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忠 独守一方净土细品墨韵人生
《雪域风情》《北国风光》《高峡出平湖》《陇南人家》《风雨沧桑》《驼铃情深》《高原骄子》《太行春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原祥云》
生动的笔墨、鲜明的色彩、雄奇的山水,画家杨继忠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架起了古典与现代的桥梁。“是黄河母亲哺育了我们,面对一泻千里、饱经风霜的黄河,我总是倍感震撼,仿佛能感受到与她同呼吸、共命运的澎湃生机……”
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经生动地表达出杨继忠对山水艺术超乎常人的激情与执着。都说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可若心中无有真情实意,又何来笔下的气韵。可若似杨继忠这般将毕生情愫都寄情于祖国山河,其笔墨之中的气韵也必是鲜活动人。
“1973年高中毕业,我怀揣着一份对艺术朦朦胧胧的美好向往,到市内一家电影院跟随启蒙老师陈家灿学习素描和色彩,开始临摹宣传电影海报。当时的《闪闪红星》、《火红的年代》等等,都是我笔下细细描画过的对象。”交谈伊始,杨继忠便颇为感慨的回忆了自己难忘的少年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76年我也随着上山下乡到了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插队。”他说:“面对艰苦繁重的农村生活,涉世未深的我心里一片茫然惆怅,业余时间便只好拿起了画笔用来慰籍心灵。”
一开始,杨继忠用仅有的钱买了一些素描、色彩书籍,一边临摹一边学习。渐渐的,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火热的农村田间生活以及挥洒青春热血的知识青年们,开始用写生的方式去记录这种种激动人心的场景。
他在艺术里寻求乐趣,沉下心来默默享受着艺术的滋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日里经常以画为乐的杨继忠,凭借着极为难得的一技之长,从众多的知青中被调到了大队里负责“新农村规划”的工作。从此,他的艺术启蒙生涯又开启了新的天地。
“每逢春节,为了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我都要在当地巡回演出中为农民绘制几部秦腔折子戏布景。”杨继忠告诉记者:“当时农村很艰苦,绘制布景的工具我都需要在因地制宜中亲自动手制作。但是,每当那些憨厚的父老乡亲们看到我绘制的布景发出由衷地赞叹时,我都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979年,杨继忠被分配到兰州市一家大型国营建筑企业工作,之后因工作需要又相继调动了两个单位。他先后担任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美术设计、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匆匆几十年里却总是因宣传工作而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
“一晃就是几十年,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我都从未放弃过心爱的艺术,也先后涉猎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杨继忠感慨地说:“从油画到宣传画,从电影海报到刊头设计,从美术装饰设计到国画等,只要是与艺术有关的,我都想自己去感悟一下其中的奥妙。”
近年来,在艺术的学习中杨继忠尤其对中国的西部山水画情有独钟,他订阅了《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美术报》等刊物,从中获取国内外大量美术作品信息的同时,力求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陶冶自己的艺术创作修养。
他还经常到省内外观赏一些高品质的大型书画展,不断去学习最新的艺术发展成果。为了全面提高绘画艺术水平和绘画艺术实践,他还不停地探索研究历代和当下名家的创作经历和墨韵技法,不断从古人绘画“以心接物,借物写心”思想和当代名家作品中吸取营养。
“通过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让我在学习中国山水画发展与创作实践中有了较深的理解。”杨继忠由衷地告诉记者:“我十分感激著名画家范有信、杨国光、吴为山以及北派山水画家师恩钊、毕冠良等国内著名画家对我的谆谆教诲,字字句句令我受益匪浅。”
为了开阔眼界,1993年杨继忠以观摩交流的身份,前往广州参加“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展会上,他不仅了解到中国当前绘画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亲眼目睹了丁绍光、石虎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经典作品,认识了许多活跃在美术界的中青年画家。
“这一趟对我的启迪很大,收获不同凡响,对我的艺术创作道路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回忆起这件事,至今杨继忠十分感慨。回到兰州后,他还以切身的感受发表了文章《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遗憾》,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重要地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而这些也都成为了杨继忠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家乡山水的无比魅力无时无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仿佛要将我融化在这三千里古丝绸之路、八千年黄河文明之中。”说到这里,杨继忠的言语中已充满了创作豪情:“黄河的子民将自己的智慧与情感符号融进了这片黄土,而先民更是将心灵的畅想烙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只为让今天的人们去感受着这份迷人的自然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充满神奇的大西北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充满着自然大美、人性之善的芳香、给画家带来了更加广阔而丰富的创作天地,也不断激励着我去寻觅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内涵。”他说:“中国西北独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深邃文化底蕴,使我对中国西部山水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创作激情,我的山水画大都展现着北方和西部浓郁的风采,大都以北方和西部文化作背景。通过对西部山水和花卉、人物的描绘、笔墨的宣泄,从而体现我对北方和西部山水画创作上的理性认识,感受到西部民族、风土人情的赤诚情感。”
近年来,杨继忠为捕捉创作的元素,先后到甘肃各地以及青海、银川、广东、深圳、山西、上海等地采风写生交流,在饱览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寻觅着精彩闪亮点,从平时生活积累中和艺术创作中感悟着意境。
“面对北方和西部的山水画,如何创作出大气恢厚、耐人寻味、高意境、高品位的作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杨继忠告诉记者:“我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认为,山水贵在气势和神韵,要血脉贯通,山水画有山泉、瀑布、溪流、河道、湖面、海涛诸种,山石则构成了山水画的主题。其中,南方和北方的山石在形体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山石峭壁凌峰、险俏挺拔、气势高昂,南方的山石则峭峻灵秀,山虽不高大,但蕴藏郁葱自然灵秀之美神态。”
“悉心研习、潜心摹练是画家回顾自然、造化自然的终身追求。”他感慨地说:“北方和大西北独特富有的人文景观和深邃文化底蕴,是我创作的源泉。我的艺术作品展现着北方和西部浓郁的地域文化,无论山水、人物、花卉等体裁,大都以北方和西部文化内涵为创作背景,通过源于自然而不断的理性思索,从而在我创作的每幅作品中都浸透着对这块博大土地和人文血脉的赤诚感情,感恩黄河母亲诱人的震撼魅力。”
多年来,杨继忠从生活积累和艺术创作中不断获得灵感,尤其是在技法上,尽可能运用了中西融合的表现手法,在灵活生动的墨、线、色中构筑着艺术灵魂,从摄影中寻求角度,从装饰设计中借助布局,从音乐节律获得“神韵”。
他的山水画贵在不断开拓新的意境和反映中国西部厚重的文化民族地域特色,彰显出极富人文情怀的精神世界。
“刻苦崇尚具有西部特色山水气势,在笔墨流淌中追求精神境界,这就是我对中国西部山水的承诺和宣言。”杨继忠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中国绘画艺术悠久而灿烂,在这浩瀚的艺术海洋里,中国山水画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以其独特的传统民族绘画语言和大自然赋予画家借景抒情的丰富想象力和生活创作激情,以中国博大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创新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艺术,自然之美感,启迪着人们欣赏山水画的审美情趣。
“中国山水画是‘情与景’的艺术升华的结晶,是画家表现思想情感,自然和谐交织融化的凸显,讴歌祖国大好山川美景,传播真、善、美是画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创作的根蒂。”杨继忠表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回归大自然,身临其境,感悟生活,以形写神,抒发胸怀,是画家终身执著追求的精神意境。”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显赫的主导地位。”他说:“无论是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工笔画、都是中国画最直接的墨色传递表现载体。画家通过感性对大自然捕捉的生活创作之素材,进行理性的消化、取舍,构架成中国画‘墨韵符号’,用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运用中国画墨法规则跃然在宣纸上,层层分明,相互掩映、相互交融,使墨彩丰富、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众所周知,美术创作是一项长期艰苦持久的探索与创作过程,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作者画品、人品和艺术个性的体现,需要表现的是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鉴于此,一个成功的画家必须具备持之以恒、自强不息、安于寂寞、艺海拾贝、执着于艺术的“苦行僧”精神,才能获得天道酬勤的艺术回报和精神上的慰藉。
“细细品味,这些其实都是我安于孤独、深入砚海的回报。”他告诉记者:“回想这一生,艺术成为了我生活乃至生命无法割舍的组成部分。十多年来,任他人醉心享受,但我却独守一方净土‘摆弄’着胖瘦寸豪,品味着曲直短长的线条,在宣纸上寻找着精神乐趣。每当创作一幅得意的作品时,我都无比兴奋和激动,这也许才是属于我的真实生活写照。”
■人物简介
杨继忠,(高原风韵)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中国书画院联谊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北派山水艺术中心研究员,甘肃金城画院理事,兰州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中美协甘肃分会会员,中国当代百名优秀美术家。曾获第六届当代中国山水大奖赛铜奖,并授予当代山水画优秀艺术家称号。
多年致力于北派和西部山水的探索和研究,近年先后在多地艺术馆参加联展,举办个人主题展览20余次。作品在多种美术刊物及媒体发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深入推进辖区交通秩序整治,全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榆中县公安交警大队持续发力,提升管控力度,调整勤务模...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