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匠人”陶俊彩的水车情 王万盈 文/图

白银晚报 2017-07-17 11:24 大字

最近“消失”了十来天的陶俊彩再一次出现在了白银区群艺馆的一间书画展览室。在这里,他有另外一个“身份”——农民书法家。数十年的人生经历,让他在挥毫创作时,分外钟爱那些能表达人生意境和自然、正气的诗词名句。然而,不熟悉陶俊彩的人,不会知道他是地道的“木匠”出身,也是白银沿黄两岸为数不多能制作黄河水车的“大匠人”——白银黄河水车制作技艺传承人。在“消失”的这十几天里,他就是被宁夏的一家游乐园专门请去,“量身定做”了一台直径为1米的景观水车。“我从16岁开始正式学习木工,到现在大大小小前后一共制作了38台水车。现在做的水车基本都属观赏性的了。”陶俊彩说。

陶俊彩

陶俊彩制作的水车

A木船与水车

今年67岁的陶俊彩老家在白银区水川镇。这里与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仅一河之隔。长久以来,这里一直有个统一的俗称——“条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曾经相对发达的商贸,使这里农耕文明得到了提升。而象征沿黄两岸农耕文明和农业智慧结晶的水车也在这里一度得到推广兴盛。

“条城一带的水车在清代就有。听老人们说,从如今青城苇茨湾到水川一带约15公里长的河域,原来大小共有21台水车。到我们小的时候还存有十来台,但到现在已经只剩1台了。”陶俊彩说的这台水车,如今正矗立在水川镇大川渡村河岸,这台饱经沧桑的水车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对过去时代一种追忆的存在。

“那时黄河两岸会经常看到有船夫拉船,大船三四十人拉,小点的船一二十人拉。”受家庭“主业”影响,16岁的陶俊彩开始拜在木匠周治成门下学习。“而后来制作水车的手艺是我跟着陶宗礼老爷子学的。”陶俊彩说。

陶宗礼老人是当时条城一带远近闻名制作水车的“大匠人”。据陶俊彩介绍,老人当时只收了曾福寿和他两名弟子,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水车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以致水车匠人难以有机会展现一技之长。再加上他和师兄两人的年龄差距较大,因此几十年下来,也就是他一技傍身,才算是将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

B传承与变迁

社会的发展,让条城河面上的大小船只逐渐失去了身影,同时也让黄河两岸大小的水车停止了转动并逐渐破败、消失。36岁那年,陶俊彩迎来了难得的一次制作水车机会。一位老乡在兰州承揽了一项水车的制作工程。水车的直径达到15.4米,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受邀制作的最大的一台水车。此后多年,陶俊彩又应邀在新疆、宁夏、青城等地制作了大大小小各种水车37台,其中大多数是用于展览或是景观性的水车,直径最大的为11.4米,最小的为1米。“其实这种机会也不多,大多数都是朋友介绍而来的。他们有的会一次性定制几台水车。像直径为3米大的水车,在各种材料齐备的情况下,我一个人制作的话至少得1个月左右的时间。”陶俊彩说。

据陶俊彩介绍,黄河水车不仅是我国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统的黄河水车结构复杂,构思巧妙,选料讲究,采用大兴安岭的油松以及北方的柳木、榆木等。

“老祖宗真是太牛了,一台传统的水车部件有将军柱、驼梁、辐条、轴、袖筒、拦门闸、楔子、轮涡、掌盘、水槽等大小共有72个,全部使用木头做的,但名称里却都没有一个‘木\’字。”说起水车部件,陶俊彩如数家珍。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车的制作也在改进。以前制作一台直径十五六米的水车需要数十名匠人七八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现在最多只需要一半人、一半的时间;以前安装、调试需要全村人出动帮忙,时间至少半个月,而现在只需要一台吊车,随时随地即可完成,省时、省力、省工。当然,还有一些原本靠人工加工的土钉、车绳以及车水用的龙涡、码港等,都被新材料所替代。

“时代不同了,年轻的一代上学,然后到城市里就业、生活,谁还愿意守着这个没有市场的行当艰难度日呢?”说起传承,陶俊彩不无感慨地说。他有两子一女,但没有一个愿意接触木匠这一手艺活。有的亲堂子侄偶尔还会请陶俊彩给他们的鱼缸里制作一个微型水车,老人心里气得瞪眼睛,但嘴上还只能搪塞:“等我有时间了看。”

让陶俊彩欣慰的是,这几年别人请他做大点的水车时,他都会喊上青城镇的木匠杜明权。这也成了他心目中水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58岁的杜明权平时主要给别人做民房木工和家具为主。已先后和陶俊彩合作完成过11台水车的制作。“他的速度和技术现在已经超过我了。”陶俊才认真地说。

新闻推荐

榆中县——联扶路上遇险情法院干警伸援手

【本报讯】日前,一辆小轿车在马坡乡阳屲村一路口遇险,途经此处的榆中法院干警立即进行救援,有效地防止了险情的扩大,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当天下午,榆中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柯立荣带领办公室支部全体干...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