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离我们还有多远?
本报记者 房惠玲
清明节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接受了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然而,在农村,传统祭祀依然“深入人心”,每到清明时节,人们通过焚烧钱币、信件,甚者焚烧“房屋”、“汽车”、“电脑”等为逝者“邮寄所需”。倡导文明祭祀,依然任重道远。
1 城市:文明祭祀逐渐取代传统祭祀
3月28日,是今年清明祭祀的首个高峰日,小吴一大早就来到兰州市殡仪馆祭祀去年去世的奶奶,她的祭品是红丝带与鲜花。
小吴告诉记者,她从小是奶奶带大的,现在奶奶走了,她很想念奶奶。用红丝带祭祀表示她和奶奶的心连着,永远不分开;鲜花祭祀是希望奶奶在另外一个世界开心快乐,奶奶的笑容会像鲜花一样绽放在她的心里。
同时,在兰州市龙凤园公墓区记者看到,前来缅怀故人的人们都井然有序的按照公墓区提出的 “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的祭扫方式进行祭祀。
金大哥的父母都安葬在龙凤园公墓区,每到清明节时,金大哥都会带着一家三口给父母祭扫。他告诉记者,以前来祭扫时,都是摆很多供品,烧的纸钱也很多,整个公墓区给人的感觉是乌烟瘴气,加上公墓区树木比较多,很容易引发火灾。
近年来,政府提倡 “文明低碳祭扫”,杜绝不易降解的塑料祭品进入墓区。金大哥响应政府号召,只带少量的祭祀物品,并尽量把这些物品在祭祀完后都吃掉,公墓区还专门设立了焚烧纸钱的铁炉。
2农村:焚烧祭祀久盛不衰
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大部分群众的观点是:传统焚烧祭扫才能达到祭祀的作用,因为在世的子孙只能通过香火传递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先人来说也是后继有人。
榆中县金家营村的胡大爷说,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清明节上坟时通过给先辈烧纸、放鞭炮、供祭品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人们把清明上坟看的比过年还重要,他们家今年把上坟的日子订在了4月4日,到时候,在兰州打工的两个儿子和在榆中县工作的女儿将携全家回来上坟。
胡大爷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也要让“先人”过过好日子,让他们见见曾经没见过的东西,给“先人”烧些美元,烧个小轿车,让他们去外国旅游。
榆中县转嘴子的民间阴阳师张老先生和记者闲聊时说,他们这里的习俗是清明前一天“上坟”,到时候全家男丁全部给先人去“上坟”。烧的纸钱越多越好,供的供品种类越多,表示对先人的重视程度越高。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当前,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混得不错,把清明上坟看得相当重要。平时过年都不回来,但是清明绝对会回来。有的年轻人为了摆阔气,只要是市面上有卖的,基本都会买齐全来给“先人”烧。
“这种铺张攀比的心态很严重!”张老先生告诉记者。
3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文明祭祀
据兰州市殡仪馆的蔺主任介绍,清明祭祀原本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几年来,兰州市政府倡导广大市民文明祭祀、安全环保、节俭祭祀。清明祭扫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今年兰州市殡仪馆免费为来馆祭祀的群众每个骨灰盒赠送一枝鲜花,市民采用鲜花等文明祭品寄托情思。
同时,推出互联网网络祭祀、时空信箱、红丝带祈福、鲜花换纸钱、放生仪式等祭扫方式,主动为群众文明低碳祭扫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心理学家魏老师认为,年龄大一些的人们无法接受现在的文明祭祀,不会主动用政府推崇的方式方法去祭奠祖宗,应在传统的祭祀方式下注意防火。鲜花及其它不烧纸钱的方式较进步,就是一种纪念形式,寄托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为了让后人懂得感恩。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把社会上的人和事改变的。当然文明祭祀是潮流所向,经过岁月的冲刷,人们的心灵会一步一步更加文明,社会的文明程度会慢慢提高。
新闻推荐
本报靖远讯日前,走进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香菇生产大棚,一排排菌棒上长满了小伞状的香菇煞是好看。年轻小伙儿杨家驹是蒋滩村第一个引进香菇种植的农户,他的两亩香菇刚刚进行了第一茬采摘,再过一两天就...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