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6年甘肃省第三届“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事迹

甘肃日报 2016-10-10 00:00 大字

2016年甘肃省第三届“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事迹

编者按为大力宣传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作为的新形象,促进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全省范围开展了“2016年甘肃省第三届‘老有所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现将鲁挺等获奖者代表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号召广大老年人向他们学习,树立健康、积极老龄观,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关爱互助服务,为实现甘肃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正能量,做出新贡献。

金学明:永不松套的老黄牛

金学明,1931年出生,曾任天水市秦州区原吕二乡党委书记、原天水市委秘书长、秦州粮食局局长、手工业联社主任等十多个单位的领导职务,1992年8月离休。

1993年,他牵头成立了天水市第一家老年经济实体管理办公室——秦州区老年经济实体管理办公室。在没人没场地的情况下,他按照“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经营”的原则,进机关、跑基层、做市场调查,谋求得到重视和支持,靠着一股韧劲,用半年多的时间,上门走访了180名离退休老干部,348名退休老工人、480名下岗职工,39名残疾人,向他们虚心问计,同时邀请天水市8名企业家担任业务指导,搭建起了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协助老人们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享受了国家的减免优惠政策,使经济实体越办越好,产品远销省内外。截至目前,秦州区老年经济实体管理办公室共创办老年经济实体31个,产品销售近亿元,上缴税金513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解决下岗职工389人,有129名老年人在老年经济实体中成为法人。秦州区老年经济实体管理办公室荣获省、市“兴办老年经济实体先进集体”,获全国“开拓老年事业”一等奖。为了加强老年人自我管理和服务,金学明经过争取,报请民政部门审查批准,于2009年9月成立了秦州区老年协会。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金学明还不顾高龄,亲自登门多次拜访老艺人,协商成立了“秦韵”秦腔演唱团,每周举办秦腔演唱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爱好秦腔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娱、老有所乐。自2010年4月起,协会已累计演出480多场,吸引老中年观众10万多人次。“秦韵团”还被邀请到兰州各地公益演出50多场,给更多的老年人传递了精神享受与快乐。

李洁:真心奉献体现人生价值

李洁是兰州绿地志愿者中心的机构负责人。她退休后于2006年创办的兰州绿地志愿者中心,是以倡导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全力提高全社会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进步为理念的社会公益民间组织。

李洁在公益这块土壤里辛勤耕耘,带领志愿者走进城乡社区和中小学举办环保动保活动,用行动努力传播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2013年、2014年,中心开展的以“狗狗猫咪和我们的约定”为主题的环境教育课,启发孩子们从小就有一颗保护小动物的爱心。2014年,以“拒看动物表演”为主题的环境教育课,旨在让孩子们了解动物表演背后的真相,引导孩子们远离动物表演。“小小节水员”为主题的环教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懂得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2015年,以“零废弃,善待地球”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小课堂,让孩子们知晓垃圾分类的好处,教育他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美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岷漳地震发生后,李洁立即带领志愿者赴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帮助灾区儿童脱离困境,抚平地震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多年来,李洁不仅奔波在兰州各中小学的课堂上,还十分注重对志愿者的培养。她是兰州地区10多个大专院校根与芽小组(由珍·古道尔创立的国际性组织,在中国有超过600个根与芽小组)的指导老师,指导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和关注社区的活动。如今,李洁的兰州绿地志愿者中心已发展为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支教助学和志愿者培养为一体的公益机构,她本人也被授予“根与芽指导教师成就奖”“国际爱护动物行动项目优秀教师奖”等诸多荣誉。

吕凤斌:播撒绿色的种子

1948年出生的吕凤斌是酒泉市人。他甘守寂寞,坚持植树造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荣获了金塔县首届“最美身边人”称号。

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是全县比较大的风口之一,沙进人退、耕地被侵,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2008年春季,在吕凤斌积极争取下,县林业部门向上三分村一组调拨了3000多株沙枣、红柳和新疆杨树苗。但是,村民们没有种植经验,而且不愿意义务种植这些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防风固沙苗木。吕凤斌二话不说,带着妻儿率先在风沙沿线开始种植,把植树造林当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来干。村民们被他的精神感动,也纷纷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里来。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新栽植的树苗有些开始干枯,有些被鼠兔啃食。吕凤斌一方面大量查阅资料,积极向林业工程师咨询,一方面自费学习植树专业知识,收集林业技术资料。凭着这份韧劲和决心,不断实践,最终取得了实效,一排排新植的树苗茁壮成长,风沙也初步得到了治理。在此基础上,县林业部门对条件相对较好地段进行了人工治理,规范管理,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在沙漠外围营造了以沙枣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前沿营造了以新疆杨、红柳等为主的水灌阻沙林带,中部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既能防风固沙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如今,上三分村一组的一条长300米,宽60米的林带已经形成,从根本上解决了风沙对村庄的侵蚀。这里柳红杨绿、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杨树、枸杞、红柳长势喜人。满眼绿色尽收眼底,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民的庄稼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陶有万:小曲艺术传承人

陶有万,1956年出生,白银市白银区武川乡独山村人,武川新村社区开泰艺术团团长。他白天上班,晚上演出,一曲曲乐调,一折折小戏,被他熟练地唱给了广大观众。

陶有万的三弦演奏和小曲演唱,来源于父亲言传身教,共四十八折小曲戏。2015年,他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开泰艺术团,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扬。艺术团成立之初,参加的人员大都是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在白银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时,他自己承担注册资金3万多元,并购买服装、乐器和演出器材,积极争取排练场地,使剧团的活动得以有声有色的开展。

两年来,开泰艺术团名声一天比一天大,许多居民都说:“走!到武川看戏去!”陶有万的团队先后为本社区和其他单位共成功演出近30场,两次参加区里的文艺汇演,获得好评。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的哥的爱心》被区里推荐参加了全市道德讲堂文艺比赛并获奖,在白银市第三届“舞动白银”广场舞蹈比赛中,获得铜奖。白银电视台三次对开泰艺术团的活动做了报道,反响强烈。目前,艺术团已发展为60人,设有小曲队,舞蹈队,秧歌队,合唱队等,团员大都是农民。2016年5月,陶有万被白银市文化局评为民间艺术大师,开泰艺术团被文化部授予“先进民间文艺团体”。陶有万是城乡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带头人,也是无私的奉献者,得到人们的称赞。

杨西屏:放飞老年人的歌声

杨西屏,定西市安定区人。2011年8月,定西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她一直担任市老年大学艺术团合唱队教师。五年多来,她满腔热情、认真负责地为学员服务,为市老年大学艺术合唱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西屏始终坚持合唱队资源共享、不设门槛、来去自由的原则,吸引了大量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中老年朋友参加,经常参加合唱的人保持在80至100人。针对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声乐水平有差异的情况,她通过看电视、听音乐、上网等办法,精心挑选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江山》《中国梦》《祖国你好》等广为传唱的歌曲100余首,供学员们选择,满足大家的唱歌需求。在她的带领下,合唱队认真刻苦训练,积极踊跃地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获得了诸多荣誉。在2011年市老年大学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唱红歌活动和2014年全市老干部系统文艺演出上,均获一等奖。在2016年市老龄委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中老年人专题文艺演出上荣获二等奖。2011年以来,她带领着合唱队连续6年参加了中华路街道办举办的庆祝“七一”建党节活动。同时,杨西屏还带领合唱队经常在友谊广场、玉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地举办联欢活动,演出大合唱、小合唱等,每场观众都多达千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杨西屏和她的学员们用自己的行动,热情讴歌了党的光辉业绩,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更展现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新风采。2003年,杨西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荣誉称号,还被省、市、区老年体协评为“群众文体工作先进个人”。

“老妈妈”:爱心温暖千万家

在酒泉市肃州区尚武街社区的“老妈妈”爱心服务队,有情系双拥“兵妈妈”、基层党建“先锋妈妈”、楼院物业“管家妈妈”和排忧解难“贴心妈妈”等多支服务队伍,她们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情系双拥的“兵妈妈”,坚持拥军共建服务,亮化了社区党建品牌。妈妈服务队在坚持绣制拥军鞋垫、开展关爱关怀活动的同时,以老妈妈为主体的辖区居民家庭重点与外省市的入伍战士结对认亲,使远离家乡的子弟兵在驻地也有家,解决了一些独生子女从军后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军地联系,被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组委会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践行宗旨的“先锋妈妈”,强化基层志愿服务,树立了党员良好形象,积极参与楼院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发动党员争创先锋岗,争做中心户,主动走访联系居民群众,进行党建知识和法律知识宣传。通过带头服务,树立楼院党员的良好形象,有力推进先锋引领行动,推动了楼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美化家园的“管家妈妈”,参与物业管理服务,推进了楼院自管自治。宣传引导小区、楼院居民按时交纳物业费,组织业主处理疏通下水、解决楼顶漏水等问题,组织楼院铲冰除雪,帮助打扫楼院卫生。“管家妈妈”积极参与楼院管理,帮助化解物业管理及居民家庭的矛盾纠纷,增强业主自管队伍的工作力量,调动辖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推进小区楼院自理自管工作。排忧解难的“贴心妈妈”,开展便民利民服务,营造了温馨生活环境。辖区空巢、独居老人多,她们组团互相联系照应,每天打电话互报平安,经常几个人相约“串门子”,帮一些行动不便的人做家务,一起聊天,排解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她们还经常帮助忙碌的上班族接送学生,照看小孩,解决了年轻人工作和照顾孩子难以兼顾的问题。

鲁挺:***践行者

鲁挺,甘肃农业大学教授。2008年6月退休后,曾任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鲁挺教授退而不休,积极组织离退休老教授团队参与甘肃省“银龄行动”。

2010年11月,全国银龄行动座谈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参会代表赴永靖县观摩考察由省老教授协会与永靖县合作实施的“银龄援农”项目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对老教授们为农民所做的实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鲁挺就是该项目的主持人。鲁挺十分关心甘肃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多次带领老教授团队深入临夏州东乡县河滩镇花椒产业基地,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修剪花椒、防治病虫害,使花椒增产20%-30%,他的“花椒综合管理‘十字\’方法”也得到广大椒农的肯定。他积极承担***项目,在省老教授协会羊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兰州市榆中县陇源养殖场,指导羊场引进新品种,采用调制饲草料、防治疫病、人工受授精等先进技术,使羊场的生产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并把羊场自繁的优良种羊送到农户家中,跟踪上门服务,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千家万户养羊致富。他十分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在永靖县陈井镇主持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养羊扶贫”项目上,重点支持空巢老人和妇女,每户2只母羊,户均增收2000元;他积极倡导实施“志愿关爱行动”,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支教,开展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多年来,鲁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和丰富着老有所为的内涵。为此,他获得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华孝亲敬老模范提名奖”“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甘肃省老教授事业奉献奖”等荣誉。

苏学忠:老有所为热心公益

苏学忠,临夏市人,71岁。1988年创办临夏市学和纺织品商行,依托藏区大市场,销售布料,销售网点多达十几家,促进了甘、青、西藏地区的经济交流。他遵纪守法,诚实守信,2000年被评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模范经营户”。2001年,他接手临夏市氧气厂,筹措资金,让即将倒闭的企业恢复了生机,他实现技术更新,结合实际,购买先进设备,聘请专业人才,生产医用氧、工业氧、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厂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他创办学和帽子厂,经过多年发展,在西北地区打响了品牌。

1997年,苏学忠当选为临夏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响应政府号召,苏学忠将氧气厂的一半厂区出让给滨河路拓宽改造项目,带头拆除了氧气厂办公楼、住宅楼,对滨河路拓宽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2001年,苏学忠当选临夏州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他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定期到周边贫困地区走访、慰问,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2002被评为临夏州首届“先进社会公益人士”,2003年被聘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慈善协会荣誉理事。2004年,他参加了由《民族报》晚刊组织的“爱心百元送温暖”活动,走向贫困山区,挨家挨户看望生活困难的群众,出资捐献为他们缓解困难。冬天,他还给他们送去了清油、面粉、被褥等物资。2004年,他投资2000万元兴办志成中学,解决学生就近入学难题。他还每年拿出钱来资助贫困生上学,其中的3名贫困学生现已参加了工作。2005年,他向积石山一幼儿园送去课桌、板凳100套,缓解了他们办学的困难。2006年,苏学忠荣获临夏市“文明使者”荣誉称号。

王一航:甘肃马铃薯育种的领头人

王一航,甘肃渭源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科技功臣奖获得者,甘肃省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省政府参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

1982年,王一航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甘肃省农科院渭源县会川镇马铃薯试验站的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30余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选育出陇薯系列新品种12个,在甘、宁、青、新、陕、川等省区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50多亿元,为甘肃省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选育出的陇薯3号是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的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是目前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铃薯品种。新品种陇薯6号具有丰产稳产、适应范围广、抗旱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新品种陇薯7号与LK99填补了西北地区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品种缺乏的空白。选育成功的超高淀粉型新品种陇薯8号,薯块淀粉含量高达22.91-27.34%,实现了高淀粉育种新突破。他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模式,开创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育种产业新局面。多年来,王一航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诸多荣誉。2008年,他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岗位科学家。2009年,省委作出关于向王一航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朱义:古稀之年当先锋

朱义,张掖市甘州区人。2010年,67岁的他当选为西洞村党支部书记。

西洞村地处祁连山北坡,属省列贫困村。朱义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协调筹资45万元,把原来年久失修的提灌站翻修一新,使1600亩旱地变成了保收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变了过去灌溉时渠路不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朱义带领群众修建村内道路5.5公里,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他积极协调“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筹资80万元,架设村社路灯240盏,美化了村容村貌,方便了群众出行。

面对本村耕地少,产业单一的实际情况,朱义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荒滩上修建温室大棚。他白天召开全村会议,邀请区农业局、区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大家讲述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晚上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大家。他拿上铁锹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到荒滩上,挖下了西洞村温室大棚的第一铁锹土。随后几个月,朱义每天都最早到,在挖棚体、架棚竿、育菜苗等每件事上都亲力亲为,向工程队、林业局技术人员询问如何能减低成本、提高收益,顶着烈日赤膊上阵和群众一同搬砖和泥。每天的工程结束后,他总要在工地上转一圈,半块砖、一截钢筋都会捡起来放进仓库。终于,100座温室大棚在西洞村十里荒滩拔地而起。如今,大棚蔬菜已经投入市场,经济效益超过预期,老百姓感受到“荒滩掘金”的成效,更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他还带领全村村民修建高标准农田4000亩,明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000亩,通过这些措施让西洞村的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2016年,朱义被上级党委评为“优秀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新闻推荐

榆中启动校车服务全覆盖工程

本报讯(记者蒋文艳通讯员高向立)榆中县校车服务全覆盖工程启动仪式日前在马坡中学举行。榆中县四中、马坡中学、清水中学、上花学校以及哈岘小学符合条件的671名学生已被纳入校车接送范围,先行进行...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