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组破“姜局”370吨滞销生姜“高价”卖出
12月1日,沐川县阴雨绵绵,寒气袭人。但在杨村乡碑坪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却感受不到丝毫凉意。作为村里的姜农代表,陈明从村支书刘建华手中接过52张百元大钞,一张张清点,其身后,彭明军等姜农依次排着队,等待刘建华点名领款。“总共5200元,对的。”点完手里的一沓百元大钞,陈明的脸涨得通红,“悬了一个多月的心,终于踏实了。”
然而,今冬,生姜价格一跌再跌,包括碑坪村在内,杨村乡多个村遭遇生姜滞销,这些贫困村的致富之路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马锐 本报记者 陈君
行情遇冷 卖得越多亏得越凶
“彭明军,你有1.6吨白姜,一共1689元。”村支书刘建华一边喊着名字,一边把一摞百元钞票递到姜农彭明军手中。接过姜款,细细数过之后,彭明军脸上挂了几天的愁容终于消去。“今年生姜价格低得没办法,1元钱1公斤都少有商家上门来收,这种价格让生姜烂在地头都比挖起来划算!”面对记者,彭明军倒了一番苦水。
作为省定贫困村,碑坪村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生姜种植,“这里海拔、土壤与降水条件非常适合生姜生长。目前,全村生姜种植已达到1000余亩。”碑坪村“第一书记”周亚飞告诉记者。
“去年生姜价格走高,最高每公斤能卖到6元钱,村民对市场的把握和信息的判断能力很差,价格一好就盲目扩大种植,谁知今年供求关系一变化,生姜价格一跌再跌,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可能化为泡影。”周亚飞说。“去年价格高,我家7吨姜卖了4万多元,看到行情好今年我加大种植收了10多吨,本想又有个好收入,哪晓得遇到这么个情况。”种姜大户陈明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市场的收购价是每公斤生姜1元,而从地里挖1公斤的工价大约就要0.6元左右,加上施肥、运输等花销,种自家地的情况下大约要卖到1.4元1公斤才能保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收成好的生姜,陈明心里不是滋味儿。
这期间,他也想了些办法,在网上找销路,把姜的品相发给对方后就没了下文;给以前的客商打电话,不仅收购价太低,而且对方也要不了那么多……望着地里的姜,陈明心头着急得很。没办法,他只好自己先收两吨姜储藏,留作明年作种姜。
在碑坪村,不管种姜大户还是小户,地里有姜不敢起,起得越多亏得越多,如何破“姜局”?姜农们一筹莫展。
多方联手 确保姜农拿到现金
眼看生姜就要烂在地里,作为碑坪村的定点帮扶单位,乐山市政协驻村工作组同样着急,“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生姜销出去”,碑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周亚飞和工作组组长干利强,具体着手忙起这个事情来。
乐山通贸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幼林,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人。作为专注农产品种植、营销、冷链、运输,并建成有5000吨蔬菜气调保鲜库的企业,工作组想请他们帮帮忙。没想到,问题一提出,谢幼林就爽快应下了。并敲定由企业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最终敲定以每公斤1.4元略高于市场价收购。
“你们为什么愿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收购?”记者问。“现在高于市场价收购生姜回来,我们也有条件保鲜冷藏,过段时间等市场价格涨上去了我们再出库出售,依然有利润。”谢幼林介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了解到,由于接近年关,通茂公司在收购生姜的过程中还一度出现资金短缺,姜农有可能卖出生姜后只能暂时收到一张白条。
“不能给姜农打白条!”干利强说,“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和周亚飞赶紧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市政协,经过政协多方协调,最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乐山分行很快为通茂公司提供了信贷支持,每位姜农都领到了现金。”据统计,包括碑坪村在内,短短一周时间,杨村乡就有370余吨的滞销生姜被成功收购。
“从这次生姜滞销来看,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村民对市场盲目乐观,出现生姜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幸好这次有多方联合施策,通过综合扶贫措施,成功化解了。”周亚飞介绍,这已经不是碑坪村第一次出现生姜滞销了,工作组正帮助村里同通茂公司商谈,准备通过市场化手段,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优质地域品牌,解决姜农盲目种植问题。谢幼林也表示,接下来,他们会考虑与该乡合作,进行订单生产,最大程度地保证姜农的生产效益。
沐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沐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