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演职员 没有一个专业的
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首演
□本报记者 刘若辰 王爽 程文雯
山风吹竹响,翠隐现亭台。夜色中,乐声、吆喝声从沐溪河岸传来,河畔商贾如云,水面渔船成行,山间马帮拾级而上,恍若一座海市蜃楼——这不是蜃楼,是4月30日乐山市沐川县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的首演现场。在这部梦幻般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中,300多位演职人员没有一个专业的。
自导自演 还原沐川风情
“接新姑娘儿,干九大碗啰……”一声吆喝,沐溪河对岸,红彤彤的灯笼下,吃九大碗、唱礼品单、踢轿门、舅子背新娘等画面渐次展开,热闹的风情画中,“母亲”的哭声突然响起。近景舞台上,孩子们穿红着绿,玩起了过家家的拜堂游戏。一远一近、一悲一喜,勾勒出沐川当地“哭嫁”的情景。
除了“哭嫁”,60分钟的演出里,还还原了当地地名传说、生活习俗等诸多场景。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观看的50多家旅行社负责人赞不绝口。
当地电视台节目制作人郑刚担任该剧的编剧兼演员,他介绍说:“剧里一共有600多个角色,演职人员300余人,年龄从7岁到70岁。他们当中有教师、学生、社区居民,还有三轮车夫和近郊农民。”而承担导演、编剧和剧务等职能的,则是当地文广局长、文化馆长和文艺爱好者等。“没有一个是专业的。”
“草台班子”创作本土大戏
打造这台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的初衷,源于沐川县希望把当地美丽的山水人文宣传出去。2013年2月开始酝酿,并迅速付诸运作。
“2013年3月,我们先后4次实地学习广西《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丽江》、重庆《印象·武隆》等山水实景剧。”郑刚说,为了探寻演出筹备细节,他们还曾以“上厕所”、“走错路”等为由,溜进人家的演出后台实景地“偷师”。在无数次借鉴、讨论、碰撞之下,《乌蒙沐歌》演出大纲才渐渐“浮出水面”。
为了保证表演的艺术性,主创队员还从成都请来专业舞蹈顾问赵青、著名作曲家陈川。
赵青刚来就傻眼了,“这些人真的是零基础啊!”“打谷草”的演员就是打谷草的农民,河上的“船夫”就是附近渔民,完全本色演出,动作确实没什么美感。“划船应该用更夸张的形式展现!”赵青很认真地跟演员沟通。但“演员们”却嗤之以鼻:“我们划了一辈子,咋个还要你来教哟!”赵青只好亲自演给他们看:“是我这样的动作更优美,还是你们这样的动作更优美呢?”好不容易才说服大家。
不过,演员们的执着和热情却令赵青感动不已。有一位群众演员,为了牵马到现场,从自家到演出现场来回走了8个小时;划竹筏的群众演员每天在水里一泡就是几小时,怕影响排练队形,休息时也不愿意回岸边……
地方文化 探路旅游市场
一台大型演出花费不菲,在沐川现有的经济条件下,钱从哪里来?
为节省费用,剧组基本“自给自足”。35艘楠竹筏,全部由村民制作,每艘造价约600多元;彩灯架、演员服装、桌椅……3000多件道具中,最贵的就是6艘10米长、4米宽的囤船,花了七八十万。“为了不破坏生态,将原本搭建成本较低的水上平台和浮桥改成囤船,值了!”《乌蒙沐歌》每演出一场,还需花费3万余元演出成本。沐川目前的打算是:与旅行社合作,周末和节假日定期演出,以剧养剧。
目前,沐川县文旅资源正得到进一步开发,《乌蒙沐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还可以增加“过夜客”数量,拉动旅游经济发展。预计5月中下旬,这部实景剧将面向市场正式推出。
新闻推荐
2014年,益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猕猴桃7万亩,带动农户达1.2万户,人均投产纯收入达982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投产纯收入高出3200元;“没有品质,何谈品牌?”因使用膨大剂和不按管理要求而被拒收产品...
沐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沐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