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榆中农技服务进入“网络化”时代

兰州日报 2013-07-25 07:44 大字

“近期连续降雨,蔬菜病虫害易发生,请注意防治马铃薯晚疫和小麦条锈病、蔬菜灰霉病等。”7月17日,榆中县马坡乡农技服务人员小张打开电脑,页面上立即弹出了这一消息。她拿起电话给正在试验田里的张克鉴打电话告知了这一情况。“我们农民现在可以享受网络服务了,太方便实用了。现在地里有什么情况,直接可以在网上提交问题,现场处理。”今年65岁的老张高兴地说。

网络服务进入千家万户

在马坡村科技服务站,记者看到,一台崭新的电脑置于干净的办公桌上。记者进入市农研中心网页看到这样一则发出去不久的消息:近期温度低,蔬菜可能会发生什么病虫害?如何预防?然后记者又在运程视频服务呼叫中心的诊断中心栏里看到了市农研中心回复发布的消息:近期连续降雨,蔬菜病虫害易发生,请注意防治马铃薯晚疫和小麦条锈病、蔬菜灰霉病等。

“我们也在赶时髦,什么新技术、新品种,新难题,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绝不落后给其他地方。技术有了、服务到家了,老百姓的收入自然也会成倍地翻。”榆中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张雷看着试验地里正值采摘的娃娃菜喜笑颜开地说。

新品种试验田遍及乡村

7月17日,记者来到榆中县马坡乡农村服务站试验田,满眼的新奇蔬菜蔓延开来,娃娃菜、紫甘蓝、西葫芦……在小小的3亩试验田里,56个品种的各色蔬菜让记者大饱眼福。张雷介绍说,试验田、示范田等只是榆中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具体举措,更多的是农业技术人员给予农民的各种技术和信息的服务。

榆中县南部二阴山区是全国著名的冷凉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也是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随着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地农民迫切需要在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运用和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更多服务。所以,组织化培训、组织化生产以及蔬菜的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据了解,今年以来,榆中县在高原夏菜尤其是冷凉型蔬菜种植方面,依靠科技创新,在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引进了许多适宜高寒二阴山区种植的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农技人员随叫随到

站在海拔2800多米的马坡乡分水岭上向两面坡地望去,大片大片的冷凉型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满眼的绿菜中间每隔三、两米就有一面“黄旗”在风中摇曳。走近仔细一看,都是四开纸张大小的黄色塑料板,板两面密密麻麻粘满了各种虫蝇。“这是一项生物防虫技术,在大田蔬菜推广施用小菜蛾性诱剂,是仿生高科技产品,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小菜蛾的雌性信息素引诱雄蛾至诱捕器,杀死雄蛾,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农技人员杨海兴告诉记者,大田蔬菜原本一季要进行7至8次化学农药防治,目前只需4至6次就行,每亩一次性投资40至50元,每亩节约支出120多元。

“我们在每个乡村服务站安排县、乡级农技指导员各1名,站长1名,聘用1至2名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根据40个试点村区位及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技人员到村到户服务、示范带动服务、病虫害联防统治、组建蔬菜生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组织营销网络五种模式的服务,随时随地为农民服务。”张雷说。

新型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对于农村的老百姓来说,只是一长串难懂的词汇,但这个体系却串起了一连串亲民的好举措。正如张雷所说,“一个小小的技术网络网罗起了千家万户。农民从中学习到了新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红寺村过上了“红火”日子 榆中县“双联”帮扶使山村有了新模样

“以前下雨天只要一出门,就立马成了泥腿子,农用车行走也不方便,现在看着干净的水泥路,心里也敞亮了。”7月20日,榆中县小康营乡红寺村村民唐书兰走在平坦的道路上,高兴地对记者说。红寺村是榆中县小康...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