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兰州曾有11座“黄河楼”

兰州日报 2013-05-27 08:13 大字

兰州是中原政权开拓西北、经营西北的黄河渡口城市。最早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东岗镇一带黄河边筑榆中县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在西固城一带黄河边筑金城县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在皋兰山下驻兰州城,此后遂在隋城的基础上,拓筑为元明清兰州城。兰州﹃控河为险﹄,沿岸有筑楼的传统,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兼有登临眺望山河之险的游赏价值。关于兰州黄河两岸楼阁的历史,唐代之前的失载,唐代方有记载,谨分述于下。

唐代有两座黄河楼

金城北楼

兰州在黄河边建楼的记载,最早见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边塞诗人高适的《金城北楼》,诗曰:“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在皋兰山下设置兰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兰州为金城郡,郡治五泉县,郡县治所郡治在今兰州市老城区。高适于天宝十一载(752年)到达金城,小驻数日继续西行,他曾登临金城北楼眺望,为雄壮的形胜所感动,创作七律《金城北楼》,流传千载。他西望可以看到白马浪波涛汹涌奔腾的景象,可以听到激流如万箭乱射的声音。能够看到黄河,可知楼在金城的北城墙上,可能是戍楼,一般为一层,也有两层的。倘若北楼在城内,楼高不过城墙,登楼看不到黄河。

金城临河驿楼

唐代兰州还有一座临河驿楼,天宝十三载(754年)边塞诗人岑参登此楼后,写有《题金城临河驿楼》:“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

此诗是岑参在金城郡治五泉县濒临黄河的驿站之楼上题写的。那么金城临河驿楼建在何处呢?从诗中看,首联云“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可知驿站建在依托古戍的险要之地,朝西可接“五凉”,五凉即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北凉、南凉五个割据政权,其主要活动地区在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颔联“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说连接驿站的驿道盘旋在北山山麓,“古戍”的城墙靠近河岸,黄河汛期水位可浸城墙。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古戍,非隋唐时金城关莫属。隋唐时金城关在黄河北岸白塔山下。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金城关“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津为关。”《隋书·地理志》载:金城关“有关官”。史志将金城临河驿楼定位于金城关,有的史志将此诗题名为《金城关》。金城关建在九州台支脉—金汤钓伸入黄河白马浪的半山腰上,北依崇山峻岭,南临黄河激浪,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金城关是个津关,有城有关,修筑城墙,围定黄河浮桥,戍以重兵,把守雄关。关内设有驿站,驿站内有楼,还有花园。从临河驿楼出金城关,沿盘旋迂回的山根驿道,可取道五凉——河西走廊,通往西域。

唐代有完备的传驿制度和驿站设施。据《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驾部郎中”条载:“凡三十里为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有九所。”驿站建有廨舍,一般由正厅、东厅、西厅、别厅构成,为来往官员暂住之所、驿站管理人员办公之地,还有为过往驿使、官员提供饮食的厨房,饲喂驿马的马厩。兰州也不例外,金城临河驿楼除上述设施外,尚有花园。

明代有八座黄河楼

望江楼

明肃庄王朱楧自江南移藩兰州,在九州台建望江楼,春秋佳日登楼,远眺东南,以寄寓思乡之情。

望河楼

明代后期将望江楼从九州台移建在镇远桥南岸,称河桥楼,亦称望河楼。清康熙五年(1666年)刘斗任甘巡抚,登临河桥楼,见楼的规模狭隘,不足以为雄州增色。时逢荒年饥馑,百废未兴,无力修葺。到康熙七年(1668年),赋减民安,各项事务渐次展开,遂重修斯楼,为兰州山河助美,并撰《河桥楼赋》,其中有句:“既临乎高乃瞰其下:虹桥悬渡,惊涛拍岸,行人如鹜,桧楫不施,兰桡虚驻,渺若空游,似神匪怒。绝长鲵之喷浪,翲彩鷁其挟雾,等八期与七骖,奚鼍承而螭住,宛俯视夫天梁,乍仙舟之霞路。”清后期河桥楼毁。明清以来的兰州八景,将望河楼列为“河楼远眺”景观。

拂云楼

楼建在明肃王府北城墙上,始建年代失考,称源远楼,因楼高出云表,云彩可擦身而过,故名拂云楼。明代此楼为历代肃王及其家眷、僚属,登临赏景之处。清代、民国为陕甘总督、甘肃省主席及其僚属、宾客,登临观赏黄河壮丽景色之处。解放初为中共甘肃省委会议厅、接待厅。明清以来,诸多名人高官登临之后,留有诗文。光绪初,陕甘总督左宗棠撰联置门首云:“积石导流趋大海;空洞倚剑上重霄。”历代重修。民国初年倾圮,1936年前后甘肃省主席朱绍良鸠工修葺,砌石阶,更换窗牖栋梁,轮奂一新。楼高二层,下临黄河,河距城仅二丈余,石基坚固。登临遥望,云岭矗其前,黄流绕其下,南有华林、五泉之秀,西有木塔、李峪之雄,铁桥横亘河上,马车纷驶,翻水车轮,远挂城边,极天下之大观矣。1936年,国民党中常委邵元冲登楼赏景,并补写“拂云楼”额,题一联曰:“泱漭河声来积石;嵯峨云气接昆仑。”以为纪念。

楼下西北隅,树立二碑,镌肃藩诗。碑阴各有血迹一处,大如碗,历久不灭,天阴雨湿,其迹尤显。相传明末李自成部将贺锦杀入肃王府,肃王颜妃触碑而卒,世称为碧血碑。

拂云楼旧址在兰州市委招待所附近,1958年拓建滨河路时拆除。一说将拂云楼列为明清兰州八景的“河楼远眺”景观。

大观楼

在兰州黄河边明长城上。明万历间,临巩兵备道周光镐就赴宁夏公干,兰州官员颜洪麓在大观楼上设宴饯行,周光镐杯觥交错中赋诗:“长城高阁具壶觞,为惜分携向朔方。天外河流看浩荡,行边尊俎有辉光。旌旗晓拂楼烟白,烽火秋深塞草黄。最是酂侯司饟在,会看猃狁奏于襄。”

水车园祖师楼

在兰州黄河南岸水车园明长城上,长城下开门洞,供广武门外水车园一带民众从黄河中汲水之用,门洞之上长城上建祖师楼二层,供奉玄武祖师,故名祖师楼,亦称水洞楼。楼下黄河之滨为下宁夏、包头大型皮筏和木筏的码头。每当筏子装载兰州水烟、药材、羊毛皮张等货物起航之际,商家及筏户都要在祖师楼唱戏酬神,祈祷玄武祖师保佑一路顺利。诗人官员登楼宴饮,观赏黄河东十八家滩,河北盐场堡胜景,赋诗撰文,各呈才情。1958年以来拓筑滨河路时,拆除。

庆安门祖师楼

在天堑门内。天堑门,道光时改为庆安门,俗称下水门,地址在今静宁路北口。

盐场堡城楼

盐场堡处于蒙盐,即雅布赖盐池、擦汗布鲁克盐池所产食盐,由骆驼队驮运,南下兰州、陇中、陇南之转运场由骆驼队驮运,南下兰州、陇中、陇南之转运场;也有堡北石门沟、喇牌等地所产土盐,经盐场堡销往周边地区,故名盐场堡。

明代正统时,防御鞑靼侵扰,在黄河北岸修筑长城,当时称为边墙,沿边墙在险要地段筑城堡,屯兵戍守,盐场堡即为其中之一。弘治十七年(1504年),陕西巡抚杨一清重修。

盐场堡平面略呈正方形,堡内街道呈“丁”字形,大体对称布局,住宅商铺相间,整齐有序。堡北、南、东三面开城门。南城门最雄峻,高三层,城门上镌“永定门”三字。西城门外筑瓮城,上镌“盐场堡”三字。城墙之上建百子宫、文昌宫、魁星阁、老子殿等庙宇。东城楼为最高建筑,建于城上,二层,为悬山顶,明柱围廊,中为木装修神阁。第二层为砖墙。

盐场堡城楼雄伟厚重,屹立于浊浪滚滚的黄河北岸,甚为壮美。引得画家写生。乘坐羊皮筏子、木筏东下的旅客,无不仰望堡楼,楼里的玄武巨像,清晰可见,他持宝剑震慑巨浪,保堡民、筏客子平安。1970年代拆除。

威远楼

据万历三十三年《临洮府志》卷六《建置考》,威远楼在边墙上。明代在兰州黄河两岸筑两道边墙,用以拱卫兰州城及黄河渡口。不知威远楼建于那段边墙上?

清代有一座黄河楼

清代的黄河楼叫荡喧楼。荡喧楼位于黄河南岸镇远浮桥西,雷坛河东。隔黄河白马浪与金城关相峙,稍东为汇园。始建年代失考。道光九年(1829年),甘肃按察使萨迎阿登楼临斯楼,远眺黄河胜景,近听白马浪奔腾之声,不禁萌生“涤尘嚣,荡胸臆”之感,因题楼额为“荡喧”。光绪间废。由于楼南城墙开门洞,以便西关一带民众从黄河汲水,故亦名水洞楼。

荡喧楼临河而建,卷棚悬山顶三楹。楼西为穿廊,中部有门,可下河,门南建殿三楹,围以墙垣。楼南为两进院落,门均东向开。第二进院中置鼎,院西为悬山顶大殿三楹。荡喧楼东侧为汲水通道。通道稍东为附属建筑,沿河及东侧为穿廊,院内南北各建一座硬山顶三楹殿堂,由穿廊连为一体,东院为花园,西院为民居。

综上所述,自唐代以来,兰州黄河段有11座楼留有记载,除一座建于山上外,其余均建在黄河两岸。从形制上看,只有两座,即望江楼、荡喧楼,无所凭借,建在地面,其余9座均建在城墙上,显得高大雄伟。这些楼均有诗文传世,个别的楼有图画或照片。

重建黄河楼,首先应定其建筑风格,可定为唐代,或明清风格,参考兰州旧有11座黄河楼的风格,整合其文化内涵,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筑别具一格的黄河楼。

(照片由邓明搜集翻拍)

新闻推荐

小小芹菜叶变身高端好饲料 记者探访高原夏菜尾菜处理全过程

6月上旬,记者来到榆中县高原夏菜主产区——来紫堡、金崖、定远、三角城等乡镇蔬菜种植的田间地头,目睹了菜农因蔬菜丰收的喜悦,也体验了从蔬菜种植到销售的辛劳,更让人欣喜的是,一棵棵高原夏菜从下地...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