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往贫穷曾是这里的代名词现在希望成为这里的关键词继

四川日报 2012-04-06 19:07 大字

以往,贫穷曾是这里的代名词;现在,希望成为这里的关键词。

继2010年全面启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工作方案,作为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和省级贫困县的峨边被纳入其中。将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作为彝区最大的民生工程,峨边编制了相关规划总体思路和逐年专题实施方案。

两年来,峨边小凉山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以实施扶贫开发推进跨越为主旨,贫困户住房得到切实保障,彝家新寨建设有力推进,群众生活、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扶贫与开发并重、民生与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命如山

攻坚破难强力推进民生工程

3月17日,峨边哈曲乡解放村阿恩石根一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今天是他们搬入彝家新寨新居的日子。

走进寨子,一栋栋红黑黄三色装饰的特色彝族民居在春日阳光照耀下,格外绚丽。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各种果树和蔬菜长势良好。

解放村是峨边率先启动建设的两个彝区新农村示范点之一。2011年,在省、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政部门、扶贫移民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峨边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攻坚破难,重点推进实施了彝家新寨、特色产业、教育、卫生等10个专题、4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2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38亿元,其中彝家新寨建设投资1.56亿元……在小凉山腹地,峨边正经历着沧桑巨变。

消灭贫困,是一场持久战。

在峨边,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其实已延续了数十年。从废除奴隶制度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峨边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民生明显改善。

贫困群体逐年减少。通过大力实施“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投入6.35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2.65亿元,实施项目415项,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农村“五难”有效化解,近1.4万名低收入群众实现脱贫。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建设全面提速,累计投入3.2亿元,改建省道S306线30.3公里,建成县道2条44公里、乡道8条103公里、村道90条403公里,建成19个乡镇客运站、51个客运招呼站,全县通车里程达941公里。解决110个村6.4万人安全饮水,治理水土流失36.1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845口,改造标准农田10000亩。

产业大发展。建成竹笋、茶叶、蔬菜等标准化示范基地22.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个、省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获得整体认证;成为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良繁基地和全国脱毒马铃薯科普示范基地。全县电站102座,总装机达到63.68万千瓦。累计接待游客247.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3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入7891.66万元,新建、改建校舍近3万平方米,完成“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和“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工程27个,寄宿制学校达到22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129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9.87%。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卫生项目70余个。

但是,受历史、自然、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大小凉山地区贫困类型多元、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2011年1月,中央“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大小凉山贫困群众的困难也牵动着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工作方案密集出炉。

肩负使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峨边遍地开花。

更多的资金投向扶贫开发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壮大“林、笋、畜、薯、茶”、“中药材、干果”山区特色的“5+2”生态农业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施转移就业;全面推进新村建设,做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在峨边,一项项扶贫工作的推进施行,让更多彝族人群沐浴在民生的阳光下。

路径选择

彝家新寨 村民享受新生活

善谋事方能善成事。

扶贫开发如何破题,现代文明新生活如何展开?新村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彝家新寨建设成为整个综合扶贫开发的切入点。

2012年,峨边彝家新寨建设规划投入资金2.04亿元,完成15个彝家新寨建设,受益人口将达到1935户和9675人。

“彝族群众是新寨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才能把彝家新寨建成名副其实的安居工程。”峨边县委书记钟小川表示,扶贫工作启动之初,“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工作要求就被确定下来。

2010年7月初,解放村召开第一次动员大会。全体参会群众对选址和土地自调等议项进行无记名投票。通过投票,3组一片退耕还林地成为新村建设用地首选;1组有12户村民因无地可调,每户多出1万元作为土地费用。

召开村两委会、村代表会、村民户长会,算好经济账、生活账、发展账,定户数、定地点、定布局、定风貌、定方案,对支持率达到95%以上的村迅速落实协议书、申请书、承诺书……“五定、三会、三账、三书、一金”逐项落实工作方法在实践中被创新出来。

落后的居住条件一度成为大小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中最难啃的骨头。怎样才能做到尽快改变,又让农民经济上承受得起呢?

“这就要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投入到关键领域,完善资金整合机制,打破部门管理界限,多渠道争取资金,科学使用资金,并确保项目渠道不乱,资金用途不变,保障综合扶贫开发需要。”峨边县县长立克幸福强调。

阿恩石根坦言,他当时差点错过了解放村的彝家新寨建设,“经过村民们一事一议,每户村民需要自筹5.5万元,我只筹到了两万元钱。正发愁时,多亏政府贴息帮我在银行贷款3.5万元,我才能住进新房。”

多项举措并驾齐驱,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彝家新寨建设加速推进。

居住环境在改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在小凉山悄然推开。

走进峨边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彝家新寨沙玛公果的家,只见地上铺着瓷砖、墙壁雪白,客厅里摆放着电视机、沙发、衣柜、饭桌等家电家俬。沙玛公果一家的新生活就从省委、省政府向每户农户赠送一个炉子、一套餐桌、一个碗柜、一个储物柜、一台电视机等“五件套”开始。

跟随“五件套”,一同走进彝家新生活的还有干净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

今年2月13日,峨边“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正式启动。结合彝家新寨建设,在全县彝家新寨开展以创建星级活动评选为载体的“五星家庭户”评选活动。

3月13日,沙玛公果家来了位特殊的亲人,她是峨边县级机关的妇女干部杜金凤。原来,配合“五星家庭户”评选活动,县里组织机关、企业女干部走进彝家新寨,与彝族家庭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帮他们打扫卫生、清理房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峨边,“新村寨、新民居、新生活”的梦想照进现实。

思路创新

扶贫开发 积极推进“三化”联动

峨边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垂直差异明显,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戴雪帽,山脚百花开”的气象景观。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峨边独特的生态优势。

这里,原始森林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高达72.17%,居全省县区第一;这里,地处大渡河流域,县境内42条大小溪河交错纵横,水电、矿产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这里,国家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和大熊猫等频繁出没;这里,天麻、杜仲、黄连、黄柏等名贵中药材繁多……

提及峨边的生态资源,钟小川认为,“小凉山地区扶贫攻坚着力点在于靠山吃山,将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就地变产业,不断做粗产业链,延长产业链。”

在峨边,马铃薯被称为 “神豆”。

2011年6月8日,对峨边人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峨边冬作马铃薯旱地高产净作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薯/玉/蔬“三高种植模式”,亩产分别达到3796公斤、3892公斤、2190公斤,创全省冬作马铃薯高产示范片3个第一。

“马铃薯好又好,马铃薯多又多,一直卖到多伦多……”4月5日,峨边沙坪镇六丰村村支书赵贵福喜滋滋地说起了顺口溜,村里近2000亩的冬作马铃薯即将收获,在市场缺菜品、马铃薯紧俏的四五月份,反季节上市,价格有保障,预计种植农户人均增收近2000元。

截至2011年底,峨边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8万亩,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从全省100余位跃升为全省第4个马铃薯产业重点培育县,成为全国马铃薯科普示范县。

以现代农业理念指导扶贫,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开发一方资源,加快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群众,成为峨边拓展扶贫开发空间的新智慧。

2月22日,位于峨边的大渡河沙坪二级水电站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峨边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50亿度。

将新一轮扶贫攻坚与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峨边加快建成以沙坪为中心的北部经济区城镇群、以五渡为中心的东南部经济区城镇群,为民族贫困地区探索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以电冶工业为基础,紧紧围绕稀土—磁性材料、工业硅—有机硅、钾长石—钾肥、玄武岩—特种纤维等重点领域,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园城共生,坚持以产兴园、以园扩城,形成“1+3”“两化”互动发展的园区格局。

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突出生态特色,按照“依山建城、台阶发展、梯次推进”的思路,形成“一河两岸四片区”的城市布局,展现“一水城中绕、两岸风景殊、四区气象新”的良好风貌。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彝族文化精髓,抓好黑竹沟旅游沿线风貌塑造,形成以城镇为载体的黑竹沟旅游文化长廊,打造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风貌。

理念深化

文旅互动 提升峨边发展能力

今年清明小长假,峨边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村民拉布拉根的“金曲彝家乐”客源不断,很多重庆、成都甚至省外的背包客慕名前来这里体验彝族风情。作为峨边新村改建的重点示范工程,2010年双溪村开始新改厕、改厨、改灶、改圈、改路,打造“现代彝族风情村寨”。

彝家新寨的建设带来的不只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每个村寨在实现路通、水通、电通,基础设施大变样的同时,一项项富民产业在对口帮扶中也落地生根了。

2011年12月底,以 “中国百慕大”闻名于世的峨边黑竹沟成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向着 “世界迷都”和“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迈出了扎实的一步;2012年1月底,国家级森林公园黑竹沟再添国家级名片——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此为契机,峨边结合彝家新寨建设,全力打造“黑竹沟旅游沿线百里休闲旅游文化走廊”;大力发展山区“农家乐”、“彝家乐”,加快发展观光农业游、乡村休闲游,构建全县“一沟两线八景点”乡村休闲旅游网络。

去年9月,峨边将黑竹沟风景区周边有条件搞农家乐的彝族群众组织起来到眉山市洪雅县“考察学习”。“这次取经让我大受启发,回来后丰富了烤全羊、篝火晚会、跳彝族达体舞等服务。”拉布拉根乐呵呵地说。

作为小凉山彝族文化的发源地,峨边彝族文化精彩纷呈,几乎涵盖了语言、服饰、建筑、节日、习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作为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里,早在 2007年,大型民族音乐剧《甘嫫阿妞》问世,峨边千年彝风显露风姿。近年来,峨边成立了“甘嫫阿妞”彝族文化研究会,先后成功举办两届“甘嫫阿妞”艺术节,赛美、赛装、赛歌、赛乐、赛舞,彝族风情展示渐成特色。

扶贫伊始,峨边彝族特色文化更是强势出击,大放异彩。《魅力峨边》登上央视,“毛坪山歌”挺进西部歌会摘得银牌……

“黑竹沟”和“甘嫫阿妞”已成为峨边两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用产业支撑托起彝区群众致富梦。”立克幸福表示,在“十二五”规划中,峨边把建设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县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家住峨边金岩乡俄罗村的彝族女孩马黑芳芳没有想到,平日里给自家人绣制衣物的小小针线,会成为自己致富的 “金针银线”。2011年5月,擅长刺绣的马黑芳芳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彝族手工刺绣培训班后,在峨边县城和俄罗村分别开了两家刺绣产品销售门市,年收入达10万元。一经碰撞,神秘的黑竹沟原始生态美景和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迸发出勃勃生机。

仅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73.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2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县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

在峨边,乐山旅游金三角“峨眉山—乐山大佛—黑竹沟”最后一极正在形成,全省旅游版图“藏区有九寨沟、彝区有黑竹沟”的格局逐渐凸显。

未来展望

科学发展 努力实施“三大战略”

未来5年,峨边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扶贫开发为主旨,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努力将峨边建成四川民族地区“资源经济强县、旅游文化大县、生态建设示范县”。

据峨边扶贫和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峨边将完成70个村的新村建设,彻底改善8000余户4万余群众的住房条件,实现贫困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转变并不轻松,扶贫开发的又一场新战役正在打响。

未来5年的扶贫开发思路更加清晰:建好彝家新寨,打造集现代民居、彝族风情、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彝族风情村寨”,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形成黑竹沟旅游沿线新村风景线。做好增收文章,打造产业、就业双引擎,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第一产业重点培育“5+2”产业,第二产业重点扶持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第三产业重点培育以特色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推进劳务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两个转变,努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

□杨国庆图片由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乐山482名“第一书记”空降贫困村

沉下去,与彝家新寨建设时间表同步本报讯(记者王爽刘若辰)乐山市委、市政府日前发出通知,选派482名机关干部到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483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中一名干部...

峨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峨边彝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