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和乡:美味竹笋助增收
满载而归■ 邓昌琴 文/图
日前,沐川县建和乡李家山笋用林基地热闹非凡,基地业主刘作池专门召集农户们聚在一起,发工资、吃饭,共享丰收的喜悦。当天,农户们个个满载而归,“今年又是个丰收年,18天我就挣了好几千元。”打笋农户魏志平手捧厚厚一叠钱,乐不可支。
因地制宜
下好“产业棋”
“我前天拿了20万元上来发工资,最高的一家人领了1万多元的工钱。”刘作池一边开着车行驶在弯曲的生产道上,一边向笔者介绍。刘作池是该乡方竹笋用林种植大户之一,几年前他以路换地承包了这片荒山,规模种植4000多亩方竹,并进行规范管理,带动辖区农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今年的竹笋更大根,打笋能手最多一天可以打300多斤,纯收入300多元。”看着满山的方竹笋用林,刘作池满脸喜悦。
山高、坡陡、谷深,是建和乡地形的真实写照。该乡距县城9公里,面积69.9平方公里,国道213线过境,辖官田、凤凰、沙溪、河口、下坪、桃花、石围、庙坪8个村委会68个组。全乡总户数3295户,总人口10333人,其中农业人口10137人,耕地面积7109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林竹面积8.7万亩。由于地处乌蒙山区,耕地很少,村民脱贫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林。
几年前,大量荒山荒地闲置,山区群众增收途径不广,而天然竹资源经济效益明显。基于这一实际,县乡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提出大力发展竹产业,鼓励群众大量种竹,翻开了该乡发展竹产业的首页。
目前,全乡已在沙溪、河口、桃花等村打造以苦竹、雷竹、抹禾竹、方竹为主的梯次笋用林基地,形成四季出笋的竹产业带,现已发展林竹8.7万亩,其中笋用林面积达3.5万亩,年产毛壳笋2750余吨,产值1325万元,带动农户栽竹以及务工收入420多万元。
创新模式
举办“打笋节”
近年来,建和乡把食用笋产业发展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基础设施跟着产业基地走的思路,加强林区生产道建设。今年先后投入财政资金58万元,新建、整治林区生产道8公里,并争取财政补助400多万元修建了建和至李家山的水泥路,着力改善笋用林基地道路交通环境。
打笋、剥笋、听歌、看跳舞……在第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期间,建和乡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打笋节”。活动中,找笋、搬笋、削壳、剥壳,放入背篓,30分钟的打笋比赛,选手温余家以22公斤的成绩获得打笋冠军。剥笋壳比赛也深受群众喜爱,吸引了6名群众参与,选手们的剥壳手法快、准、狠,刀一挥,一扭,一转,一根鲜嫩漂亮的竹笋展现眼前。“平时看着爸爸妈妈从山上打笋回来,剥笋,我就跟着学,没想到会得冠军。”“打笋节”让建和乡下坪村七组村民童燕收获颇丰。当天,她不但获得了冠军,还和村民们一起观看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幽默诙谐的情景剧、贴近群众生活的三句半,既赢得了阵阵掌声,也让村民们开怀大笑。
“我乡把竹笋产业作为全乡的一个主导产业,通过‘打笋节\’等节会的形式,着力打造‘原味建和\’品牌,加大竹笋产业的推广,让建和的竹笋走向更大的市场。”说起竹笋未来的发展,该乡乡长刘培芳充满信心。
据悉,建和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食用笋产业,笋用林面积已达到3.5万亩。同时,成立了沐川县桃石林竹专业合作社、沙溪林竹专业合作社、河口林竹专业合作社、沐川县祥和林竹专业合作社、沐川县庙坪雷竹专业合作社等5家专业合作社。今年,将沐川县农业龙头企业云雾食品公司引入建和收购方竹笋,进行方竹笋深加工,进一步做长产业链。
就近务工
村民“家门口”挣钱
10月12日,在建和乡桃花村笋用林基地,笔者遇到该村村民张建林。他说,他和妻子都在基地负责笋用林管理,每人每月4000余元的工资,同时到了打笋的季节还可以打笋,不出家门,靠着笋用林基地就能挣钱,一家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基地打工,离家近,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心里踏实。”张建林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十分满意。
发展竹产业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整合各项资金,才能发展壮大产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2012年以来,建和乡方竹笋用林基地建设享受国家政策补助9850亩,216.55万元;苦竹笋用林基地建设享受国家政策补助3000余亩,110余万元;雷竹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政策补助100亩,20.7万元。
该乡通过引进业主和大户,让100多名村民能够常年就近务工,带动林农发展笋用林4000余亩,其中贫困户124户;开展产业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发放资料800余份,其中培训贫困户150余人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清邓树华是一名拥有1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今年5月开始担任沐川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并于今年当选为市党代表。工作调动到沐川县扶贫和移民局、县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