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镇保护传承着“活”历史 ——记中国十佳最美风情小镇青城(四)

兰州日报 2013-09-06 19:07 大字

黄河水岸、百年老街、青石铺街、雕梁画栋……被誉为“风雅之地”的青城城河村,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地带,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借助黄河水运,成为兰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由于古老悠长的历史而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使青城镇成为黄河上游独具特色的一块风水宝地。在保留着诸多明清建筑的街巷里穿行,令人有种回到了长袍短褂的时代。

独特的建筑文化彰显曾经辉煌的历史

夏日的阳光洒在古镇的屋顶院落,黄河从古镇身边一刻也不停留地向东奔去,整座古镇静谧而安详。一条条形状各异的石块铺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两边的古旧四合院,门庭互对,风格独特。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头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随处可见精细的雕刻。

8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榆中县青城镇中心地带的城河村。如今能清晰地留住兰州百年建筑记忆的,目前只有最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还“活着”——城河村的45处砖木院落。

中午12时40分,记者在“刘家大院”二号院看到,在这个典型的四合院里,上堂屋檐桁上挂有一匾,除“材高制锦”四个大字外,还有“道光岁次”及持匾人“县正堂”刘世保的字样。破败的窗户外,和里屋一样,堆满了各种杂物,其中有一部年代已久的织布机影衬了这个大院当年“材高制锦”的景象。在下堂屋,已90多岁的老奶奶向记者唠叨自家门上的扣子、铁旗早已被人偷了,干净的屋子里地上铺的是已磨得不成样子但仍结实的“松木地板”,古色古香的书柜已被当作厨房的碗柜。占房屋1/2面积的土炕上,老式的衣柜被擦得明亮,而两个高约40公分,直径不过50公分的圆盒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说,那是他们祖上用来盛官帽的盒子。

青城原名为一条城,据史记记载为宋仁宗年间秦州刺史狄青巡边时所筑,所以叫青城。城河村位于青城古镇中心,系黄河下游南岸,具有千年的历史。历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泊来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风格,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这些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另外,青城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把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成石墙、石阶、石门墩。有些人家还用各种卵石巧妙组合,在门庭、院落铺成图案和字形,以表情达意。

据统计,目前,青城有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这些古建筑,其木雕、砖雕、石文化等,无不显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水烟经济”在清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古镇青城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可谓百业繁盛,商贾云集。城河村作为古镇的中心受到了官宦和富商的亲赖,他们蜂拥在此修宅居住,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袋子上朝等。由于这些四合院的主人要么是本地的官宦和富商,要么是来自外地的富商,所以四合院兼有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筑风格及特点。门楼也根据不同需要有青砖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以供大马车搬运货物进出。

这些幸存的古建群落不仅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汇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遗产,而且成为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连接的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青城古代商业繁盛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兰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迎游客

去年底,青城镇核心地带城河村名列全国首批“传统村”,但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将极大地延续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应对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榆中县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河村入围“传统村落”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为独特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给青城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青城镇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精心打造黄河千年古镇,力争将青城建成集古镇欣赏、观光休闲、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同时,镇政府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共投入3500多万元,加大了文物保护、道路硬化、景点修复等基础设施建设。据介绍,青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49处,恢复建设庙宇10处、家祠3处,修复古街7条,发掘民俗文化8项,其中3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小调,又称西厢调,是清光绪年间由本地曲艺爱好者张晓霞先生编创的。该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曲调,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排演了八折《西厢记》,因此,又名为《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婉转,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演。百年来一直流传,经久不衰,老幼皆乐听。

特别是今年以来,榆中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保护古镇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遵循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古建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以维护古镇的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尊重历史、传统和文化,突出古镇传统风貌,提高了青城古镇的知名度,获得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对古镇的古建群落进行保护、修缮,青城镇于2007年就成立了“青城文物保护管理所”,制定了《榆中县青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根据青城古镇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开发建设条件来确定保护范围,并依照规划的具体步骤力所能及的对古建筑进行逐步的保护。同时在短短的两年内完成了古镇范围内古民居现状、文物等普查工作,通过整合文化及世行贷款等现有项目,对项目资金做到重点使用和集中使用。特别是建设甘肃农耕博物馆和青城水烟博物馆的项目完成了选址工作,甘肃农耕博物馆选址定于罗家大院,甘肃水烟博物馆选址定于城河农具厂,“两馆”建设方案已制定,完成了甘肃省农耕博物馆(罗家大院)的测绘工作,陈展大纲正在制定。

“为了深入发掘和开发青城文化,青城镇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碑廊,并筹集资金将散落在民间的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物价值的记事碑、墓志碑、功德碑等石碑收集整理,目前已收集安装石碑43块”,青城镇一位干部向记者介绍,为了使古镇干净整洁地迎接游客,镇政府还成立了青城古镇环卫队,投入资金购置大型垃圾清运车两辆,垃圾环卫车6辆,招聘8名环卫保洁人员,并配备了环卫服和清扫工具,实行“上午清扫,全天保洁”。并结合全县开展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百天行动”,开展了“美丽古镇我的家、保护母亲河”行动,发动镇村干部和环卫人员开展了4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公路沿线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对小河子段河道垃圾及污水进行了清理。并投资10万元对龙头堡子道路进行了维修拓宽,安装了卫生设施,为青城古镇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综合保护开发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千年古镇青城的文物保护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最迫切的当属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实施难度大,致使在建与待建的项目难以继续实施,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整个青城核心地带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服务业跟不上形势需要,游客面临停车难、吃饭难、入厕难等问题。大多数文物古迹年久失修,未能有效保护与开发,急需加以保护与修缮。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不够。青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道台狮子,英雄武鼓、青城小调、火狮子、剪纸、刺绣、砖雕、木雕、水烟制作工艺等,然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少,需投入资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培养传承人。

新闻推荐

市委组织部开展人才培训帮扶支援 50名藏区农牧村干部接受培训

【本报讯】昨日,卓尼县农牧村干部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来自藏区卓尼县5个乡镇的50名农牧村村干部将在这里进行为期5天的培训。这也是市委组织部对卓尼县开展人才培训帮扶支援工作的一项具体举措...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