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闯出一片朝阳产业
乐山市沐川县新繁乡罗拓村,是乐山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下称老科协)的“根据地”之一。每年,老专家们只要一有空,便到村里来指导茶叶种植。
这群七八十岁的老人,为什么退休后不在家安享晚年,反而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吴亚飞
搭平台
近两千“银发人”有所为
说到罗拓村的茶,当地人十分骄傲。“2011年前,我们的茶只能卖上三四元一公斤,现在可以卖到上百元一公斤。”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听老专家的建议,大家更换了茶叶品种,现在大幅增收,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说。
罗拓村的致富经,便是乐山市老科协的老专家们发挥余热、服务“三农”的成效之一。
今年5月,乐山市老科协由全国老龄办推选为“全国老有所为楷模”,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先进集体,还作了经验交流,与全国各地的老专家们分享“老有所为”的故事。
在乐山,有30年历史的老科协集聚了大批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目前该协会有12个专委会,设立科普、“三农”、康乐等5个工作委员会以及科普报告团,在全市共有会员1880多人,其中常驻会员380多人。
乐山市老科协会长翁果介绍,这群老专家们来自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他们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银发资源”。
老科协坚持民主办会,将这批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专家们团结起来发挥余热,形成了一个奉献社会、真抓实干的银发团队。
这群老人究竟如何“有所为”?
引茶苗
创出银龄茶新品牌
4月底,在乐山举办“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上,乐山市老科协创办的“银龄茶”系列成果列入参展内容,让中外来宾印象深刻。
这批产自浙江、长在乐山的茶叶,正是老专家们近9年心血的硕果。
早在2007年,在全国老龄办协调下,“浙川银龄行动”开展。借此平台,乐山市老科协与浙江茶叶专家接上了头,要把浙江茶叶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引回乐山。
“乐山茶叶品种单一,且苦涩味较重,省外的消费者群体接受度并不高,要走出四川比较难。”老科技工作者、高级农艺师何泽涵介绍,要改变乐山茶叶的品质,关键在于更换茶叶品种。经过反复考察,老专家们从位于杭州的中国茶科所选定了3个国家级优良品种中茶102、302、108,引进到乐山种植。
10万株茶苗由杭州运至乐山能适应吗?不仅老专家们心情忐忑,五通桥区金粟镇一江村的村民也有顾虑,“谁都没有种过,大家都对这些陌生的品种无信心。”该村村支书邱少林回忆。
可看着面前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遍遍说服自己,村民决定拿出一些地来做实验。
经过四年努力,这批茶叶在乐山生了根。
农户们也看到了希望。当地人刘明全品尝了口感醇厚的茶叶后,决定将自己正在投产的、年产值达20万元的果树全部挖掉,用这5.33公顷土地来种茶,他想和老专家们一道,将这批新茶作出品牌。
于是这批茶叶有了一个新名字——银龄茶。“绿色的鲜叶中,包含了白发苍苍的老科技工作者回馈社会、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愿景。”翁果说。
有所为
才能老有所乐
银龄茶在乐山不断发展壮大。从2011年至今,在乐山繁育的优质茶苗,除了供应本市,还输出到省内外,乐山成为中茶102、108、302品种在全国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开发“银龄茶”品牌3个,均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此间,乐山市老科协培训茶农和制茶技术人员累计2700多人次,参与银龄行动的6个乡镇茶园面积由3000公顷发展到6667公顷,产量翻倍,产值增加两倍。而刘明全,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起了茶叶厂当起了老板。
助力茶产业取得成效,老专家们并没有止步,他们的身影活跃在“被需要”的地方:成立科普报告团,开办《科普园地》杂志,与社区、企业、学校、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22个单位长期合作;到乡镇发送农技资料10多万份,技术服务5000多人次,为群众义诊4000多人次;围绕乐山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社会热点,,撰写调研报告400多份,提出可操作性建议500多条。
老专家们说,“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只要自己的余热能够换来农民的增收、家乡的发展,一切都是值得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亚飞)7月21日,在乐山市沐川县举办的文化旅游经济周投资项目推介会上,包装推出了一批以该县特色竹资源、茶叶、姜黄等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现场签约8个项目,投资额共28.3亿元。沐川是中...
沐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沐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