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留守”儿童监护真空下的高危群体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9-06 14:59 大字

记者走访多个农村家庭及学校发现,受各地撤并村小、家长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等因素影响,众多留守儿童搬离祖辈一直居住的农村,与老人一起租住在城镇学校附近的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变为“流动+留守”儿童,其居住地往往环境卫生差、交通干线密、流动人口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距离兰州市区50公里,这里聚集了大量流动的留守儿童家庭。 9岁的罗若彤就读于甘草店镇中心小学。早年父母离异,父亲远在新疆打工,罗若彤与67岁的祖母张慧芳租住在距离学校1公里、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

记者看到,祖孙俩挤在一张双人床上,床头堆放着被褥、衣物等,电线乱缠乱绕,燃气灶、取暖炉等生活设施杂乱堆放。屋外紧邻大型货车经过的交通要道,附近不少留守儿童都经由此处前往学校。张慧芳表示,院子里租住了3户人家,都是从农村搬来的。

最近发生的章子欣案,很多人都将悲剧根源指向了她流动留守儿童的身份。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孩子随着年龄变化,流动和留守的身份不断转化、重叠。如一些留守儿童小时候与父母在城市中生活,上学后则返回流出地区,从流动儿童转为留守儿童,再长大一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成为流动的留守儿童。

一些外出务工父母缺乏监护责任意识,任由年幼的未成年子女独自生活,较少回家看望或保持亲情沟通,甚至常年不与子女联系。

学校监管也有限。老师平日上学对留守儿童关注有限,一旦放假,更是鞭长莫及。农村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不畅,在安全衔接方面极易出现断裂。

救济途径单一短暂。调查发现,流动的留守儿童相关的政府和社会救助虽从未中断,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仅以送文具、走访慰问等流于形式的短期救助居多。

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矫正机制最为薄弱的人群,最脆弱的链条正承担着最重的重量。随着社会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章子欣们会处于“留守+流动”的境遇,该如何为这些孩子筑起安全的篱笆墙?

建立多部门、多组织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尽力构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专业化网络。完善救助保障体系和建立长效联系报警机制。同时,公安部门加强留守儿童生存环境流动人口、闲散人员的摸底、统计和管理。白丽萍任延昕

新闻推荐

推行餐饮用具标识化色标化管理强化经营环境卫生控制兰州市提升旅游餐饮服务质量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陈玮)9月1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规范兰州市旅游餐饮行业发展,提升餐饮服务质量...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