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挖掘培育高端人才助推兰州转型发展 兰州市领军人才风采撷英(二)

兰州日报 2014-12-02 16:09 大字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抓好第一资源、服务第一要务”,全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人才效能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较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兰州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在抢占发展先机、推动转型跨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在全市开展首批领军人才评选活动,从全市各行业、各领域评选出90名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扶持和使用,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今年,在考核、淘汰、吸收的基础上,将兰州市领军人才规模扩大至99人,进一步增强了领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为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进一步激发领军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市委人才办决定对部分领军人才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宣传他们爱国敬业的政治情怀,宣传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宣传他们干事创业的首创精神,宣传他们默默耕耘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加快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投身时代创业的生动局面。

高丽萍同志主要事迹

高丽萍,女,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坚持在农村生产一线,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带动全区农民走科学种植的发家致富路;在七里河区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特菜引种生产、鲜食玉米推广、设施农业发展、旱作双垄全膜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丽萍同志多次受到省、市、区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2004-2012年连续9年被市、区有关部门评为农业先进工作者。2006、2011年被省植保站评为全省植保植检全省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市农牧局评为全市科技特派员先进,2009、2012年被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评为市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市农牧局评为全市种子执法年先进个人,2011、201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兰州市第一、二届领军人才,2011年获兰州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2013年被市科协授予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2014年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

引进推广脱毒种薯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七里河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普遍存在种植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尤其是田间病毒病发病率高达45%以上,产量低,品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产业发展。为从根本上改变种薯质量差、生产水平低的现状,高丽萍同志从2007年开始,积极联系甘肃省农科院及有关专家,引进马铃薯脱毒种薯陇薯系列、青薯系列20多个品种,配套丰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在魏岭乡、西果园镇、黄峪乡等主产区大力进行现场观摩、现场培训,普及指导马铃薯脱毒种薯知识,使七里河区优质马铃薯脱毒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比普通马铃薯增产30%-40%,每亩增加效益300元以上。今年,全区马铃薯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示范推广的马铃薯陇薯三号就达到了1.3万亩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及马铃薯产业的做大做强。

引导农户向科技要效益普及甜玉米技术

针对粮食玉米效益低的问题,高丽萍同志积极引导农户向科技要效益,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西果园镇西津、王家坪等村,引进鲜食玉米100多个品种,试验筛选出30多个适栽品种种植,由于鲜嫩香甜、市场销售好,经济效益比普通玉米高1000多元。

同时,她不断调整种植模式,探索出了“鲜食玉米+特色蔬菜”的种植方法,并成功推广,每亩再增加蔬菜收入2000余元,亩收入可达4500-5000元,使农户亩收益再翻一番,加快了农户的增收步伐。大家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一下子被带动起来,目前种植区域已覆盖全区6个乡镇,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亩收入达到2500-3000元,尤其是通过多年的甜玉米技术普及,科学种田深入人心,农民精耕细作,避免了农户因一味追求密植,而导致青棒质量下降的弊端,实现了种植与需求的对接,避免了农户盲目种植。

科学应对十年九旱推广双垄全膜覆盖旱作技术

为科学应对十年九旱的情况,2003年,高丽萍同志根据市、区的安排部署,在全区推广双垄全膜覆盖旱作技术,推动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科学抗旱转变,当年在西果园试验全膜双垄覆盖玉米种植技术,每亩增产100公斤,亩增收150元,取得了很好的抗旱效果及效益。在此基础上,她每年会同农技人员大力宣传,发放技术普及资料,利用冬季培训、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认真培训农户,指导农户发展全膜双垄玉米种植,及时召开现场会发动推广,通过近10年的推广普及,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使全区双垄全膜覆盖旱作农业一年一个台阶,从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2013年的3.1万亩,种植范围区域也从前山水地发展到后山旱地,使玉米面积扩大了近5倍,亩增产180斤,亩增收200元,大大提高了全区农业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加快干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此外,1995年开始,高丽萍在西果园周家山积极推广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当年生产当年就见到效益,同时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日光温室的积极性,在黄峪、魏岭、八里镇等乡镇分别建起日光温室基地,使全区日光温室面积从几亩发展到500亩以上,成为全区农业新型产业。

一手抓农业知识普及一手抓农技服务

长期以来,高丽萍同志一手抓农业知识普及,一手抓农技服务,不断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工作中,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工作,认真撰写、印发科普宣传资料,在活动现场认真解答广大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咨询、宣传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农业适用新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新技术,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形式灵活、场所灵活、对象灵活的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与技术派送,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她先后撰写并在《甘肃科技》、《甘肃农业科技》等刊物发表和交流论文6篇,普及宣传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为扎实提升科技推广普及业务水平,高丽萍同志先后参加完成了20多项科研及服务项目,其中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北种南运蔬菜引种试验研究与示范”项目获甘肃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兰州市干旱半干旱区作物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完成“梨、杏新品种引进及开发研究”课题,获得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完成“兰州高寒阴湿区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获得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完成“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及综合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获得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这些研发实践的参与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其业务能力,有力地支撑了其科技普及工作的扎实开展。

钱续同志主要事迹

钱续,男,汉族,1963年7月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农学学士学位。曾任榆中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现任榆中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书记、正高级工程师,并兼任榆中县草原监督管理站站长。参加工作30年来,他一直在基层从事畜牧水产技术研究推广工作,由于其出色的表现,24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两次入选(第四、五批)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两次入选(第一、二批)兰州市领军人才,今年被聘为第一批全国水产学科科学传播专家,甘肃省第一届草业技术推广系统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系中共兰州市十一、十二届党代表,中共榆中县十四届党代表,政协榆中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中国鲑鱼类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畜牧学会会员。

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引领示范作用

钱续同志参加工作30年来,刻苦钻研,孜孜以求,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兰州市领军人才后,他十分珍惜这份殊荣,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履行好领军人才的职责,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深入农村和养殖场户,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养殖新技术,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为此他常常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有时还夜以继日地干,充分发挥了领军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

他独立主持完成的《生态养鸡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不仅解决了榆中县发展生态散养鸡过程中在品种选择、育雏方式、疾病防控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还极大地提高了鸡肉品质和产品价格,使生态养鸡的优势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该项目获2013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和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独立主持完成的“尾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养殖蚯蚓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项目,为解决兰州市发展高原夏菜产生的大量尾菜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央视、甘肃新闻等媒体多次对该研究成果作了报道。该项目获2012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和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独立主持完成的《蛋鸡标准化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解决了传统养鸡生产中产蛋量低、饲料浪费大的问题,并提出了高产高效养殖的标准化模式。成果推广应用后,年增利税或纯收入1463.04万元,对推动蛋鸡标准化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项目分别获2010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10年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甘肃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2013年兰州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市政府授予)。

他主持实施的“日本饲用高粱引种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去年在榆中县14个乡镇及成县、定西、永登、皋兰等地推广种植300亩。经测产,川区水浇地超过12吨/亩,最高的达到15.25吨/亩,北山旱地达到4.38-6.84吨/亩。由于该品种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高温、长速快、产草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青贮效果好等特点,而且其种植技术简单,群众易于接受和掌握,所以颇受养殖户喜爱,今年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2500亩,种植区域扩大到全县17个乡镇以及永登、红古、皋兰和定西、庆阳、陇南等地。通过用这种草饲喂奶牛和肉羊表明,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可以预测,该优良牧草大面积推广种植后,必将大大促进榆中乃至全省草食畜产业的发展。

今年,为解决榆中县发展草食畜养殖优质牧草品种单一的问题,他筹措资金引进了阿迪娜、挑战者等8个紫花苜蓿新品种,在三角城、甘草店等乡镇开展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产草量居前三位的紫花苜蓿新品种是WL363HQ、WL319HQ和WL343HQ。目前他正在对8种牧草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分析和青贮试验。结果出来后将从中筛选出适合在榆中大力推广的牧草新品种。

成为榆中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其实,钱续同志的成绩远不止这些,据统计,截至目前,他主持和参与完成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研究项目中有20项获奖,其中省部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市、地、厅级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四等奖4个。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3篇,其中国家级刊物35篇,多篇论文在全国和省市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他主编的《奶牛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问答》和《鱼类养殖及其防治技术问答》两本书,2011年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参编的《农村基层干部简明读本》,2011年由甘肃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毫不夸张地讲,榆中畜牧水产技术领域取得的点点滴滴突破,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榆中这片热土上,几乎与他专业有关的每个部门,都留有他数不清的脚印和清晰的身影;他为榆中畜牧水产事业的加快发展,跑项目,争资金,亲自授课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博得了上级业务部门领导和广大养殖户的一致称赞。24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钱续同志突出的业绩和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组织和领导的充分肯定,他24次受到表彰奖励,其中近五年来先后被农牧厅评为全省渔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兰州市领军人才,被市农委、市科技局评为兰州市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被市科协市财政局评为兰州市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被中共榆中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榆中县领军人才,被中共榆中县农业局党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钱续同志用心血汗水换来的这些科研成果,在解决了广大养殖户生产实际问题、为养殖者和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他的团队成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晋升职称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中已有3人晋升了高级职称,2人入选农业部农技推广骨干人才,1人入选榆中县领军人才,1人入选榆中县科技优秀人才。

杨来胜同志主要事迹

杨来胜,男,汉族,1965年3月生,甘肃秦安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科研管理科科长。198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本科学历,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997年12月破格晋升高级农艺师,2010年晋升研究员。杨来胜同志是兰州市农业战线上的一名高级专业人才。参加工作28年来,长期深入兰州农业生产一线,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省市科研项目19项,获省市科技奖励17项次,其中省部级科技三等奖1次、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兰州市社科奖一等奖1次。出版专业著作3部,第一作者发表交流学术论文39篇。特别在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兰州市瓜果历史挖掘和宣传、兰州特色栽培砂田研究与推广、农业特派员技术服务、兰州西瓜甜瓜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为兰州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工作业绩硕果累累

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被誉为“马铃薯生产的一次革命性措施”。根据全市产业调整发展,2006年起杨来胜从事马铃薯研究和推广工作后,主笔完成了《兰州市马铃薯十一五发展规划》。主持开展多项省市马铃薯研究项目。在开展兰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引大灌区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试验与示范推广”研究中,将砂田技术应用于马铃薯地膜栽培,国内首次研究探索出“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动顶膜出苗”新技术,“具有保墒节水、自然出苗、适于机械化生产、节省劳力等特点”,突破了地膜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的瓶颈限制,将机械化引入马铃薯全程生产变为可能,真正达到马铃薯生产的产业化、机械化。科技查新和专家评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省马铃薯权威专家、省农科院所长王一航评价为“马铃薯地膜覆盖生产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誉为“马铃薯生产的一次革命性措施”,经济社会效果显著。2014年得到省财政厅立项“马铃薯高垄覆土自动顶膜出苗技术研究推广和新品种引进”,继续开展研究,已在省内的兰州、白银、张掖、武威及省外的青海、河北、内蒙古等马铃薯种植区大面积应用。其中“马铃薯栽培新技术高垄膜上覆土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2014年获兰州市科技进步奖1等奖,“引大灌区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试验与示范推广”项目2009年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兰州市科技进步2等奖。

历时9年完成出版了《兰州瓜果志》。1997年,根据市政府办公厅文件精神,组建了编写组。作为志书最年轻的成员,30岁出头的杨来胜作为兰州史志《兰州瓜果志》的主编,带领编写成员搜集资料、走访老农、拜访专家,历时9年完成出版了《兰州瓜果志》,成为全国同类中首部特殊地方志书,拍摄500多张特色文献照片,绘制了200多幅图片,对兰州著名的瓜果历史挖掘、宣传“兰州瓜果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史志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对兰州瓜果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研究、开发、宣传兰州瓜果事业、服务当代、惠及后世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兰州瓜果志》被很多图书馆、文献馆收藏,并成为赠送外宾的地方书刊。2007年,他获得兰州市社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著有大量学术论文

在著作方面,主编出版专业著作3部107.5万字。

主编的《兰州市志瓜果志》(排名第1),2005年3月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36.5万字,2007年12月获兰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市社会科学成果奖1等奖;主编的《兰州瓜菜品种》(排名第1),12万字,2001年12月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2001年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四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副主编《兰州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进展》(排名第3),59万字,2003年7月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

共发表交流学术论文51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39篇,其中国家级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优秀学术论文5篇。

2014兰州市第二批领军人才第1层次,2014年兰州市领军人才第1层次考核优秀、2013年甘肃省第七批优秀专家,2011年兰州市领军人才第1层次,2004年兰州市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9年兰州市151人才第四批第1层次,2007年兰州市151人才第三批第2层次,1996、1997、1998、1999年连续4年兰州市科委系统“先进个人”,2006、2009、2010、2012年4次兰州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兰州市优秀特派员,2008年兰州市农科所优秀党员。

致力学术团队建设

马铃薯虽然作为兰州市第二大农业产业,但研究力量薄弱,杨来胜2006年从事马铃薯研究和推广工作后,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且能精一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虚心请教,开展兰州市马铃薯基本情况调研工作,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主笔完成了《兰州市马铃薯十一五发展规划》。在人员和基础空白的条件下,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组建了兰州市马铃薯专门研究队伍,成立了兰州市马铃薯研究团队,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马铃薯方面的论文10余篇。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2次在全市大会上经验交流发言,目前能够承担省市的马铃薯产业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

他主持开展多项省市马铃薯研究项目,完成的科研成果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奖励,研究的马铃薯栽培新技术“马铃薯高垄膜上覆土自动顶膜出苗技术”在省内的兰州、白银、张掖、武威、定西、临夏及省外的青海、河北、内蒙古等马铃薯种植区大面积应用。技术成果在《农民日报》、《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等各级报刊发表了多篇相关报道,农业部网站等100多家网站转载报道。省市电视台拍摄了专题,2013年10月16日在兰州电视台、2014年5月13日在甘肃电视台专题宣传介绍。他担任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协会专家委员、甘肃省食品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等职务,今年8月在全国马铃薯学会年会上,杨来胜被聘任为中国马铃薯学会会员,跻身全国顶级学术行业。

杨立同志主要事迹

杨立,男,汉族,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推广研究员。1985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本科学历,同年在兰州市动物检疫站参加工作。长期在农委基层业务单位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兽医实验室工作。是兰州市动物检疫、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方面的骨干人员。历任兰州市水产站副站长,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兰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09年获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2007、2009年分别入选兰州市“151人才工程”第二、第三层次。2010年由中共兰州市委、市政府聘任为兰州市领军人才第二层次。是甘肃省水产学会理事,甘肃省科协七大代表。2013年荣获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甘肃省第七批优秀专家称号。是兰州市“12316”三农热线咨询专家,兰州市农业科技特派员。

干一行爱一行专业技术上取得不俗成绩

杨立同志在兰州市动物检疫站、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部门都有任职的经历。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专业技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动物检疫站工作期间,获得甘肃省首届肉品检验技术操作比赛第一名;甘肃省防治W号病先进个人;兰州市农牧局W号病防治先进个人;兰州市城关区口蹄疫防治先进个人称号。主持兰州市奶牛布鲁氏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净化检疫工作20余年,使兰州市奶牛布病由5.9%的阳性检出率达到净化,并连续保持15年;奶牛结核病由6.02%的阳性率降为0.4%,达到净化要求,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作为兰州市畜牧兽医检疫员工种的考评员,自编了《兰州市动物检疫员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先后培训技师6人(次),高级工12人(次),中级工18人(次),初级工6人(次)。在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时,自编渔业监督检查实务(法律法规篇、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篇、制度篇)培训教材。在人员缺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主持筹建了兰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率先在甘肃省市级单位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和违禁兽药的实验室检测工作;与工商部门在兰州市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绿色市场开展联合执法模式打开了兰州市在全国开展水生动物检疫的序幕。开展水产品检疫的总结《建立实名登记制度夯实追溯制度基础构建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由《中国水产》杂志全文发表。

产学研结合把最新技术应用于实践

杨立同志作为兰州市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专家,非常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把最新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应用于实践中。主持和参与了历年来兰州市口蹄疫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布病结核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2004年兰州市西固、安宁及皋兰发生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他在防控一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参与了现场采样及病禽的扑杀工作。根据第一手资料撰写的《2004兰州市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源分析》一文,被收录到甘肃省兽医论坛论文集。

2010年兰州市爆发口蹄疫疫情时,他对榆中、西固、城关等地疫病的及时诊断为疫病的处置赢得了充足的时间,没有造成新的疫点流行。他撰写的《一起输入性多疫点口蹄疫疫情的处置体会》一文,参加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分会2010学术年会交流,被收入年会论文集。在奶牛“两病”检疫中,对于检出患有人畜共患病的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阳性病牛,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检疫法律法规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于扑杀的阳性病牛,他一定要找到肉眼可见的病变,得到养牛户的认可。杨立同志积极参加公益性科学技术普及推广活动,在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兰州市分会场就“兰州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主旨演讲,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重视。他非常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消炎醌治疗羔羊腹泻症临床试验》一文参加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交流,受到与会者关注。

孜孜以求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杨立同志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参加的“绵羊免疫双胎技术”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抗菌消炎新兽药消炎醌的研制与应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微生态制剂“断奶安”对仔猪腹泻的防治作用和机理研究”、“‘强力复合碘\’消毒剂研究项目”、“青蒿琥酯在牛体内的药物代谢及焦虫净的研制与应用”分别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二等奖;“三倍体虹鳟成鱼网箱养殖及初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兰州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全程监管体系研究”分别获得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主持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微生态制剂断奶安研究推广项目”目前正在兰州地区的推广。出版《奶牛养殖场的防疫检疫技术》等专著三部。在《中国动物检疫》、《兽医科技期刊》、《中国水产》、《中兽医医药杂志》、《当代畜牧》、《毛皮动物饲养》、《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在《甘肃畜牧兽医》、《黑龙江畜牧兽医》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篇。获得兰州市科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主持兰州市动物检疫站化验室工作20年,培养了数十名业务骨干和两百多名村级防疫员。参与主持了兰州市动物检疫站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品理化检验实验室及兰州市动物疫控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建和质量安全认证。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制定的兰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畜牧部分十个标准,已由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施行。

新闻推荐

榆中县—— 律师现场解答法律问题

【本报讯】12月4日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全国法治宣传日。榆中县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榆中”为主题,从11月下旬开始,持续开展了多场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母亲把父母共有财产过户...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