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虎 今年93岁的周廷伯老人,生活在白银市武川小区。他性格温和,待人友善,饮食从不挑剔、非常规律,偶尔抽烟但滴酒不沾。老人耳聪目明,身体强健,除了偶
本报记者张虎
今年93岁的周廷伯老人,生活在白银市武川小区。他性格温和,待人友善,饮食从不挑剔、非常规律,偶尔抽烟但滴酒不沾。老人耳聪目明,身体强健,除了偶尔感冒外很少生病。认识老人的人都说,他一辈子是个和睦友爱的老好人,必有福报。如今,老人四世同堂,舒心地享受着子孙带来的天伦之乐。
图为周廷伯和老伴。本报记者张虎摄
润林联韦玉璞书本报记者朱德军摄
图为周廷伯老人和家人的合影。本报记者张虎摄
自小艰难生活困苦
1924年,周廷伯出生在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生计艰难在周廷伯儿时的记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月,苦难降临在周廷伯所在的这个农民家庭的远不止饥馑和战火。周廷伯姊妹四人,弟兄里面他排行老三。姐姐的不幸夭折,让周廷伯从小就懂得了友爱兄长、和气待人。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周廷伯六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少年时代就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悲痛。也就是从十四岁起,周廷伯柔弱的肩膀承受起了奔波生计的重担。
在那个战乱年代,苦不堪言浓缩了当时贫苦家庭的所有生活滋味。青城、水川对河两岸,被抓去当壮丁成了那一代成年男子很难逃脱的命运。一旦成为壮丁,十有八九都会殁于乱世。正值少壮之年的周廷伯,为了躲避抓壮丁,在亲友的帮助下来到了武川乡武川村王家沟社,当起了长工。
白手起家抚育儿女
在当长工的年月,周廷伯友善待人、克勤克俭给庄子上的人留下了较好的印象。1949年,共和国成立,土改应时到来。周廷伯分到了土地,并在王家沟社安置了属于自己的新家。1952年,大女儿的出世,让周廷伯肩上又多了为人父的责任,也开启了他白手兴家的历程。
为了养家,周廷伯栉风沐雨、非常辛苦。田间劳作,披星戴月,如同家常便饭一样出现在周廷伯操持家业的日子里。吃苦耐劳、勤劳朴实涵养了周廷伯的性格。也正是这份性格,成就了周廷伯在待人接物上的平和沉稳。在农业社时代到来时,周廷伯负责放一百余只羊。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繁重的活。一百余只羊每天都必须进山,还要早出晚归,工作非常辛苦。在老伴的记忆中,周廷伯在农业社挣工分时往往能挣到满额的十个工分。用周廷伯老伴的话说,这些满额的工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曾一度让家里的孩子感受到了能穿暖衣服、能填饱肚子的巨大幸福。也正是因为这份幸福无比的昂贵,周廷伯的儿女们对于父亲都有着由衷的敬重之情。
四世同堂家风绵长
据周廷伯老人回忆,1975年武川乡水利工程上马,武川乡有了万余亩水地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的福音;1980年,武川乡迎来了包产到户,当地村民们开始过上了不再担心饿肚子的生活,自收自足的生活有了奔头。之后的日子里,周廷伯老人迎来了他作为父亲的幸福事儿。随着长子周治江花烛结彩,儿女们各个陆续成家立业,周廷伯迎来了拄杖夕阳红的快乐。2012年,随着白银区武川乡移民新村幸福工程的推进,周廷伯老人举家搬进了城里。说起社会的变迁,老人向记者一个劲地夸赞:“党的惠民政策好!住上了新楼房,心里很舒坦!”
周廷伯老人告诉记者,他因为生于乱世、父母早逝、受家庭条件限制,读书不多而深感遗憾,后来因为白手起家、创业艰难,自己的子女都没有上过高等教育而感到非常可惜,所以他非常尊重有知识的人。现在,他的十四个孙子里面出了八个大学生,他觉得略感宽慰。但他始终勉励子女,一定要让后世子孙多读书,懂道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为周廷伯老人从不饮酒,也不赌博。现在,老人的五个儿子也从不赌博,并且都是滴酒不沾。周廷伯的长子周治江感慨,父亲的美好品行和言传身教就是他们做子女的最好的居家财富和处世信条。“父亲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我至今还记得,姥姥在世的时候,父亲经常让我和弟弟用架子车把姥姥拉到家里住一段时间。”
据周廷伯老人的幼子周治军回忆:“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困难。那时候从武川过境的火车还是蒸汽机火车,火车驶过后车轨上会留下很多煤末。我和哥哥们把煤末清扫回来后,和上土,和成煤块,冬天取暖用。父亲就让我们把煤块给姥姥送去。所以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觉得孝顺老人就是美德。”
如今,周廷伯老人的儿女们不仅孝顺,而且彼此之间还非常友爱。用他们的话来说,这都是受父亲家风的濡染。
生活规律饮食有度
周廷伯老人告诉记者,今年93岁的他亲身见证了幸福生活一步步到来的历程,他非常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看到党和国家事事为人民着想,他打心里感到幸福。
说到老人现在的生活,周廷伯老人的老伴告诉记者她比丈夫小十二岁,但她至今还觉得丈夫心态乐观、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老人介绍说,周廷伯老人早上吃浅一碗糁饭,中午牛奶泡馍,晚上一碗面条,饮食有度,从不暴饮暴食,按时休息,心态非常平和。
记者感言:
周廷伯老人身上的孝顺、友善,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老人身体力行涵养出来的朴实家风、教育出来的仁爱子女、濡染出的文明家庭,正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美所在。有德者必长寿!让我们向周廷伯老人致敬,并将他的家教家风在社会大家庭中学习发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文艳通讯员张文海)日前,榆中县总工会女工委举行了“关爱行动”发放仪式,给24名特困女职工发放了帮扶慰问金14400元。据介绍,“关爱行动”主要针对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档案的困难女职...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