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家的秦腔戏

兰州日报 2013-06-02 08:10 大字

我上班的榆中县城,总会飘来时而粗犷豪迈、时而苍凉悲壮的秦腔声。这久违了的乡音,像缕缕春风叩击着我的心扉,又似畅饮着一杯杯甘甜的美酒。每当这时,我总会推开办公室的窗户,在高高低低的楼宇间寻寻觅觅,然后将目光移向我并不遥远的山庄,任思绪的潮水漫过记忆的堤岸……

我的家乡坐落在在榆中南山脚下的一个山湾里,跟著名风景胜地兴隆山绵延相接。这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现在看来不显山亦不露水,但在上世纪的中后期,却因唱秦腔戏远近闻名,被四乡八村的乡亲交口称赞。那时候唱的是《平原作战》、《杜鹃山》、《沙家浜》等样板戏,全村的男女青年几乎都参加了,在戏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那时的农村青年为何个个争先、唱戏的热情空前高涨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争着唱样板戏是“思想积极”、“革命立场坚定”的最佳表现。还有一个人人心知肚明、但谁都不肯讲出口的原因。当时家乡农村正开展着轰轰烈烈的冬季农田大会战,不唱戏的社员就要去平整土地,饱受风寒劳累之苦。参与到戏班子,就能够名正言顺地脱离劳动,说不定还能唱出个名堂,何乐而不为呢?

九爹九妈一直是戏班子里的顶梁柱。九爹是个全才,啥角色都能演,并且还练过拳脚。他在《杜鹃山》中扮演雷刚,耍起大刀来呼呼生风,令人眼花缭乱。九爹的大儿子却在该剧中充当革命队伍中的叛徒,在戏中将父亲唤作大哥,常常引得台下一片笑声。九妈天生一副好嗓子,那声音高亢、透亮,总有一股子无法抵挡的魔力。我的一位尕爸在《平原作战》中出演赵勇刚,他青春英武,有一个俊美的扮相,那嗓门子却不敢恭维,软绵绵地没有一点力度。听说他为了练好“左嗓子”每天都起得很早,趁着夜深人静坚持去河沟里强化训练,但总是长进不大。该戏中有许多八路军和日寇交战的场面,为了演得逼真,青年演员们苦练“绝招”。

敌我双双脊背相靠,背手互揽,然后用力将对方从头顶抛过去。这个动作要互相借力,配合默契,好多人摔得鼻青脸肿,但大家都乐呵呵的,充满了英雄气概。

粉碎“四人帮”以后,祖国的文艺园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古典戏剧的回归给老家的秦腔戏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三滴血》是我村最拿手的戏之一,其中扮演李玉春的海兰儿被戏迷称赞不已。她的父亲对秦腔艺术颇有造诣,是戏班子的总导演,当然对女儿更是严格要求。当时的海兰儿刚刚20出头,他扮演的小生青春靓丽,那拔得很高的唱腔,那潇洒自如的表演,足可以跟陕西易俗社的陈苗华媲美。该剧中杨发元扮演的丑官,还有《火焰驹》里他的妻子穆兰英演唱的丫环,年过花甲的尤彦俊在《串龙珠》里出演的许达,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自小跟着老家的戏班,虽然没有粉墨登场,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员。唱戏离不开乐器伴奏,我和大哥一把二胡,一把板胡,就能撑起半个场子。那时节我刚上初中,识得一点简谱,拿起胡琴一勾拉,就能找出音位来,把秦腔里几个有数的板头儿,拉得像模像样。那时村里拉胡琴的人才奇缺,我每年都得跟着戏班子转悠,从十一腊月排练开始,一直到春节演出结束,一场都不能落下。戏班子也是锻炼人的课堂,我不仅拉二胡,还学会了拉小提琴、吹笛子,更重要的是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常常是数九寒天,置身于简陋的戏台上,衣裤单薄的我总感到寒冷刺骨,更可怕的是弄弦的手指冻得生疼,不听使唤。这时候我总是在想,那些演员们衣着单薄都能够坚持,我为什么就不能呢?

哦!老家的秦腔戏,曾经占尽了无限风光,演绎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随着国家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和全民对精神食粮的迫切需求,秦腔这棵古老的艺术奇葩一定会在老家的热土上绽露新枝,释放出地久天长、灿烂夺目的光华。

新闻推荐

6月考试季带火“相关服务”

一年一度的六月考试季又来临了,事业单位招考、公务员招考等各类报名、考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根据了解到的报考人数和报考比例,记者发现,年轻人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这样的“铁饭碗”依然是趋之若...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家的秦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