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四川日报 2012-04-11 19:05 大字

改变陈旧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素质,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成为整个小凉山彝族地区巩固提高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新课题。现代文明不仅要让新寨群众养成“吃饭上桌、衣服进柜、睡觉上床”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还要让彝族文化独特的特征、风格、样式等在风貌改善中得到传承发展。一个村的文明切片

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有一位73岁的老阿婆叫吉胡毛公果,她能即兴吹奏悦耳动听的口弦。

没事的时候,老阿婆就会热情地教村里的小孩子们吹口弦,一是把彝族古老技艺传下去,二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口弦传唱新生活。

俄罗村位于峨边县城西南面,境内高山河谷,土地少、资源短缺,全村年人均收入仅2000元。村两委班子以创建文明新村为契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大事来抓,切实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全村26名党员与农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带头创建文明新农村,村民们积极参与到村务管理中,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要增加收入,调整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成为全村人的共识。村干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党员骨干带头带领村民调整农业结构,全村通过请农业技术人员进村的形式为村民讲解特色农业技术;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共培训753人次,转移输出665人次;利用电教室、图书室向村民传递致富信息,为村民提供科技、栽培等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发展壮大养殖业;市县妇联组织开展刺绣培训、开发旅游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调动激发当地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发挥作用,走进文明新生活,今天,村民的生活已然发生巨变。

硬件+软件形成小凉山新风俗

在小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中,无一例外都注重了“体现民风民俗特色,浓缩彝族文化精华”的基本原则,小凉山新民俗的形成,一从硬件入手,完善功能,帮助彝区群众过上新生活,二从软件入手,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彝区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最大的贫困,是心灵和精神的贫困,最无力的状态是麻木的面目和失神的眼睛。乐山市把彝区作为文明生活倡导区,积极传播现代文明,建设精神家园,让彝区群众“脑袋”与“口袋”同步充实。

乐山市坚持扶贫先扶智,全面启动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制定彝区教育扶贫规划,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基础教育远程研训、师资队伍建设等“八大计划”,推动彝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去年,彝区新(改)建中小学校8所,近1.5万名彝区学生享受寄宿制学校生活补助,2800余名享受 “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注重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发动群众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在省委、省政府发放“四件套”基础上,每户再赠送一台彩电。同时,引导编制村规民约、新寨公约,分村分寨开展“五星家庭户”等创建评选活动,让群众自觉地把健康文明、厚养薄葬等新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去年,峨边村民吉克毛尔获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提名奖。

围绕创建“无毒小凉山”,乐山通过宣传教育、监测防控、帮教管控、依法打击等措施,扎实推进禁毒防艾,综合整治社会治安,全面净化社会环境。去年以来,累计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2起,强制隔离戒毒73人,已命名12个“无毒无艾滋病村”。积极推广彝区“德古”调解模式,促进民间矛盾纠纷自调自消,彝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刘若辰 图片由乐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

新闻推荐

王永春李志宏记者邹渠近日来自峨边彝族自治县黑

本报讯(王永春李志宏记者邹渠)近日,来自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勒乌乡柑子口村和余坪村的村民代表,与下游的水电企业乐山鑫河电力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代表,共同在一份用汉文、...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