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姓心中一杆秤——记马坡乡张家寺驻村干部张大宝

兰州日报 2014-09-09 16:43 大字

“我们是同乡,你就理解理解我,千万别写我了,都是老百姓大伙儿一齐干的,我只不过牵了个头!”这是8月12日记者采访完榆中县马坡乡张家寺村时,驻村干部张大宝电话中一再央求记者的话。其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张大宝来到马坡乡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张家寺村的变化有目共睹。“我们村从去年以来到现在的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从来没有见过的。自从张大宝来了以后,昔日村子脏乱差、生活贫困的情形正在一步步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有的娃们说,我们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外打工的孩子回来一看现在的变化,开玩笑说这是自开天辟地以来一次大的改变。”年过七旬的王希文是该村为数不多的高龄老人,他说起身边的变化时也兴奋了起来。

“拿起铁锨就干活,一出手就抱砖头,不怕脏不怕累。”

“每天中午饭总是在将就,方便面是他的主食。有村民叫他去家里吃饭,他坚决回绝。”

“我这一把年纪的人了,从社教开始到现在见过的下乡干部太多了,但从来没有看到像大宝这样认真负责的人。”

不管是70多岁的王希文,还是刚上任不久的村主任小王,在村民的眼里、心里,张大宝成了这个穷了半个多世纪山区农民心中的一杆秤!难怪张家寺村的村民们给乡政府的统一意见是:“不要调走张大宝!”

A 贫困村庄的变化

8月12日下午,初秋午后的阳光洒在张家寺村,沿省道101线两侧的田地里,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侍弄着即将出地的菜花。村头年初新修缮的两座坝塘里汩汩的清水欢快地流淌着。路边村民张文明正带着自己的施工队对停车场做最后的工序。马路对面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健身路径干净整洁,几个孩子玩得忘记了回家……走进马坡乡张家寺村街道,映入眼帘的是新砌的红砖墙壁、规划整齐的绿化带。没有了以前斑驳的土墙、泥泞的道路,整个主街道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马坡乡张家寺村位于榆中县马啣山北麓山脚的二阴山区,是榆中县较为偏僻的村庄,同时也是马坡乡的贫困村。由于山大沟深,土地多为坡地,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居住条件差,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猪圈、旱厕、粪场。所以粪堆、草堆、垃圾堆成了这里出了名的“三堆”。仅有的主干道——省道101线也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路,低洼不平,一到雨季,更是泥泞不堪。出行困难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3年,张大宝刚刚包村时,张家寺就是一个后进村。干部班子工作能力不强,群众意见大。他给班子成员做思想工作,提高和改进工作方法。村上成立了议事会和监理会,这两个会的成员村民自己选举,村务工作透明、民主,村委会工作得到群众支持。而张大宝说起这些,却非常自谦。他说,张家寺村的群众积极性高,一动员就自发地干了起来。村民对改变自身生活的要求太强烈了!他只不过是牵头干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他不图什么,只想踏踏实实地为张家寺村做些有用的事。

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市双联办的指导协调下,市发改委、榆中县政府办的干部多次深入张家寺村调研,把张家寺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和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联扶工作的有利抓手,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对村里公路沿线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进行整治。

多年来,记者不仅采访过张家寺村,也每每会路过张家寺村。在记者的眼里,虽然与相邻的羊下村、银山的打磨沟村仅三五公里路,但这个村农业基础差、发展底子薄,特别是吃水问题成了制约该村脱贫的关键因素。“欢迎发改局领导亲自上门答复蓄水池问题……”近日,在马坡乡政府包村干部张大宝的帮助协调下,榆中县发改局彻底解决了张家寺村“社教泉”的改造修缮。上访村民王邦肃紧紧握住榆中县发改局张书记的手激动地说,群众反映蓄水池建设工程质量和账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折不扣地解决了,群众心里再也没有解不开的小疙瘩了!

张大宝是张家寺村的包村干部,他下定决心要借“双联”好机会让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我们主要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小型能用的地方可以建个小广场,能腾出大些的地方的话我们就建个大广场。再就是村里的巷道里有粪堆、草堆的我们都要挪走,柴草要定点放置,把这些地方腾出来种树,做绿化带,这样村里环境好了,亮化也就好了。公园初步计划建两个,规划效果图都出来了。腾完以后村民的地头也就通了,微耕机也就能用上了,干农活就轻松了。”

两年来,张家寺村先后整理硬化街道延伸巷道5.8公里;整理沿路墙体800米;完成渠系配套3.5公里;村主干道绿化栽植树苗650棵;维修改造两个水利工程;建起了村文化广场、村级农技培训大厅和老年人活动室;新修垃圾台14个,公厕4所……这组数据不单单说明了张家寺村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张大宝近两年来在该村工作的成绩单!这组数据也清晰地解释清楚了村民喜欢张大宝的真实原因。

B 包村干部的心愿

“我以前也转了几个乡镇了,但所干的活可真正没有在张家寺这两年干得多,干得踏实,干得舒心。”张大宝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他又是一个倔强的汉子。1969年生于榆中县连搭乡魏家沟村,1987年参加工作后,自己在外干了一番事业。1991年到乡镇参加工作后,他便把自己与当地老百姓“捆绑”在了一起。“现在我自己的收入还算可以。但2013年我到马坡乡工作后,便被定为张家寺村的包村干部。初到村上时,村里的整体情况、个别村民的生活状况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张大宝说,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次开完党支部会议后,我就为全村20多名党员每人购置了一个暖水瓶。再到后来,由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干什么事都捉襟见肘,所以他便与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起入户调查。在详细了解了村民们的心愿后,集体决定从大力改造村庄面貌入手,改变村庄脏乱差的形象。短短的几个月下来,张大宝自己借了10万元,妇联主任借了8万元,贷了40万。“这些借贷都与村干部没关系,我们3月19日就开始动工了!”

据了解,经过村民代表会决定,全村开始全部拆除路边厕所,修建有专人清扫的公厕,极大地方便了村民。清理村子中粪场子,将路修到地头,粪肥直接拉到地里;乱堆的柴草定点存放到打麦场。清理出的公路沿线空地修建绿化带。村中空地种菜,种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村里建起了公厕与垃圾台,大家都很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倒进垃圾台。村里再也没有到处都是垃圾堆的“农村形象”。

地处二阴山区的张家寺村也是冷凉型蔬菜种植村。但多年来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对农业的发展制约很大。而作为贫困村,张家寺村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增加土地收入。为了菜地的灌溉,张大宝借款50万元,修建水利工程。重点对人畜饮水和灌溉的田家泉进行了修建。这个泉13米深,周长100米,2012年被洪水冲毁,张大宝组织村民对水泉进行了整修。同时,对村中的另一个泉——社教泉进行维修,现在不只是村民人畜饮水得到解决,村里大片的菜地有了灌溉水源。随之,村民的收入增加了。

张大宝说:“为了争取资金,我们积极联系联扶单位申请项目,再就是投工投劳。这里民情民风非常好,村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动员的时候群众积极性比较高。”从整顿一开始,张大宝并没有唱口号,而是跟群众一起实实在在地干活。

“拿起铁锨就干活,一出手就抱砖头,不怕脏不怕累。”村民裴万礼说,张大宝基本每天都跟大家在一起干活,连中午吃的都带着,就从来没打算“逛一圈就走”。有时候看着张大宝啃着自己带的干饼子,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我们都会想,你一个外人都为我们干这么多,我们怎么能不积极配合。”王邦喜对记者说。从环境治理开始后,张大宝就一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他不仅跑前跑后做村民工作,还挽起衣袖与大家一起干活,什么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这一切,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现在张家寺村刚刚走上村容村貌大变化、生产生活大发展的快车道。我虽然来了不到两年时间,但让我感觉到这是最充实的两年。虽然工作有点累,但这种累是一种享受,是对全村纯朴农民的一种承诺。”张大宝说,张家寺村原计划于2015年脱贫,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计划提前一年脱贫。到今年年底,人均收入能达到6000元以上;3年内,人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把张家寺环境达到小城镇标准,安装太阳能路灯,建立村上的养老院;5年后,在2013年人均收纯入4815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全村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包村干部的心愿!□记者柴希中首席记者杨贵智文/图

◆记者手记

双联出成效关键在干部

知民情才能解民忧;化民怨方能暖民心!为什么张家寺村的变化要集中在这两年呢?关键在于人、在于人心!

张大宝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如果说张大宝的到来,为张家寺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的话,通过张大宝真心帮、实心干的带动,全村群众的人心齐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到位了才是该村发展大变化的内在因素!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张大宝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干部下乡不是来吃饭的,是真心帮助百姓寻找脱贫致富门路来的!”这一标准。“双联”行动能否工作持续、效果明显,关键是各级干部能否真正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实。

通过观察与采访,特别是广大群众对张大宝发自内心的评价,使我们认识到,在当前“双联帮扶”行动中,如何才能使受扶群众充满信心地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关键要有好干部!广大双联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要像张大宝一样扎根基层,通过宣传提振贫困村户发展信心,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坐上农家炕头,向贫困村干部群众和贫困户宣传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目的和深远意义。让贫困村干部群众明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双联”行动,就是要通过各级部门联村、各级干部联户,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解难题、办实事,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张大宝是一名基层干部。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紧扣张家寺村的实际、密切了干部群众的感情、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锻炼了村干部的能力,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欢迎。我们不得不说,农村急需这样的好干部;“双联”离不开这样的好干部;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更加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新闻推荐

产业化扶贫:关键是选准产业发展项目

9月10日,市委书记虞海燕赴七里河区的黄峪乡、魏岭乡、阿干镇和榆中县的银山乡、马坡乡,走进贫困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扶贫开发工作。调研过程中,虞海燕书记多次强调,要想办法多发展富民产业,扩大...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