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和乡:念活“山水经” 巧下“产业棋”

乐山日报 2016-08-04 18:46 大字

建和乡的茶叶基地■崔前东 文/图

从罗家湾到李家山,从桃花坪到尖山子,沐川县建和乡广袤的山区坡地,缠上了“金腰带”。从400亩起步,建和茶叶种植面积到目前,已经突破了1.8万亩。2015年该乡茶叶产量达231吨,产值1300万元,茶农人均增收1300元。

这是该乡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切片。

近年来,该乡依托城郊乡的区位优势,按照“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高效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各村地形地貌、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产业基础等因素,推进茶叶、竹笋、金银花、林下养殖、旅游等五大富民工程在全乡落地。

好山出好茶。建和多高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4座。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建和如诗如画的绮丽风光,也培育出建和茶叶醇厚浓香的独特品质。

建和乡曾有茶农移茶种地的事例。这里原来只种茶,没有茶叶加工厂,也没有合作社。茶叶采摘后,无法就近销售,茶农卖茶难,茶叶产业发展受限。后来,建和乡引进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在李家山租地建有机茶基地1000亩,带动该乡下坪村、庙坪村200户农民发展优质茶园。随后四川中润茶业公司、晓三月茶业公司、一芽香茶业公司相继将厂房建在建和乡,四家龙头企业入驻,带来茶叶管理和技术的跃升,茶叶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茶叶收入鼓大了农民的钱袋子。

截至目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其中有机茶基地5000亩、野生老茶500亩,李家山“野芽香”“一芽香”有机绿茶,“紫仙媚”、“紫仙红”红茶品牌更是飞出大山,香飘省内外。

山高、坡陡、谷深,这是建和乡地形的真实写照。如何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该乡在探索中实践,在谋划中考证,在推进茶叶发展的同时,做强做大食用笋、金银花、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蛋糕”。结合海拔落差大的地理优势,在沙溪、河口、桃花等村打造以苦竹、雷竹、抹禾竹、方竹为主的梯次笋用林基地,形成四季出笋的竹产业带,现已发展林竹8.7万亩。以河口、下坪两村为重点,着力提升改造现有金银花基地,全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依托沐溪河、桃花溪水资源在庙坪村、石围村发展生态鱼养殖,着力培育庙坪瘦身鱼基地、桃花溪休闲鱼庄等乡村农业观光景点。

走进建和乡桃花村“周家湾”1.5万亩方竹笋用林基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郁郁葱葱的方竹绿浪连绵,透露出股股生机。“原来村里只有几百亩笋用林。”据村支书陈富贵介绍,近年来方竹笋价格行情“看涨”,村民不断扩种,闲置的荒山坡地又重新焕发生机。

从几百亩到1.5万亩,数字的放大折射出桃花村产业发展的崛起,矮植方竹笋用林转化“生态银行”,既绿山又富民。

8月2日,走在巡山的路上,建和乡桃花村村民张建林的心情一如晴天般灿烂。张建林和妻子都在基地负责笋用林管理,每人每月4000余元的工资,不出家门,靠着笋用林基地就能挣钱,一家人年收入超十万元。“在基地打工,离家近,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心里踏实。”张建林快人快语。

“在新形势下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结合山区实际,谋发展新路,做为民实事,促增收致富。”在建和乡党委书记李梦霞看来,“五大富民工程”帮助山区群众选好产业、找准路子、赚到票子,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通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建和乡富民产业工程成效初显,生态绿茶、金银花、食用笋、山核桃、瘦身鱼等特色农产品纷纷走进市场、超市,成为市民消费的“香饽饽”。2015年,全乡茶叶产值1300万元,茶农人均增收1300元,竹笋产值1200万元,笋农人均增收2000元,金银花产量达150吨,人均收入3000元……建和乡在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的路上,越走越欢快!

新闻推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惠及全体城乡居民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综述

□新华社记者赵琬微王茜吴晶手术前,熊良保一度生活难以自理,家里每年仅靠妻子在外务工的二三千元收入维持;手术后,熊良保年收入近两万元……江西省自2009年以来对近18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

沐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沐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