈起中心城区各个文化广场的区别,市民们都能说上几句,如数家珍。

谢晓明介绍,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截至目前,乐山市已经初步建成以12个文化广场为中心、遍布全市城乡的100多个文化广场,同时,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打造成了群众休闲文化娱乐的重要阵地。有了这样的载体,文化广场的发展,也让乐山的群众文化从单一的秧歌式集体舞发展为多元的群众演出。

7年来,在中心城区,12个特色文化广场像12颗明珠一样,点缀着乐山人幸福的文化生活,成为一张具有乐山特色的城市名片。这些独具匠心的做法,收获的还有全市40余个民间文艺社团的发展壮大。

从最初10多个乐山草根文艺队伍的自娱自乐广场表演,到如今大规模的广场文化活动,首先是广大市民强烈的参与意识,推动了乐山广场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深刻认识,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广场文化在创建“四川文化强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场地、灯光、音响等设备由政府无偿提供,还有相应的财政支持,有了如此优越的条件,乐山的民间文艺社团渐渐展现出了专业水平。有着“获奖专业户”之称的乐山青衣江合唱团,就是经常活跃在乐山各个文化广场上的一支草根乐团。2009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暨第一届世界合唱锦标赛上,该团荣获比赛民谣组金奖;2010年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国际中老年合唱艺术节上,又以3首原创曲目斩获杰出创意奖、最佳指挥奖、优秀演唱奖和优秀组织奖四项大奖。

古艺萌春 特色“文化之乡”

区别于遍布城乡的广场文化,“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则是乐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

2006年,“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通过有效资源整合,植根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提出了《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项目发展战略,大力培育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项目,各县(市、区)纷纷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文化建设重点进行打造。峨眉山市是峨眉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文化”就成了该市的文化代名词;夹江是全国著名的“秧歌之乡”,突出夹江秧歌特色,打造“秧歌文化”也就成了该县的主要目标……

循着这样的思路,市中区的“广场文化”、沙湾区的“沫若文化”、五通桥区的“盐文化”、犍为县的“儒学文化”、沐川县的“草龙文化”、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黑竹沟文化”、“甘嫫阿妞文化”等等,组成了一列列便捷的文化快车,活跃在嘉州山水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惠及嘉州城乡百姓。

“在着手打造县域文化品牌的同时,我们还着眼于传承,重点挖掘和精心培育传统民间文化,使其焕发新春。”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玉容介绍。

乐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及民间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确具备这样的厚重文化基础。以沙湾“铜茨山歌”、“铜河号子”、“铜河花灯”为代表的“三铜文化”、峨边的“甘嫫阿妞文化”、马边的“大风顶文化”等民族民间文化都是别具特色。通过挖掘、贴合时代发展老词新编,市文广新局共整理出120多首铜茨山歌和200多首彝族山歌,在全市范围内广为传唱。与此同时,沐川草龙舞、犍为罗城麒麟灯、市中区向家班狮舞、峨眉、夹江堂灯戏等非遗展演风靡城乡,深受群众喜爱,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焕发新春。

正是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七年来,全市211个乡镇共陆续成功培育出211个草根文化演艺团队,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文化队伍,丰富着遍及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其中,最为典型代表的,就是沙湾区嘉农镇“魏氏家庭戏班”。这是燎原村一支由爷爷、儿孙、媳妇、女婿、堂兄、堂弟等20多名成员组成的文艺小分队。23年来,他们自编自演反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貌的歌舞、相声、小品1000多场,观众多达30多万人次,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誉为“沫水河畔一道响亮的乡村文化招牌菜”、“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乌兰牧骑”。

嘉州讲堂 传承美丽人文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除了充分发掘、培育特色地方文化,发挥其文化普及、娱乐功能外,“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项目还注重培训和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品位和文艺鉴赏力。其中的“嘉州画派传承”和“嘉州讲堂承韵”,就承担着这样的功能,成为了重要载体和依托。

“开展群众书画培训、推广、展览、交流等活动,来提高市民的文艺鉴赏力。”嘉州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自成一体的嘉州书画艺术传承方面,他们通过在全市设立免费公开培训室,组织嘉州画派书画家作为专业指导老师,结合画派创始人李琼久先生书画特色以古嘉州文脉特色,为广大群众作书画艺术指导。三年来共开设培训课30多期,授课上千场,辅导培训群众上万人次。

经过发展推广,目前,嘉州画派群众书画者集群队伍正日益壮大,涵盖书法、国画、油画、雕塑等各个门类,影响和带动了峨眉指画研究所、井研分全乡农民画基地,乐山工笔画协会、乐山女子书画协会、大佛画院、蜀风画院等群文书画团体相继成立。嘉州画派这一乐山地方特色群众书画文化得到了极大地传承与发展。

与“嘉州画派传承”不同的是,“嘉州讲堂承韵”则是以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疑难问题、提高文化综合素质为目的,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专业性讲座和高端文艺鉴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邀请来自群众的草根学者和草根文艺爱好者作普及性讲座,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市文广新局通过依托网络平台、整合区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等资源,通过馆内讲堂、基层讲堂、网络讲堂三级互动,仅2012年全年,就开展讲座近百场,受益群众达数万人次。

项目引领 实现百姓文化梦

七年辛勤耕耘,终获硕果累累。经过7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现如今,“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互动,成功举办各类大小型公益活动共计1800多场,直接参与群众数万人次,惠及全市城乡群众近百万人次。“通过大众创造,不仅荟萃草根文化,反映平民情结和底层生活,还以文化人,以文服务百姓,以文哺育嘉州,推动嘉州特色文化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嘉州文化百姓参与,百姓创造、百姓继承、百姓推弘、百姓享受的格局,成为乐山老百姓实现文化梦想的直通车。”谢晓明介绍。

正是有了这样的努力,在10月底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项目成功摘得项目类“群星奖”;在11月公布的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也榜上有名,成为全省两个仅有入选项目之一。

“同样,正是在这些卓有成效的活动中,我们创新探索出了‘城市带动乡村,专业带动业余,创作带动交流,培训带动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为西部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周玉容告诉记者,“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以直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引导群众成为示范项目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培育”、“引导”功能,推动了乐山文化民生工程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从健全组织支撑系统、完善服务保障系统、完善服务直通系统、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做好创建工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谢晓明表示,将通过该项目的创新、带动、导向作用,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图片均由市文广新局提供)

新闻推荐

清华学子寒假社会实践来乐“尝鲜”

本报讯(胡舒扬)近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8名硕博士来乐开展为期一周的寒假社会实践,与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深入峨边彝族自治县、市中区等地村、社区,考察学习“彝家新寨”建设,实地观摩“...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