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今兰州桥桥通南北(三)

鑫报 2016-09-20 00:00 大字

桑园子黄河吊桥是兰州市以“民办公助”的形式修建的一座吊桥,又称来紫堡吊桥,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水墩村西北、桑园子村东、火车站北端、包兰铁路黄河大桥下游约5公里处。这是一座钢索柔式吊桥,主桥长127.40米,宽3.10米,轨道板宽1.10米,主索7根,吊杆31对,索塔高10米,底宽1.43米×8米,净距3.10米,主索最低点距桥面1.10米。台宽5.40米。它是为乡镇企业生产、运销和两岸交通而修建的专用吊桥,只限拖拉机、蓄力车、行人通过。这座吊桥由铁路部门协助设计,来紫堡乡人民政府组织民工施工,共投资36.80万元,其中乡政府自筹13.50万元,榆中县投资3万元,兰州市投资20万元。1979年开始筹建,1980年建成。

青城黄河吊桥是兰州市采用“民办公助”形式修建的又一座跨黄河吊桥。

榆中县青城镇位于兰州市区东的黄河南岸,与北岸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及其近百里以内的地域统称“一条城”,自古就是陇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据史志记载,青城始自北宋,为秦州刺史狄青所筑。明万历年间扩建新城,为纪念狄青,更名青城。历史上,青城古镇曾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商业比较繁荣的地区,以食盐、水烟、粮食、木材、羊毛等为主的商业贸易尤为兴盛,而且有厚重的文化渊源,因此,古青城城市虽不甚大,但建设却极有特色。城内外街巷井井有条,排列整齐,主要街道两侧商铺、官商宅院鳞次栉比。因文化比较发达,青城与其对岸的水川地区仅清代嘉庆年间至清末的200年间,就出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100多人,其中仅翰林、进士就有10多人,故祠堂、庙宇、豪宅甚多。为适应商业需求,建有青城商会东会馆、西会馆等建筑,镇内建有生产水烟的烟坊多处。道光十一年(1831年)创建私立青城书院。镇内有很多极具特色的四合院、三合院式民居,房屋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并以砖、石、木雕饰,刻工精美细腻,有山水、树木、花鸟、禽兽、人物等,形式多样,栩栩如生。解放后,特别是“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庙、堂、馆、院、楼等建筑遭到极大破坏,绝大多数被毁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陇海铁路线的建成和312国道的通车,“蜿蜒山峦相拥,大河天堑相隔”,曾为古丝绸之路重镇交通要冲的青城,因远离交通干线和大城市,交通不便而逐渐衰落。但从现存的青城书院、高氏家祠、隍庙前厅、戏楼和数十处居民门楼、三合院、四合院中,尚能看出青城昔日的辉煌。

青城南依连绵不断的高山,即镇所谓的榆中北山;西接大峡;东临乌金峡,出乌金峡即为平川、靖远;北与白银区水川镇隔河相望,水川镇再往北即为白银区的强湾、王岘等乡镇和白银城区。条城、靖远一带均属甘肃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也是古代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明长城就从青城通过,当地人称之为“边墙”。1949年8月,数万解放大军就是在青城一带黄河上靠船、筏渡过黄河,参加了解放兰州、进军大西北的战斗。

黄河青城段没有架设过桥梁,两岸交通运输全靠船和羊皮筏子。解放后,黄河北岸建起了白银工业区,铁路、公路都从黄河以北的白银市通过,青城盛产的瓜果、水烟、棉花等农副产品还得靠船摆渡到对岸装车运出,夏秋一遇黄河涨水,农民常为瓜果等不能及时运出叫苦不迭,当地人感叹地说:“要是有座桥就好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城的商品经济发展得很快,随着养殖业、乡镇企业和个体运输的兴起,人们盼桥的愿望更加迫切。青城镇人民政府顺应全镇两万多农民的意愿,在省、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白银市、白银区的支持下,民办公助,投资210万元,开始架设桥梁。

青城黄河吊桥位于青城镇压东部与白银区水川镇白茨滩村之间的河段上,由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兰州铁路工程处施工,是一座双链柔式钢索吊桥,主桥长180米,包括引道全长322.90米,桥面宽4.50米,荷载20吨。1985年10月开工,1987年7月竣工,实际造价150万元,其中甘肃省交通厅投资50万元,兰州市划拨20万元,农民集资20万元,其余由县、乡人民政府筹集。它的建成,把青城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不但方便了两岸群众,而且也连通了包兰、宜兰、西兰三条公路干线,对兰州东部和甘肃中部交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青城黄河吊桥是当时黄河兰州段上跨度最大的一座双链柔式吊桥。该桥于1987年12月26日剪彩通车。

据《百年中山桥》

20世纪70年代,随着桥梁技术的提高,兰州市开始在黄河上架设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把兰州的桥梁建造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城关区是兰州市的老城区,也是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黄河从区中心穿过,把城关区分为黄河南北两部分。城关区南北交通及由兰州通往白银、银川等地的过境交通全凭中山桥承担。据1974年统计,中山桥承担昼夜混合交通量高达12729辆。当时,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桥的交通量还在不断增加,经常发生刮车和其他交通事故,造成交通阻塞,有时一次阻塞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之久。为此,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为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桥梁,这就是兰州市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型连续梁桥——兰州城关黄河大桥。因大桥位据城关区,又是兰州解放后在黄河城关段修建的第一座跨黄河公路大桥,故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城关黄河大桥。

1974年,甘肃省计委、建委向国家建委提出修桥申请,同年,国家计委、建委批准。修桥资金由国家补助600万元,地方安排500万元,共计1100万元。桥址选在中山桥东约1600米处,地质情况较好,河段上没有沙洲,河道比较顺直稳定,河面宽为250米——350米;桥址处南北两岸较为开阔,其上游1600米处有中山桥,桥北岸有白塔山,地形陡峻;桥址下游南岸有较为平坦的农田;桥址处河底表层为8米——10米的沙砾层,其下为第三纪白垩地层。

该桥由兰州市勘测设计院(今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设计桥长307.10米。5跨,中间3跨长70米,两边边跨各长47米,桥面宽21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米。上部结构为混凝土连续梁,梁体采用变截面箱型薄壁梁,双箱式,每箱双室。人行道外侧置装饰性浮雕栏杆。设计荷载汽-20级,拖--200级,人群荷载400公斤/平方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混凝土实体墩台,沉井基础,基底置于岩层。通航标准按五级航道设计。

1977年9月15日,大桥正式破土动工,于1979年9月25日竣工,28日正式通车。

兰州城关黄河大桥是当时全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当时预应力工艺在兰州建桥史上是第一次接触,为了提高质量,高标准建成大桥,施工单位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对每一个项目,都是先试验,后施工。从原材料进场、配合比的选择、质量的检测到施工方法的确定,都做了必要的试验工作。如拼装箱梁所用的几百盘高强钢丝,几千个锚塞、锚环,根据规范,是抽样检查,但为了保证大桥质量,都是逐盘逐个进行检查。

这座当时全国跨度最大的预应力连续梁桥的建设,也引起了全国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设计施工单位的极大关注,很多单位来兰观察、考察、研究、协作、支持。

1984年2月17日下午,兰州城关黄河大桥经受了建桥以来的第一次重荷考验,一辆总重207吨的特种拖车从桥面缓缓通过,大桥安然无恙。经仪器测量,这座304米长的5跨预应力连续梁受压后的形变程度均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兰州城关黄河大桥具有受力性能好,行车安全平稳,用料省等特点。它的曲线上部轮廓,跨经大,造型美观,雄伟而轻巧。桥栏杆上的精美浮雕,又增加了大桥的艺术效果。大桥通车后,在南桥头的两条引道与南滨河东路之间,建起了滨河儿童公园(现改为市民广场)。大桥西侧,于1983年底又建成了一座古典式的大屋顶建筑——两层楼的水上派出所。1987年,又在大桥南端两条引道的交叉处建起了一座“丝绸古道”石雕。它们与兰州城关黄河大桥共同组成了兰州市的一个新景点。

十一、兰州城关黄河大桥

十二、桑园子黄河吊桥

1983年黄河兰州段第四座黄河吊桥--八盘峡黄河吊桥建成。八盘峡黄河吊桥位于新城黄河大桥上游6公里处的八盘峡水电站,是水电站专用的黄河吊桥。

桥梁结构为钢索加钢桁架式,主桥长174米,包括引道全长179米,桥面宽6米,其中车行道宽4.50米,人行道各宽0.75米,设计荷载汽-15级。

十三、八盘峡黄河吊桥

十四、青城黄河吊桥

新闻推荐

榆中杨正君舍己救人被追授“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

◇记者张小燕通讯员高飞鑫报讯10月13日,榆中县追授在2016年8月17日发生的见义勇为事件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和平镇和平村村民杨正君“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并授予当时一同救人的李海燕、张...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