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果子挣钱,治理石漠化的“黄丹镇模式”

四川日报 2013-06-14 16:24 大字

□熊筱伟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支持下,从去年12月起,杨大忠算是在沐川县黄丹镇扎下了根。如今,这位四川青年黄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已经在镇上投下700万元资金。未来几年中,他要在石头上种果子,挣钱。

杨大忠的工作是四川科学治理石漠化的全新尝试:就是要用产业化,解决石漠化问题。

目标:解决四川石漠化

世人皆知,四川沃野千里、植被葱郁。然而在沐川县黄丹镇,“天府之国”却和“石漠化”联系在了一起。

石头,是黄丹镇的“标签”。在这里,成片的岩石裸露在外。即便有土壤的地方,也只有薄薄一层,往下挖十公分,还是石头。“只要来一场暴雨,石头上的泥巴就经常遭冲得干干净净。”黄丹镇芋荷村村民简光强抱怨,自家在16亩薄田里种的玉米,始终“发育不良”,还常因下雨遭灾,一年下来,每亩收入不过200元。

地表为何全是石头?由于当地属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一般都在石头之下,而对于难得的降水,涵养能力也极低。缺水,寻常木本植物就难以生存,固定不了水土。风一刮、雨一冲,土壤自然流失,加之当地百姓种植玉米等一年生作物,频繁翻土。多种合力下,土去石现,让这里成为石头荒漠。

事实上,黄丹镇的遭遇在四川并不鲜见。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四川,有不少土地出现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形成石漠化。2012年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显示,四川省石漠化土地约73万公顷,在岩溶地区仍有超过85%的石漠化地有待治理。包括黄丹镇在内的川西南地区则是“重灾区”,石漠化面积总量的69.7%都位于此处。

传统模式下,治理石漠化主要由政府出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手笔来完成。但在巩固成果、工程维护等方面,仍有所不足。2012年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显示,和6年前相较,重度石漠化土地仅减少0.8%。黄丹镇的实践,就是要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途径:种果子,让企业、农户盈利

6月11日晚,黄丹镇下了一场小雨。站在400亩试验田边,杨大忠长吁了一口气,“雨季一来,果子算是彻底活了”。

杨大忠口中的果子,就是应对黄丹镇荒漠化的新招——中华欧李。面对荒漠,这种植物有着极强的生存和固土能力:中华欧李属灌木,需要土壤少。根系可储水,秋冬季节缺水时,植物将降低代谢。其柔软的枝条,确保在大风天气中不会被刮倒。而植物长达6到7米的垂直根、能延展至1米的水平根,牢牢地抓住土壤。通过试种,杨大忠发现一株中华欧李就能固定一平方米土地,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显著。

去年12月19日,在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的技术支持下,杨大忠栽下第一批400亩的中华欧李。然而到今年4月12日,当地却没有降下一滴水,“每天都心急火燎”。但让杨大忠惊奇的是,这种顽强植物竟依旧活了下来,还开出了白色小花。

中华欧李的顽强生命力,坚定了杨大忠的投资信心。这种植物全身是宝:茎叶是喂食牛羊很好的木本饲料,每亩年均可产1吨;果实形似樱桃、味同李子,钙含量是苹果的6倍。3年后丰产,每亩一年也能收1吨左右;果核还能提取植物油……综合算来,每亩收益在6000元以上。而这还并未计算做果汁、果粉、果脯等深加工收益。

治理石漠化、挣钱,在杨大忠这里并不矛盾。今年8月,第一期3000亩中华欧李种植项目将正式展开。在他计划中,到2018年乐山市将种上30万亩中华欧李,并建成产业化加工基地,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谈起治理荒漠化,村民简光强也充满了干劲儿。如今他家16亩地都租给企业,收取租金,同时他和妻子、父亲被返聘为产业工人,为植物杀虫、施肥,每月工资1500元,是种玉米收入的90倍。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当地居民得了实惠,参与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生态恢复、企业盈利、农户获益,这是“黄丹镇模式”为治理石漠化趟出的一条可持续化道路。

新闻推荐

走,到沐川舞草龙

行走文化艺术之乡本报讯(记者黄里)春节前夕,“沐川草龙”的传承人陈焕彬不断打电话,通知“兄弟们”保持体力,准备迎接新年的舞龙会。面对记者的到来,他热情相邀:“春节跟我去学舞龙”。“沐川草龙”是国...

沐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沐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