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我的支教故事

兰州日报 2018-09-06 03:05 大字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胡菊梅

有些光阴过得很快!切身体会而知春江水暖,真情投入才懂滴水石穿,理性思考方解任重道远。——题记

得知成为“三区支教”队伍中的一员,最初内心是忐忑的,我问校长:“如果你不是校长,而是我的朋友,你会支持我的这个选择吗?”校长肯定地说:“换成是我,我也会选择去。起码是一种人生体验。”我诚挚感谢校长及其他老师的鼎力支持。含着一丝期待,我开始了这段特殊的经历。

温暖与真情

榆中县第六中学,兴隆山下的一所寄宿制初中。记得初次抵达时,学校校长特意吩咐食堂给我做了用茄子、青椒、西红柿和土豆排列组合炒出来的四个菜,简易而不简单,那一餐吃得很香,菜籽油的清香时常从回忆中飘过;住宿被安排在女生宿舍楼里,宿管杨大姐细心地在为我预留的床板上铺上了一层干净的报纸,并热情地帮我铺床;为了方便做饭,学校给我买了一个电饭锅,虽然,那个4升的硕大的电饭锅到我离开也没有用过一次,但这份温暖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其实温暖又何止这些?记得每周周天晚上返校后,门房张大爷都会给我端来热腾腾的“破皮袄”,憨厚地说:“我家老婆子每周都做,你尝尝。”——尝了整整一年;管理宿舍安全的李大哥每次回家都给我带来各种蔬菜“自家种的,你放开吃,管够”;每到周五下班,同办公室的丁老师都会准时安排老公开车把我送到汽车站……

这些善良淳朴的教育工作者,我和他们素昧平生。是支教,让我有幸感受到兴隆山这片热土的温暖与真情!

信任与收获

在寄宿制学校里管理和照顾年纪小的学生住校其实很不容易。有很多次,生病了的孩子不去找班主任,而是径直来到我的宿舍;我和其他的老师一样,按照排好的值班表,轮流查夜;有的孩子因为想家,偷偷跑出去,我和其他值班的老师在夜色里,打着手电到学校附近的树林里拉网式寻找……点点滴滴的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孩子们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任;家长托付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还有孩子的青春。

班上一个瘦弱的女生王慧慧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很少到食堂吃饭,上课从不抬头,下课也不与人交流。几次主动了解后,我知道了她从小在四川长大,母亲在她幼年时得白血病去世,家里为了给她母亲看病债台高筑,他的父亲带她来到了榆中,父亲每天在工厂干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周末从不休息,孩子便无处可去。于是我经常把她叫到我宿舍,给她做喜欢的米饭,帮她洗头发;平时专门和她交谈,鼓励班上活泼大胆的孩子们主动跟她做朋友;她的鞋子坏了,我步行半小时帮她去买了新鞋;她想爸爸,我就打电话给她爸爸,让他们父女通话。渐渐地,她有了朋友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在一次作业中她夹了一个纸条“人生有一良师或益友足矣,而你两者都是。你陪我从短发到长发,我伴你从黑发到华发,你就是我亲爱的妈妈。”当时的我热泪盈眶,心情很长时间平静不下来。“妈妈”这个词是我的这些孩子们给予我最高的荣誉,是最真的情感流露!我用心对待这些寄宿的孩子们,他们学着真诚待人,礼让团结,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常会有小家伙,一声不响地夺过水桶,接满了水送回来;去洗衣服,总会有几个女生跑过来,和你争夺一阵手里的盆子;下班回到宿舍,门把手上挂着孩子悄悄放下的苹果、点心……教师节那天早上,透过教室的玻璃窗,远远地,我看到讲桌上放着一束鲜花——就是平时散步的小路边常见的那种:青紫色的小花瓣,镶着白色的花边,淡黄的花蕊,嫩绿的叶子。满满的一束,插在一只大罐头瓶子里。走近了,讲桌上摆满了孩子们做的卡片,上面写满各种祝福的话语,我竟一时红了眼眶。一整天,我都沉浸在为人师的幸福里……

刚来到学校时,一位老同事对我们说:“你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新的血液,每当看到你在校园里忙碌就会感觉到这所学校有了希望……”起初以为这只是一种客套,后来渐渐了解:学校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是职工转编,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别的学科转到缺老师的学科的。历史学科七位老师,全部在45岁以上,仅有一位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因为我带的班级成绩突出、学生和家长反响好,学校领导专门安排让我给全校老师上示范课,来听课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比上课的学生还多。那些两鬓斑白的老教师谦虚地向我请教怎么上出精彩的课,怎么和学生融洽相处,怎么写教研论文,怎么做课题研究……没有顾虑,没有丝毫难为情。——虽囿于现实,但仍渴望飞翔,我为这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了几近一生的同事决不放弃努力的精神深深感动!

学校要建设标准化心理咨询室,而全校无一与心理学科有关系的老师。当得知我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时候,学校主管德育的校长视我为行家,亲自陪着我去别的学校参观取经,并任命我为组长,让我全权负责建设。面对老校长的殷切期望,我连续熬夜查资料学习,设计方案,现场盯施工,如期完成了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我像一棵树,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信任像甘露给了我力量,激发我的信心,让我在兴隆山下这片土地上大显身手。在感恩中我抽芽、生枝,将那一片绿荫回报给我的学生,使他们学有所成,健康成长。

思考与感动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孩子们爱劳动远胜于爱学习。有劳动任务而可以不用上课,孩子们便欢呼着冲出教室——不用上课学习,是一件再快乐不过的事情!为了让他们用功学习,我想了各种办法,但收效甚微。

这些寄宿的孩子们接触的外部信息极为有限,在很多孩子眼里,念书的目的是很模糊的。有些孩子看到身边的人出去打工可以挣到钱回来炫耀,特别羡慕,纷纷想要辍学打工。对此,我和老师们也曾耐心和家长沟通,极尽所能说明上学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一年中我教的7个班里还是有近10个学生离开。

在这里,贫困是不容回避的话题并严重影响到基础教育。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农村的成年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寄宿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家长开学送到学校后基本不管,留下的这些孩子形同孤儿。学校做过统计,这样的孩子共有70多个。初二(1)班有一对姐妹,父亲在一个煤矿上打工的时候出事故失去了劳动能力,面对破落的家境母亲也只身出走了,姐妹俩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每当要交杂费、伙食费的时候,她们就躲到一边伤心地哭。这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生活的压力。虽然我也一直在尽自己的所能,在经济上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发动朋友圈的力量给最困难的孩子筹一些款。但这些努力对他们而言毕竟杯水车薪,不知道未来的各种困难他们将如何面对?六中地处县城里,条件还相对较好。一位老教师曾指着远处对我讲:咱们学校的情况不错了,下面的许多村子穷得很。

虽然教师待遇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这些学校里的老师除了固定的工资,别的什么收入都没有。生活上,我不能肯定他们不抱怨什么,可是工作上他们是绝对不含糊:备课、授课、辅导、测验每一样都有板有眼。初三的学生每天都要上夜自习到21:40,有时候周末还要上课,住校的孩子每天早上6:20准时晨跑。而上课和管理的老师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但是该上的课、该组织的训练,他们从没有落下过。学校要装篮球架子,体育组的老师们自觉加班到深夜,打着灯完成了所有安装工作,没有一句怨言。赶上农忙的时候,一些家在农村的老师周末赶回家忙上两天农活,再骑摩托车赶回来上课,从不耽误工作。

面对这些可敬可爱的同仁们,除了深深的感动和敬佩,你还能说什么?

时光匆匆,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结束了。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教过课的那一层楼的每一扇窗户都挤满了挥手送别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脸上真诚的笑容和依依不舍的神情,我泪如雨下。匆匆那年,一年的时间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些什么,但支教的经历赐予我一段鲜活而又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些奉献坚守的同事们,这些花朵一样的孩子们,给了我许多不曾体会过的感动和震撼,让我的精神受到了一场洗礼,必定受用终生。

新闻推荐

省市联合开展食品生产企业检查

【本报讯】9月4日,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为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发挥规模较大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近日,甘肃省食药监局食...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