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滋养绚丽民族之花
11月9日,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还沉浸在彝历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村民阿力莫紫各一早便来到了村里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看书。这个离家走5分钟就能到的活动中心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她轻轻松松感受文化的滋养。近年来,四川省彝区和藏区的基层文化场馆建设,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更让大家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文化体验。
□胡程 本报记者 李思忆
让阵地“蔓延”
让文化“生根”
2013年5月,民间口琴培训29人;2013年7月,彝族刺绣培训1期36人;2013年8月,彝族刺绣培训2期40人……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副乡长金姑的工作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今年以来的文化活动。
2011年,旨在加快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彝家新寨”工程启动建设。除了基础生活设施建设之外,文化站、休闲生态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也纳入了项目规划。“在村里刚刚修起文化活动中心的时候,老百姓都闹不清楚到底该怎么个‘活动\’法,后来县里和乡镇上的文化干部联合村干部把村民召集起来,向大家讲解活动中心的用途,还举办了一些小型文化讲座。”金姑告诉记者,“慢慢的,村民生活发生了改变,一些老百姓不在家打牌了,开始三三两两约着来活动中心看书。现在,活动中心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如今,哈曲乡每个村落都配备了集阅览室、文化室、活动室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除了阵地全覆盖之外,每个文化中心还制定了文化活动计划,讲座、表演、小型文体比赛等一应俱全。
而从2009年2月起就启动的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用4年时间,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点,全面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现在,牧民定居点里村村都有的活动中心逐渐成为了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传统文化“提档升级”
非遗也能“双赢”
“以前我们唱山歌都靠‘吼\’,现在是用‘气\’来唱歌,不仅歌声变得优美了,唱得也不如以前那么费劲了。”甘孜州白玉县群众卓玛说,县里派来了懂声乐的文化专干,手把手教唱歌技巧。甘孜州白玉县文旅广体局局长黄兴告诉记者,综合活动中心2008年投入使用后,经常组织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吸引了当地群众广泛参与。
而群众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及非遗项目转化为村民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一大渠道。“这次的刺绣提包又赚了400块钱!”11月8日下午,佐拉阿依兴奋地拉着金姑的手,“上次您帮我引荐的那家服装店还收不收绣品呢?我这还有成品。”从2011年开始,哈曲乡在文化馆定期为爱好刺绣的妇女们举办培训班,请来县里资历最深的民间艺人,手把手地教大家刺绣;有了绣品之后,乡里还主动帮助大家联系收购商,让不少一辈子生活在田间地头的妇女做起了“小生意”。
与之类似,白玉县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近当地非遗项目“河坡民族手工艺”,专门举办了针对年轻人的培训班,报名优先接受家庭贫困的学员。黄兴说,“传承非遗的同时,还能为家庭创收,文化也可以双赢”。
新闻推荐
乐山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再提速本报讯(记者王爽)11月3日,乐山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
峨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峨边彝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